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大培 汪春华
【摘要】翻译理论其核心问题就是翻译标准。本文着力论述翻译标准问题,并由此探讨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并就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在多元的翻译标准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加以论述。
【关键词】视域;最近相似度;译者主体性,译文读者; 译者自身条件
翻译标准问题乃翻译理论之核心问题。纵观译界各家各派,众说纷纭,唇枪舌战一番之后,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虽然“忠实”之说早已有之,但不免会有人提出质疑:“忠实”是针对什么说的?内容,语言还是风格?抑或其它?看来“忠实”这个标准仍然提得不够标准,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导致了其可疑性与争议性。
《易经》上说得好“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它教育人们看待事物时要全面,既要有整体概念,又不能忽略具体细节,即既看到“一致”“同归”处,又不忘记“百虑”“殊途”之一端。用之于翻译标准问题,则是既明确翻译之目的,又不疏忽其实现途径(即翻译标准问题)。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说,“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对于翻译来说,最根本的问题,也必须以达到理解为目的,即理解原作,一切以原作为出发点。其“一致”“同归”处也便是从某个层次上向真理(原作)进军。“百虑”和“殊途”则是通向真理的条条大路(翻译标准)。然而,由于我们思维的单一性,我们只是沿一条从A到B的线走向真理,总会忽略那网状的通向真理的多条线路。哲学阐释学家伽达默尔提出了“视域”概念:“视域本质上属于处境概念。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在这里,“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强调的是一种审美的动态开放性。之于翻译则是翻译标准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即“殊途”和“百虑”。必须明确一点,在这里我们已经跨越了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或空间思维的转换。作为思维主体的译者总会以一种空间思维去认识客体,即采用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视角去审视并透视客体。然而,“我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的有限性实际上已经自发地规定了我们在选择认识对象上的有限性。”因此,“忠实”标准的奉行及其受到的质疑从本质上说都是合理的,它只不过是在我们有限的认识范围内探索出的通向真理(原作)的多条道路中的一条,此另含之意则是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辜正坤教授对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定义:“翻译标准多元化指的是多而有限,而不是多而无节,它意味着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识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翻译标准多元化好像又使我们陷入另一种迷途:既然无确定之标准,我们的研究岂非徒劳?非然,我们需要承认标准是人归纳出来的,而且从来没一个统一的标准,译者百家争鸣及风格说的多样性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有一个逻辑出发点——原作。译界盛行的“等值”说也好,“等效”说也好,它们的共识却是“最好等同于原作”。然由于语言、思维体系及文化等的不同,“等同”事不可能的,因此辜正坤教授提出“最佳近似度”即“译作模拟原作内容与形式的最理想的逼真程度”。这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追求而已。在多维主体空间里我们还是有那么一个定点作为指引方向的。如同九大行星围绕一个定点太阳转动一样,多元的翻译标准也在围绕真理(原作)转动,只不过它的这种转动没有那么规律,而是时不时的靠近或远离,但最终目的却是达到最近距离的靠近。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定能促进这一“靠近”更加迅速,而思维的空间性也将决定探索方式即翻译标准确立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展示了人们追求真理的痕迹和发挥思维主体能动性的价值和魅力。
翻译标准多元化其魅力之处在于各标准之间的共生互补而非排斥。“一个翻译标准所具有的优点,正是别的翻译标准所具有的缺点。”各标准之间相辅相成,共奏着通向真理的和谐乐章。“从心所欲不逾矩”,各标准在通向真理的路上各守所道,尽显魅力。真理(原作)是个翻译标准的抽象,寄寓于各翻译标准,而各标准又包含着真理(原作)的某一方面,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对立统一体。
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人们共同矢志不渝的东西,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探索真理途径的多样性,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翻译标准多元化之下,这种多样性的发挥绝不是任意附加的,具体到“每条大路”也要遵循一定的准则,所以这里就要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正逐渐受到重视,其确立也并非无源之水。哲学阐释学的视域融合说与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接受美学为译者创造了主体性发挥的美学价值空间,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不是任性随意的,它是需要一定主客观条件限制的。其获得的自由空间只能说是为其创作性发挥提供了条件,他还是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跳得美与不美,还得看他舞动的旋律及技艺。具体说到主体性的发挥,它受原作者及原作、译文读者及译者自身条件的制约,在此就不做详细的论述。
翻译,无论如何都是一门艺术,而文本的魅力也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及开放性,这种动态机制使得翻译标准呈现多元化,同时也牵引了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积极性。在这门神秘的艺术里,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也正体现着翻译活动的价值,其度的把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尚不能下定一个标准去评判,然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作为译者的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去发觉,去体验,去感悟这种动态平衡美。
【参考文献】
[1]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A]. 杨自俭,刘学云主编 翻译新论[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闫大培(1984--),汪春华(1982--),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