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朝阳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血脉。企业内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引起资金短缺风险,进一步恶化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造成企业支付能力不足或者支付能力丧失,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之中。为此必需选择恰当的财务指标,建立合理的预警体系,加强企业资金风险防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多年来由于管理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是违规的经营行为,导致资金管理风险很大。引发企业资金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有:(1)理财水平低,采取激进的筹资政策。即过多地采用短期甚至临时性负债方式筹资以满足长期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出于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渴求,一些企业往往热衷于做大做强,在看到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行为。长期投资过快过大,挤占营运资金,容易造成原有经营规模资金吃紧。(2)宽松的信用政策。赊销过多且信用期限较长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一旦银根紧缩、经济衰退,客户不能及时足额偿还货款,企业资金链就极易断裂。(3)乱投资、投资项目过多且周期较长。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尚不发达,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短期借款,短款长用易造成现金短缺风险。(4)过多采用债务方式融资。即未能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决定资金成本,通过比较不同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选择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案,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通过计算边际资金成本,选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资金的筹集方式的数额,力求边际资金成本最低。(5)乱担保、盲目担保。乱担保、盲目担保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担保损失。据最近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近40%的公司存在着对外担保。担保频率和比率最高的中科健,2007年12个月内累计为他人贷款提供担保24笔,折合人民币63913万元,是该公司当年经审计净资产的300.35%,ST猴王也因为集团承担的逾2亿元的担保及自身的上亿元债务而被三大债权人申请破产。(6)乱扩张。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行所谓的低成本扩张,对企业并购重组的成本和风险严重忽视,承担巨大风险。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课题组运用会计资料,考察了我国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进行并购及重组的118个案例,虽然对照期只有1年,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购的成效。2/3以上的82个案例在并购或重组完成当年的经营业绩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明显下降,案例中有76家为典型的并购。经营业绩上升的案例不足1/3。
(1)从资产存量角度看,企业总资产的账面净值相当于或小于账面记录的负债金额,即企业净资产小于或等于零。当企业净资产为负值时,就是所谓的“资不抵债”,表明企业已经事实上破产。
(2)从可持续经营的角度看,企业主营业务量持续负增长,市场销售黯淡,盈利能力差,存在数额巨大的未弥补亏损。
(3)从现金流量角度看,企业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值,并常常伴有资金流量萎缩的情况,一些必要的约束性支出被压缩或拖欠,且这种现金流量的非正常情况处于长期的持续状态,其应履行的偿债义务受到阻碍。
(4)拖欠应付款项,企业信用丧失,难以从供应商、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等相应融资渠道筹集必需的补充资金,用来维持日常支出或基本的偿债需求,使企业资金来源日益枯竭,从而步入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生严重财务危机而不得不宣告破产。
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信息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及时。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基层的资金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目前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财务状况不清,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目前,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财务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较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誉和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主要应当从授权审比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按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支出,对外担保权、对外投资权应作严格地限制,而且应配备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企业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理念,建立健全以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控制制度和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另外,控制资金成本不仅有助于资本结构的决策,它也可以作为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标准以及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标准。
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
资金管理中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资金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企业要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努力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现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将所有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统一由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的聘任和收入归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委派的财务负责人进入分(子)公司经营决策班子。针对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资金流动管理制度,围绕资金流动的各种信息建立考评体系,作为考核企业经营工作、财务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确保资金使用过程反馈信息的畅通、及时、准确。通过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制,能够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准确客观的标准,促进企业资金风险的管理。
面对越来越激烈竞争格局,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加强资金风险管理,以高水平的资金管理和运作手段作为经营和生产工作的可靠后盾,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