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梦花
在2010年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中,舞蹈节目在每一台晚会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洒满军营文化的舞台,展现了全军业余文艺舞蹈艺术的跨越性发展。
在这次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中,发挥肢体动作与运用道具想象力,来表现高科技信息化军队的特色,成为这次会演舞蹈创作的一个热点。如:男子群舞《准备发射》,从军事动作中提炼发射高炮的机械动作元素,以人体模拟现代机械化装备,使我们仿佛看到备战训练中的一幕幕情景。舞蹈具备了当代舞的特点,注重形象再现,并加入时尚的舞蹈动律元素,表现出军人的机敏、快捷、果敢。
男子群舞《机务兵》,展示现代化军事装备环境中,战士熟练掌控高科技作训的情景。巧妙运用舞蹈道具,提高了动作的表现力及技巧难度,编创了特色鲜明的舞蹈段落,再现了机务兵的工作环境和精神风貌。机务兵工作中的每个细小环节,都蕴含着战机万无一失的重大责任,机务兵就是战机安全的有力保障。
为打赢未来战争,为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用军营之舞书写刚强的信念,用肢体语言铸造军魂。
男子群舞《大漠弯弓》,舞蹈开始,半蹲式的体态就如一张张剑拔弩张的弯弓,气势逼人,体现出深山大漠戈壁军人粗犷的人体动态。这一舞蹈主题动作奠定了舞蹈的基本格调,舞蹈队形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运用,展现了雄师劲旅的豪壮。团结互助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战斗群体战胜困难的勇气,刻写出战士对党对人民的忠诚。
男子群舞《勇往直前》展现的是特种队员的形象。 舞蹈以沉重的大树干为基本道具,为舞蹈挑战极限的主题作出恰当的铺垫,也为舞段的结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躲藏,闪腾,飞越障碍,体现了战士的拼搏、勇猛。士兵持树干表现的刚劲有力的肢体语汇,以负重训练的极限感觉,让人真切地触摸到特种兵的训练生活。演员们带着满腔热血跳动的士兵之舞,表现出人在耐力强度达到极致情况下的坚强意志。最后以大树变绿的浪漫处理,展现了战士心中的梦想和理想……
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潮中,“90后”成为基层连队士兵的“主力军”,他们时尚多样的生活方式,浪漫多彩的内心世界,自信上进的理想追求,独具特色。成为这次会演舞蹈创作的亮点。
男子集体舞《霹雳尖兵》,突显了当代青年士兵威武阳刚的精神风貌。军事训练动作与街舞形式的结合,形成了青春朝气的军姿舞蹈化动作特色。军人特有的节奏合着现代时尚的音乐,让人感受到士兵整齐的律动和“90后”年轻的活力。舞蹈以椅子为道具巧妙运用,以动感的舞蹈语汇将动作与道具、灯光有机结合,闪烁出信息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元素,展现出网络的时空,信息的穿越。舞蹈展现了时代的节奏,舞足了“90后”的精神风貌。
女子集体舞《青春·越野》,表现了新时代女兵开展越野比赛的场景,一面旗帜的运用,独特的舞蹈创意,表现出了女兵们的奋斗目标和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精神力量。舞蹈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诗意的展现了女兵的靓丽和情怀,争先的风采、艰苦的锤炼、坚韧的性格、团结的温暖。连队是家庭、是熔炉,经过锤炼,英姿飒爽的帅女兵成为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舞蹈《连队年夜饭》,尽显“90后”的个性。作品营造了自由、轻松的环境,一展当代青年快乐调皮、诙谐幽默、争强好胜、自信潇洒的本色,同时也跳出了“90后”要做时代尖兵的坚定信念。
拥军爱民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世界维和是我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战场,近年来我军将士在国内外抢险救灾,在国际维和前线为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也成为了这次文艺会演许多舞蹈作品表现的主题。
舞蹈《新家园》中,编导以藏族小男孩的视角来颂扬人民子弟兵在自然灾害中既平凡又伟大的历史功绩。舞蹈以藏族民间舞为基本动作风格,以藏族打墙工具为道具,提炼出独特的舞蹈语汇,生动再现了藏区人民在遭遇地震灾害后,人民子弟兵带着对震区群众的爱,帮助他们重建校园、家园的景象。
女子集体舞 《馕儿香香》,突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爱。馕饼是最具维族特色的美食,舞蹈描绘了维族姑娘制作馕饼的劳动场面。美丽的姑娘们围着烤炉揉面、打馕 、烤制馕饼,载歌载舞,洋溢着愉快与热烈的气氛。然而,当她们最后亮出打制的五角星馕饼时,作品的真正寓意——拥军的主题显现出来,使观众深受感动。姑娘们热情奔放的舞蹈透出了人民对子弟兵的挚爱之情。
男子集体舞《蓝盔节奏》表现了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部队精神面貌。舞蹈以蓝色带子为基本道具,通过刚劲有力、整齐划一、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变换凸显的队形构图编排。彰显出我军官兵出色的人文素质和战斗精神,凝聚了我军维和官兵对军魂、信仰、使命的深刻理解,对祖国、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一斑而难窥全局,在2010年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中,舞蹈艺术从不同的题材层面,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表现了多彩的军营。许多作品的主题内涵深刻,体现了我军的战斗精神,鼓舞了士气,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有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