徐冠勇
岱岳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开始于2004年,历经机具引进、示范基地建设等过程,不断进行了机具改进和巩固。经过多年扎实有效的工作,目前已拥有小麦免耕播种机 21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 525台,深松机115台。2009年被省、市两级评为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
一、多层次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为加快推广步伐,区农机部门邀请保护性耕作技术专家前来讲课,对示范区(点)分管乡镇长、乡镇农机管理站长、村主任及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示范区(点)组织管理、技术原理、内容、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对农户进行示范区(点)实施基本知识及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农机农艺结合、农作物管理知识等组织培训;聘请厂家技术人员就机械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及维护保养知识,对机手进行全过程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
二、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利用现场会、科技宣传周和赶科技大集、驾驶员年检年审等机会进行广泛宣传,发放保护性耕作宣传材料。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在田间地头对农民提出的问题随时解疑答惑,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在作业前期,技术人员深入示范区分类指导,举办观摩培训班,把宣传阵地和培训班举办在田间地头,大大提高了宣传、培训效果。
三、积极争取领导支持。积极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好专题汇报,在领导的协调下,组成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以乡镇农机站为依托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负责协调规划、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及机械作业,做到了组织健全,机构设置配套,责任目标明确,落实了领导小组负总责,技术人员具体抓,示范区乡镇政府靠上抓的工作格局。
四、构建责任体系。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建设规划落实后,区农机局与乡镇签订了实施合同。局机关各科室明确各自职责,对示范区乡、村任务进行了分解,把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工作组成员分片包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机械调度及服务,形成了行政、技术相结合,区、乡、村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项目实施组织体系,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五、农机农艺结合。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综合性新技术,为确保实施质量和效果,区局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吸收农学、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在制定农机农艺技术路线和各项技术规范时都充分体现了农机工程措施与农艺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从品种的选择、种子的处理、农机作业、田间管理到试验田的技术处理、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环节都由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农机农艺相结合,确保了工作实施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一、通过实施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化肥深施和免少耕播种等先进农机农艺技术,达到了培肥地力、蓄水保墒、争抢农时、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使用免耕覆盖播种作业,能够一次性完成碎秆、灭茬、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工作,减少作业工序2~4道,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天然降水的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既给农作物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有效抑制了秸秆焚烧,减少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同时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简化了作业环节,减轻了农业生产劳动强度,缩短了农时,节约了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