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无锡市案例研究

2010-04-23 10:02史雪雷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物流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无锡市第三产业

李 旭,史雪雷(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无锡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所辖江阴、锡山、宜兴三市(县)都排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无锡在区域位置上也是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更在上海强辐射范围之内,区位优势特别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要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全面构筑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它将面临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就人口而言,2006年末无锡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 220人,高于全国(136人/平方公里)和全省平均水平(729/平方公里),也高于亚洲经济强国日本(338人/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大决定了无锡市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即要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劳动力基本情况。所以从促进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产业结构演变

1980年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无锡市的三个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次产业GDP比重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0~1984年,第一产业比重略升,二、三产业基本持平;1985~199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动表现不同,第一产业比重开始持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依然是小幅波动,第三产业比重则略有增加;1991~2006年,一、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此外,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三产同步发展的动态调整过程,其一、二、三产的产值分别从1980年的43 594万元、250 871万元和61 011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513 400万元、19 687 500万元和1 280 500元。而且,各产业GDP比重的逐步变动亦是一个相对较为平稳的过程,三产年平均变化幅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没有出现过大的起伏波动情况。这表明无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

产业结构水平的演进通常包括三层含义:其一,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三,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2]。但产业结构水平难以度量,通常对它的判断使用的是优化或升级等描述性语言,即使在克拉克、库兹涅茨或霍夫曼分别归纳的法则中,也仅是补充了“增加”或“减少”等模糊的定性比较。

从工业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在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地位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比重很小。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占有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2006年,无锡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6∶59.7∶38.8。所以目前无锡市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三次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演变现象,受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形势的影响。就无锡而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都在产业结构变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向第三产业转移。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增长时刻都与经济增长完全同步。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取决于就业吸纳弹性[3]。如果就业吸纳弹性大,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如果就业吸纳弹性小,在经济增长速度一样的情况下,吸纳的就业就会少一些。如果用e表示就业吸纳弹性,用Y表示生产总值,用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吸纳弹性可以表示为:。

用对数线性模型对e进行测度,L=AYa;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方程:lnL=lnA+alnY=b0+b1lnY+ε。

其中,b0为常数,b1为就业吸纳弹性,ε为随机误差。

鉴于第一部分中的分析,1990年产业结构变化相对较大。所以在这里采用1980~2006年的数据,分1980~1990年、1990~2006年以及1980~2006年三组数据对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分别进行测算。

表1 就业吸纳弹性

1980~2006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是负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大。表明此期间,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不但就业已经饱和并且开始排斥劳动力的进入。1980~1990年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都很大,第三产业略胜于第二产业。这是由于这期间是改革开放最初阶段,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还刚刚起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就业吸纳度的弹性就很大。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度为负值,且其绝对值比1980~2006年期间的值还要大。究其原因,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而农业改革使得人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于是农业积聚了大量的劳动力。1990~2006年期间,随着第一产业向机械化、集约化发展,以及大量劳动力走出农村涌向其他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尽管依然为负值,但值有所变大。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吸纳值急剧减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此期间无锡市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虽然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三者中最大的。所以今后在就业工作方面,摆在无锡面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将第一产业中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中。

那么,无锡市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分布怎么样?值得发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哪些?另外,从分析中,不难看出第二产的就业吸纳弹性度接近饱和,那么是否就意味着第二产业就没有可以挖掘的就业潜力了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无锡市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3 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特点

3.1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被分为工业和建筑业这两大类,其中工业在第二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从工业化程度、工业发展所处阶段、工业生产导向以及高科技程度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无锡市工业的特点。

(1)工业化指标,用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通过分析2002年到2006年无锡的工业化指标,可以发现无锡市的工业化程度比较高:2002~2006年5年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54.54%,且2005年之前年平均增长1.5个百分点。但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这是一种良性的下降,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但绝对值比上一年增加了16.5%,达到1 849.85亿元。

表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霍夫曼比例指标。霍夫曼比例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其在我国的应用通常是霍夫曼比例系数=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霍夫曼比例系数是对工业内部结构变动规律的描述,也是工业化阶段演化的高度化程度指标。根据霍夫曼比例系数,可将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5]。

通过分析1995~2006年的霍夫曼比例系数,发现无锡市的工业底子非常好。尽管近12年来系数有波动,但都维持在1以下。这说明无锡市的工业中资本资料占了主导地位。特别是2005、2006这两年工业霍尔曼系数继2004年大幅反弹后有一个急剧的下降。从另一个方面看,系数的反复波动说明无锡的轻重工业发展格局还不稳定。1997、2000和2004年的霍尔曼系数都有较大反弹,但是他们反弹的情况却不尽相同:1997年是由重工业产值下滑,轻工业则小幅上升造成的;2000年和2004年是由于轻重工业产值都有大幅增加,而轻工业的增加幅度大于重工业。总体来说,无锡市的工业格局已经进入重工业阶段,但工业内部结构还在经历不断的调整。

表3 霍夫曼比例系统阶段值

(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这里,用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额和进料加工贸易额之和表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这是由于多年来无锡市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在现代通讯、软件、微电子等领域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从而大大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很大比重,这有利于无锡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

(4)智力技术密集型集约化程度指标。技术密集集约程度,是反映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智力技术密集型演进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智力技术密集集约程度=技术密集产业增加值/GDP。用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增加值来表示技术密集产业增加值。2005年智力技术密集产业的增加值为244.58亿元,智力技术密集集约程度为8.72%。2006年智力技术密集产业的增加值为313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8.05%,智力技术密集集约程度约上涨0.8个百分点,达9.48%。

3.2 第三产业。观察1980~2006年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无锡市的第三产业在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初。2002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峰值39.4%。继2003年下降后,第三产业比重又连续几年出现了稳步上升,但势头明显不如90年代。资料表明,2003年三产比重下降并非意味着三产发展的停滞,而是因为新的建设周期开始使得2003年二产的发展速度加快,从而三产产值比重相对降低。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7.8%,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量多出了将近5个百分点。

下面根据《无锡统计年鉴——2007》中对第三产业的行业分类,对各行业的产值进行了比较。图5显示,批发和零售业是无锡市第三产业产值的最主要来源。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金融业位列产值的第二梯队。根据第三产业一般的发展规律:饮食、商业、传统服务行业、基础教育→旅游、交通、科技→通讯、信息→人的价值实现与表达行业[4],无锡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从发展阶段上看,无锡市的第三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这并非意味着第三产业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因为第三产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相关的。第三产业结构是否与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是判断其优劣的关键。鉴于第一产业中劳动力存在富余,无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那么第三产业中什么样的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呢?下面有必要分析各行业的从业人数和劳动密集度。

就从业人数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同其产值一样占据第三产业的首位。位列第二的是产值排在中后位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根据一般统计标准,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含保姆等家庭服务、托儿所、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婚姻服务、殡葬服务、汽车家电维修和维护业、清洁服务等。显然,它涵盖了许多传统意义上比较低端的服务行业。因此,这个行业积聚了大量无技能或低技能且资本拥有量少的劳动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住宿和餐饮业的从业人数旗鼓相当,但远远少于前两位的行业。通过分析从业人数的分布,可以得到目前无锡市的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主要积聚在批发零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这两个行业。但光是分析从业人运的多寡,并不能区分出哪些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为了找出哪些是具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还需计算他们的劳动密集度(劳动密集度=行业从业人数/行业产值)。

鉴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属于国家机关事业行业,所以在此分析中将排除这些行业。在剩下的行业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度最高的四个行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劳动密集度最低的四个行业。发展劳动密集度低的行业,能更有效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但要发展这些产业需要具备充沛的人才资源。

综合来看,无锡面对的现状是:第一产业存在富余劳动力,第二产就业趋于饱和,人才资源的储备还需时日,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无锡市在第三产业方面可重点扶持住宿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两个劳动密集度相对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发展这两个行业一方面能使劳动力充分就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另一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的效率。

表4 2006年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劳动密集度

4 政策建议

(1)在第三产业方面,无锡市可重点扶持住宿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两个行业。发展这两个行业一方面能使劳动力充分就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另一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的效率。

(2)由于无锡市重工业化水平很高,大型重工业企业必然会比较多。针对这个特点,可制定政策鼓励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把“大而全”运作模式的第二产业实施专业化分离,把应留在第二产业的留在第二产业,形成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自主知识产权,把应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全部分离出来,交由不同性质与功能的第三产业来运作。

(3)由于要转移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和第三产业中密集度偏低行业中的劳动力,所以无锡市还需继续发展针对这类人群的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事业。同时,加大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中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才,以弥补无锡市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高素质人才缺口。

[1]周维国.无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J].江南学院学报,2000,15(3):26-29.

[2]娄丙林.从产业结构的演变看调整产业结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1-3.

[3]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吸纳力研究[EB/OL].(2007-12-18)[2010-02-25].http://www.sei.gov.cn.

[4]陈国阶.中国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1):26-31.

[5]宋锦剑.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0,22(3):92-97.

[6]无锡统计局.《无锡统计年鉴》(2003-200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7]简新华,于波.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30-33.

[8]周涛.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01(1):91-94.

[9]周振华.论产业结构平衡的几组关系[J].经济研究,1991(5):13-19.

[10]张立群.中国产业结构矛盾再认识[J].经济研究,1992(4):38-43.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无锡市第三产业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无锡市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