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武尘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和诗人,原名宗之櫆,字伯华。1897年12月15日生于安徽安庆,原籍江苏常熟。郭沫若是中国“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新诗人,他的优秀诗集《女神》,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女神》的催产婆却是宗白华先生。
1919年8月,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郭虞裳受该报负责人张东荪的委托,聘请宗白华协助编辑《学灯》。11月,郭虞裳赴英,22岁的宗白华接任了主编一职。宗白华就是在编辑《学灯》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学灯》属于学术性副刊,宗白华接任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新鲜血液输入《学灯》,使之大放异彩,成为海内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
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了“新文艺”栏,开始刊登新诗。不久,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不少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并没有因为陌生的名字而轻视诗作的实际价值,立即将来稿荐于郭虞裳,力主发表。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于《学灯》上刊出。
当时的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在此之前,他虽有不少诗作和翻译,但投寄国内报刊后,却总是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后,使他的才华像打开了闸门的潮水一样浩荡奔流了!宗白华相信自己的眼力,以惊人的魄力将“无名小辈”郭沫若的诗作接二连三地发表,从9月下旬到11月下旬的两个月中,就陆续发表了他的《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梦》、《火葬场》、《晚步》、《浴海》、《胜利的死》、《黎明》等十几首。宗鼓励比自己年长5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之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总是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的整个版面。
1920年4月底,宗白华辞掉了《学灯》的编务,准备赴德国留学,临行前还在《学灯》上编发了郭的《电火光中》和《巨炮之教训》两首诗。
宗白华走后,接任《学灯》主编的李石岑对白话诗存有偏见,对郭的诗不重视,致使其诗兴大减,很少作诗。1921年8月,郭将宗白华编发在《学灯》上的那些诗加以增删,编成诗集《女神》出版。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首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特别是对他的《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更作了热烈的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形式方面还要注意,就是你的诗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你的一些小诗,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这与做词中的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1925年宗白华回国,在上海同郭沫若第一次会面。对于宗白华扶植和帮助,郭是永志不忘的,他后来多次回忆起这件事,说:“他使我的创作欲爆发了,我应该感谢这位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又说宗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因而有了最初的一本诗集《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