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鸿圣
茫茫雪域高原“生命禁区”,生活战斗着一群与风沙紫外线为伴、与高寒缺氧抗争的筑路兵;条条国防边陲大动脉,绵延深藏着英雄部队首长对基层一线官兵最深切的牵挂。西部奇路川藏线、黄金通道中尼(尼泊尔)国际公路、“古丝绸之路”新藏线,这些多年来顽强支撑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公路交通命脉,有一种朴实温暖的关爱在千里生命线上传递、延伸。
2010年8月10日下午4时许,断通了16天的国道318线川藏公路索通村段恢复临时性通车。300多辆滞留多日的车辆犹如重获新生,在武警交通四支队官兵的果断指挥下,激动兴奋地快速通过塌方区。一声声久鸣的长笛,痛快淋漓地表达着对连续奋战已达半月之久的武警官兵的由衷敬意!
就在此前三天,8月7日,在该路段抢通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武警交通指挥部主任孟洪喜,从北京经成都飞抵西藏后,第二天便第一时间赶赴抢通现场。在头顶不时有飞石滚落的极度危险情况下,他冒死踏勘塌方区,和交通一总队总队长张继锁等领导同志紧急研制抢通方案。他盯着浊浪滚滚的帕龙藏布江,眉头紧锁。“国道断通,正是检验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水平战斗力的时刻,我们能否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得上,打得赢?”在抢通一线指挥部的帐篷里,足有十分钟的时间,将军和一线官兵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抢通图。他嘱托四支队支队长陈军,在高度确保抢通官兵和行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树立决战决胜的信念,快速抢通道路,尽最大努力快速恢复川藏线畅通。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由于部分路段路基被特大山洪泥石流彻底冲毁,官兵们决定快速架设钢架桥。针对桥梁搭建位置地处山涧、地质松软的险要施工状况,孟洪喜和一干技术骨干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修筑木笼桥台和架设加强双排单层“321”型装配式公路钢桥的抢通道路方案。经过官兵们近47个小时的连续艰苦奋战,跨径为21米、桥面净宽3.7米,最大负载达80吨的钢架桥顺利搭建完毕,使整个抢通战斗取得突破性进展。当晚,孟洪喜手端青稞酒,亲自向大伙儿敬酒,一道欢庆初战告捷。
被誉为“武警速度”的钢架桥快速搭建,成为川藏线抢通整个战役的重要转折,也极大地激励着另一端在滚石区殊死爆破的抢通官兵。抢通勇士兵分两路,一组手持撬棍,沿着塌方体攀援至几十米的高空,凌空排障;另一组则待山体稳定后,背负几十斤的炸药踩踏着乱石,实施定向爆破。随着阵阵轰轰巨响,官兵们硬是从巨大山体腹部掏出了一条道路,取得了抢通的决定性胜利。
在这场与大自然灾害的拉锯战中,武警交通官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灾害发生的短短7小时,他们就紧急开辟出14公里便道,确保了行人的临时通行和急需物资的背运。受困期内,百台滞留车辆的千名被困人员无一人饿伤,在第一时间全部得到安全疏散撤离!
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是中国大陆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至今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生活在墨脱的人们一直处于极度封闭的状态,与世隔绝。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墨脱人民的交通困境,国家先后四次投入巨大物力修建墨脱公路,但终因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和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没有改变那里的交通状况。
2008年深秋,国家再次立项,重新改建波密县扎木镇至墨脱117公里的扎墨公路,武警交通部队受领全线关键性、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隧道穿越海拔4640米的嘎隆拉雪山半山腰,全长3310米,宽度为9.4米,设计纵坡为4.1%,隧道落差132.4米,系全线施工作业地质最复杂、地形起伏最大、施工难度最艰难、气候环境条件最为恶劣的建设项目。南北两侧分别由武警交通部队二支队和三支队相向掘进,计划工期24个月。2008年12月18日,在积雪皑皑、极端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的嘎隆拉山脚下,两支筑路尖兵以雪山之巅为分界点,扼守两端,拉开施工战斗序幕,开创了西藏公路建设史上冬季施工的先河。
墨脱公路建设是西藏自治区列为一号工程的政治性任务,是造福墨脱人民的惠民工程。将军深知,修建墨脱公路是人类又一次向大自然发起的庄严挑战,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武警交通部队的高度信任,也是对武警交通官兵意志品质和技术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年轻的武警交通官兵在面临大断层、强涌水、高寒缺氧等客观特殊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条件下重重考验的同时,要应对高纵坡设计、机械效率严重折损、后勤物资保障供给极为困难的现实挑战,必须第一时间集结精良装备,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投入施工。
巍巍嘎隆拉雪山深处,蕴藏着将军深沉的思念情感。2009年5月,将军到武警交通部队任职不久,便奔赴兴建中的嘎隆拉雪山看望一线官兵。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消息,要知道在雪山深处,扼守进出口南北两端的二、三支队官兵,已经在封闭孤寂的大雪封山期内,整整奋战了半年之久。
而今天,将军的又一次到来,给了基层官兵们莫大的鼓励。他快步来到隧道掌子面,掘进班班长胡芝华立即停下作业向首长报告。将军紧握着战士粗糙有力的双手,分明感受到一阵强烈的颤抖,这是长期打风钻形成的惯性使然。身边的项目部主任程春明向首长介绍,胡芝华同志小孩身患重症,为了早日打通嘎隆拉隧道,胡芝华始终坚守一线。“多好的士兵兄弟啊!”将军甚为感动,嘱咐二支队支队长吴生炳,组织上一定要关爱一线官兵疾苦,体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一年内两次造访墨脱,实因将军对此项政治性红色工程尤为关注。由于嘎隆拉隧道南北走向,处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接合部,穿越喜马拉雅、墨脱等两个大地震带,青藏高原寒冷气流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相融交汇,使得终年为积雪降雨期,年均降水量大于1700毫米,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的高原隧道,被誉为“世界地质病害博物馆”。有业内专家称,“修建墨脱公路,其难度不亚于浩大的青藏铁路。”在没有任何先进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面对极为破碎的岩层、断层渗水和冰川堆积体犬牙交错的复杂山体,武警交通官兵可说是遇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的极端棘手工程。
突如其来的强涌水中止了掘进的步伐,官兵们立即采取措施,昼夜蹲守在隧道里,紧急抽排,防止因洞内积水长期浸泡山体引发隧道坍塌。为了快速将积水排出洞外,官兵们紧急增加大功率的抽水设备,以每天四万多立方的速度迅速降低洞内水位,经过连续十几天的奋战,洞内的积水终于得到了初步有效控制。然而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实际施工带来了无法预料的极大考验。官兵们无法遵循原先的技术资料,专家们提出的“打导管、预注浆”的堵水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奏效。第二天,将军再次来到暗流涌动的隧道洞内,抬头望去,洞内涌水四溅,犹如水帘洞,他推开雨伞,走进冰冷彻骨的冰水中,“同志们,时间不等人!我们在加大设备投入、加紧抽排积水的同时,必须保证一部分兵力在同时掘进,为全盘施工赢得时间!”将军以严谨缜密的治军构想,当场敲定先通过、后注浆,强行推进、以排为主的方案,短短二十天时间内,先后抽出100多万立方积水,成功突破了暗流涌动的大断层。
纵有万般艰险,我自奋然向前。在经历近乎炼狱般的一次次历险后,嘎隆拉隧道以每天10米的进度向前疯狂推进,这在中国高原隧道施工史上几乎就是一个传奇!如今,万众瞩目的嘎隆拉隧道只差500多米就将实现全线贯通,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人类筑路史上最为绚丽的篇章!武警交通官兵将用忠诚、血汗、青春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新中国成立61周年后,最后一个没有通县公路的县域盲区,将从共和国的交通版图上彻底消失,孤岛不再孤独,进出墨脱的人们再也不用经历生死煎熬,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将军闻听介绍后备感振奋,慷慨陈词,“愈是艰难险阻,愈要展示我们武警交通部队遇强则强的坚强韧性。”
从拉萨行经中尼公路前往新藏线,是将军西藏万里高原行的最后一站。在茫茫新藏线界山大坂,一支支英勇的筑路部队分队为了新藏公路的建设筑路、护路不止,成为风沙弥漫的天路上流动的音符。
全长2269公里的新藏公路,被誉为“铺在云端的公路”,起自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终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西藏拉孜,蜿蜒于平均海拔4663米的喜马拉雅、冈底斯、昆仑和喀喇昆仑群峰之中,是新疆通往西藏阿里的唯一通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苦、路况最差、道路病害最多的天路,被誉为“生命禁区的禁区”、“世界屋脊的屋脊”。担负这条天路西藏段1375公里建设、养护保通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广大官兵,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满腔情怀,用青春和热血、牺牲和奉献,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天路壮歌。
在西藏诸多公路建设大军中,武警交通部队是进驻西藏时间最长、完成公路里程最长、战斗业绩最为突出的英雄群体。2300多公里公路、近100座桥梁,是一代代武警交通官兵献给青藏高原最美好最珍贵的礼物。
将军躬身来到筑路帐篷,细心地摸着战士的被褥,询问他们冷不冷。当看到围坐在他身边的战士干裂粗糙的手指、嘴唇时,不由涌起一阵心酸。将军关切地抓住他们的手,揉搓着,久久不能言语。将军了解到,新藏线好路率由部队建设养管前不足10%提高到62%,行车时速平均提高了40公里,日均车流量增长两倍。叶城至阿里由原来的7天缩短到3天,阿里至拉萨由6天缩短为2天。令人期待的是,随着武警交通二支队修建的新藏公路巴马、马帕段在年内顺利完工,新藏公路西藏境内段将全部实现黑色化,届时,将成为茫茫大草原上的高原“高速路”。
18天时间内,将军日夜兼程近万公里,走遍部队沿线每一个施工养护点,亲切看望每一名基层官兵。务实亲民的执政风格,体恤部属的真挚情怀,在大漠戈壁、江河峻岭之间,留下最为温暖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