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医院 封三花 霍永利 马红英 (石家庄 050011)
受社会、家庭、病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睡眠障碍常常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伴有的临床表现之一,[1]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寐困难、寐后易醒、醒后难寐以及睡眠过度等。[2]为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其睡眠质量,笔者用随机对照方法对柴胡安神汤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 2009年 9月至 2009年 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被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入选标准为:①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的诊断,其中睡眠障碍的诊断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测评总分 >7分为睡眠障碍;②年龄 20~60岁,性别不限,初中以上文化;③纳入实验前 1周检查证实诊断。本研究共入选 100例,其中男 58例,女 42例,年龄 20~60岁,平均年龄 38.2±4.2;将 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柴胡安神汤饮服。
2.1 常规护理 ①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思想顾虑 ;②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安慰和关注,并增加家属与患者的交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消除负面情绪;③睡前禁饮刺激性饮品,禁做剧烈运动,晚餐不宜过饱,保持清淡饮食;④为病人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有效防止影响患者睡眠的外界干扰因素。
2.2 柴胡安神汤治疗 柴胡安神汤为我科临床医生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的协定处方,组成为:柴胡 12 g,郁金 10 g,白术 6 g,茯苓、白芍各 10 g,当归 12 g,酸枣仁 20g,百合 12g,合欢皮 20 g。上述药物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制,每剂取汁400mL,早晚分服,连用4周。
2.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界定α=0.05(双侧检验),作相应的正态性检验,数据服从正态 (P>0.1),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s)表示。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采用单样本 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评估病人的睡眠质量。PSQI由 19个自评问题和 5个他评问题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 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总分为21分,总分>7分提示睡眠质量差,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分别在治疗第 2、4周末测评得分情况。量表评定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按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说明,由病人自行填写,计算总分以评价其睡眠质量。
在治疗第 2周末,观察组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对照组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而两组间比较,2周末两组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在治疗第 4周末,两组与治疗前相比,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间比较,两组在 PSQI总分方面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0.05),统计数据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 2周后 治疗 4周后对照组 15.27±2.11 13.23±2.14 7.96±1.14观察组 16.40±2.32 9.43±2.47 4.39±1.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或因社会歧视、担心病情恶化,使得思想负担较重,或受病理因素的影响,常常伴发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又常常导致患者休息不好而使病情迁延难愈。临床治疗睡眠障碍多采用镇静安眠药,而此类药物副反应大,依赖性强,不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我科自拟柴胡安神汤可显著降低患者的PSQI总分,提高睡眠质量。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疫毒、黄疸等范畴,而睡眠障碍则属于中医的 “不寐”,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的病位多在心、肝二脏,同时又与脾、肾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临床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的主要病机以肝郁脾虚、心神失养为主,在治疗时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柴胡安神汤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运脾胃;酸枣仁、合欢皮、百合等以宁心安神。诸药合用便可奏疏肝健脾、养血安神之功。
柴胡安神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 “整体观念”,发挥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优势,通过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而达到安神助眠作用,对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伴发的睡眠障碍效果良好,并且不良反应少,无依赖性及成瘾性,病人容易接受。
[1] 倪水芹.乙型肝炎患者失眠的原因及护理 [J].江西医学院报,2003,43(3):88-89
[2] 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7-26
(2010-01-18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