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田径竞技人才成功因素的地理学分析
——以全运会田径比赛冠军为例

2010-04-21 05:18鲁国斌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全运会田径竞技

鲁国斌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邹师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4)

新中国6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举世瞩目,从1952年吴传玉等参加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完成周总理 “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赛场就是胜利”的目标,到1984年许海峰在美国第23届奥运会上金牌 “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首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榜首,达到了史前无例的竞技体育高度。尽管成绩显赫,但世界和中国民众并不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在大众体育与体育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二是在竞技体育中,最能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能类项目如田径、游泳、足球等竞技水平不高。在体育竞技领域,田径是衡量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尺,虽然我国竞技田径在不同年代也曾培养了有代表性的多位高水平运动员,如郑凤荣、倪志钦、朱建华、王军霞、刘翔等著名运动员都曾打破田径世界记录或夺取奥运会冠军,但与体育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特色浓厚的国家,下面,笔者试图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以人地关系为理论对新中国60年来的全运会冠军成长因素进行探讨,旨在反思多年来中国发展田径运动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因地制宜培养田径竞技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1959年第1届全运会到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共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冠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育咨询网、新浪体育网、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查阅了截止2009年中国各省 (市、区)的人口总量、GDP总值、GDP均值等数据,收集整理了1959年第1届全运会至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各省 (市、区)、各项目第1名的有关资料[1,2],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等方法,计算出相关比值,从地理学角度进行区域性比较分析。

2 田径竞技人才的地理区域特征

2.1 省份之间差距明显

田径比赛一直是全运会的主旋律。1959年第1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田径比赛设42个项目,其中男子27项、女子15项。后来田径项目不断进行调整,逐渐与国际接轨,到2009年10月山东济南的第11届全运会,田径开设了64项,其中男子24项、女子22项。表1统计了中国全运会田径比赛冠军分布情况,60年的时间里,全国31个省份 (市、区)中,田径共诞生了474个全国冠军,有26个省市获得金牌 (解放军、火车头等 “其他”代表队除外),宁夏、海南、重庆、贵州、西藏5个省 (市、区)至今没有田径全国冠军问世。可见,我国各地田径竞技水平的差距非常显著,极度失衡。获冠军总数排在前10名的依次是:辽宁、山东、广东、北京、上海、河北、江苏、广西、浙江、四川,他们夺取的冠军总数占68.4%。高居前三甲的田径强省辽宁、广东、山东省的金牌比例占33.3%,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 “江山”,显示了长盛不衰的雄厚实力和田径基础。此外,在数据收集中,笔者还将全运会划分为计划经济的体育体制阶段 (1949~1979年)和改革开发后计划经济指导下与市场体育相结合的体育体制阶段 (1980~2010年),结果表明,前 30年共举行了4届全运会,在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市高居榜首,获得26枚金牌,占20%,山东省以17枚金牌位居次席,广东、辽宁以12枚金牌并列第3,广西则以11金位居第5。这一阶段的青海、甘肃、宁夏、海南、贵州、西藏、天津没有金牌进账。在第2阶段的后30年中,辽宁以41金傲视群雄,广东、山东名列2、3位紧随其后。这一阶段的上海、江苏、浙江、河北、云南田径竞技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看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项目。特别是辽宁 “马家军”崛起后,在连续几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中,几乎统治了女子中长跑项目金牌。通过统计不难发现,获得田径冠军居多的省份一般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如辽宁、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和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经济最发达地区都显示出田径冠军总量和经济总量成正比关系。

表1 中国全运会田径比赛冠军分布情况一览表

2.2 “三大地带”东强中弱

我国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将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开发历史,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不仅使东部地区的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在体育领域也不例外。表2统计了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地带”全运会田径冠军分布。表2显示,“三大地带”中东强中弱,东部地区在竞技田径中具有超强的实力,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他们取得的冠军数量超过中、西部的2倍还多,这一比例高于东部人口和GDP所占比例。西北地区是我国一个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近几年实行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正在崛起。这一地区在竞技田径项目中,根据独特的地理位置,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项目,云南在耐力性项目上独树一帜,取得不少优异成绩。四川、广西在短跑项目上始终保持优势,并分别以21金、18金排名第8、第10位。西部地区所取得的田径冠军比例高于中部地区,与GDP总值比基本持平。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地理上承东启西,北有高原,南有丘陵,地势低平,山色如娥,河湖密布,众多平原分布其中,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和 “粮仓”,自古就有 “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但近些年中部地区发展缓慢,经济和体育似乎都有 “塌陷”的迹象。获田径冠军的比例明显低于GDP比值,大部分省份田径运动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田径运动项目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河南和山西省各有11个冠军还算不错,中部地区运动水平与竞技成绩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相匹配。

表2 “三大地块”全运会田径冠军分布比较一览表

表3 6大区域全运会田径冠军相对数量比较一览表

2.3 南北对峙趋于平衡

中国自古就有 “南人善舟,北人善马”、“南巧北悍”之说,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会对人的体质造成一些差异。北方地域辽阔,季节变化明显;南方景润细致,气候变化温和。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口学特点,一般规律是北方人的性格豪放,身材高大;南方人精明细致,身材小且灵活,这些规律在田径比赛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根据田径运动的特点,把田径分为5类 (见表3),在长达60年的南北对峙中实力相差无几,北方获得田径冠军230个,南方获得210个,北方略占优势。根据数据统计,北方的人口、经济总量 (GDP)占全国的40%多一点,获得田径冠军的比例要高些。而南方则相反,获田径冠军的比例低于人口、经济总量 (GDP)的比值。但不同的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运动项目的优势特点,南方区域在速度性和爆发力方面的短跨类、跳跃类项目表现强势,短跑、跨栏等获得106枚金牌,而北方只有43枚金牌。北方区域则在耐力性和力量性的中长跑、投掷项目中占绝对优势,以97比30、48比22枚金牌遥遥领先。更有趣的是集跑、跳、投为一体的全能项目南北地区均以11枚金牌平分秋色。

2.4 “六大区域”各具特色

体育和一个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地理因素对体育内容也有强大的分化作用。一个地方的体育水平除了受气候条件、地势地形、水域条件、人体体格差异、区域文化传统背景影响外,还和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条件等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地理方位、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等特点,在不打破省级区域完整性的基础上把全国划分成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大区域”,同样表现出有意义的区域性特征。“六大区域”的田径冠军总数不平衡,冠军总数占全国比例明显高于其人口、经济(GDP)比例的是东北,冠军总数占全国比例明显低于其人口、经济 (GDP)比例的是西北。在 “六大区域”中,田径运动项目各具特色,华北区域在中长跑类、投掷类项目冠军总数占全国比例明显高于其人口、经济 (GDP)比例,中南区域在短跑类项目冠军总数占全国比例明显高于其人口、经济 (GDP)比例,华东区域在跳跃类项目冠军总数占全国比例明显高于其人口、经济 (GDP)比例,东北区域在中长跑项目冠军总数占全国比例明显高于其人口、经济 (GDP)比例。也就是说,这些地域长期以来在这些类型的项目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而西北区域田径竞技水平最差,在跳跃类、全能类甚至没有冠军入账。

3 田径竞技人才的成长因素

3.1 区域性地理环境的积淀影响

竞技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地理环境与体育文化的关系中,地理环境规定着人类体育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能抹杀的[3]。纵观我国田径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地处高原的云贵地区、青藏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少数民族众多,体育总体水平不强,但在田径的耐力性项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长跑、竞走的全国纪录中,多为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选手创造,他们所获得的田径冠军也多为耐力性项目。应该说中国人本身从人种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但由于地域广阔,地形与气候的差异,在体型体格和身体素质还是有所差别。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人在个头上并不占优势,但个头没优势的广东人在田径竞技领域的短跑、跳远项目上却是绝对实力雄厚的一群,屡创佳绩,长盛不衰,这也许是亚热带的气候和海岛的风浪练就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区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体育总体实力强大,在跨栏跑、跳高、跳远项目上具有优势;地处环渤海地带的辽宁、山东、河北、北京称得上是我国田径领域的 “大哥大”,该地带为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经济水平较高,人口稠密,在中长跑、跳跃、投掷等项目上都具有超强的实力,天生的爆发力和良好的体能是他们的天生本钱。从不同的地域可以看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印记。

3.2 田径群众基础和体育环境的影响

不少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经济水平、人口存在着正相关,田径竞技人才的成长与良好的田径群众基础和体育环境更为密切[5]。以辽宁为例,与广东、上海等一些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的经济并不算发达。拥有4203万人口的辽宁,其人口数是上海的2倍多,人均GDP却仅相当于上海的1/3。但田径奖牌是上海的2倍以上。辽宁省体育局的一位官员表示,与上海、广东等省 (市)相比,辽宁体育产业开发的重点不是运动员装备,也不是运动器械,而是层出不穷的体育人才。对于辽宁体育人才层出不穷的现象,许多专家和社会舆论普遍归因是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体育环境。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进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影响。近些年,辽宁率先创建体育名城,一方面建立具有城市特征的群众体育环境;另一方面也逐步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辽宁马俊仁创建的田径中长跑训练基地早已是驰名中外,鞍山的 “田径之乡”也是众所周知。在我国山东、广东、上海、江苏、广西、四川等地都有良好的田径基础。

3.3 优秀教练员的影响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田径运动员是否成才教练员起决定作用。作为教练员首先要在训练理念、训练方法上要敢于创新,善于研究,科学训练。我国田径著名运动员成才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50、60年代,著名跳高教练黄健大胆探索,针对郑凤荣、倪志钦的个人特点,先后用剪式技术和俯卧式技术打破了世界跳高记录;背越式跳高技术问世后,上海教练员胡鸿飞 (20世纪80年代)大胆突破了当时盛行的 “力量加技术”的观点,并在对朱建华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完全贯彻 “以速度为先导,力求技术与力量相平衡”的训练体系和思想[4],从而形成了 “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的独特技术风格,才使得朱建华在一年内3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教练马俊仁大胆地将2个反差极大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量和大强度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继而依据仿生学理论,从梅花鹿和鸵鸟等动物得到启示,探索和创造了 “马氏训练法”,才使得我国女子中长跑、马拉松项目在重大比赛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刘翔的成长更加得益于恩师孙海平教练的教诲,孙海平不仅在训练技术方面与国际接轨,精雕细刻,在生活方面更像一个慈父。因此,运动员的成长成才与教练员的慧眼、智慧和奉献是分不开的。

3.4 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成功,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最重要,也与家庭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儿时的教育往往影响其以后的发展,父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其子女的成长。体育竞技人才的成长与其他人才的成长规律不同,艺术人才的成长与家庭熏陶密切相关,因而常有“艺术世家”之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父亲职业密切相关,教师、医生家庭的子女成长为高级科技人才的比例最大[5]。竞技体育中的田径优秀运动员家境一般都很清贫,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居多,其中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成长为体育优秀人才相对比例很少,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成为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比例却很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是由竞技体育的特点和中国的体育训练及比赛机制决定的。特别是田径训练是一项艰苦、甚至是残酷的运动,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即便如此,也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所以体育人一般不主张子承父业。

3.5 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宏观背景包括社会价值观、国家政策体制和国际交流等。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对运动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国家政策的支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增加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展,也是田径竞技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各省 (市、区)对发展田径的政策、经济投入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60年来田径竞技人才的分布不平衡,差距明显。南北对峙中平分秋色,趋于平衡;“三大地带”里东强中弱,东部占据绝对优势;“六大区域”分别具有自己的优势特色项目。

2)田径实力最强的省份是辽宁、山东、广东,形成了 “三足鼎立”的田坛格局,辽宁、广东、山东省的金牌比例占33.3%,辽宁的优势项目中长跑最为突出,山东在跳跃、投掷、中长跑形成优势,广东在短跑和跳跃方面实力非凡。

3)田径人才的成长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还同人口、经济 (GDP)比例存在着相关性。青藏地区、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带、环渤海地带在耐力性、速度性、力量性项目人才均有区域性特色。

4)宏观和微观因素影响着田径竞技人才成长,具体表现为区域性地理环境的积淀、田径群众基础和体育环境、教练员、家庭及经济条件等方面。

4.2 建议

1)我国制定竞技田径运动的发展政策与规划时,必须按地理区域的优势特征,分项目建立田径竞技人才培训基地,做到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两手抓,不可偏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现在不是优势项目,不等于将来也不是,例如跨栏跑过去也曾经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2)全国需要一盘棋,不可只依赖少数个别省份和国家队。有些省市对田径重视不够,信心不足,至今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对这些地区应该有政策扶持,包括田径人才培养的指标、考核、奖惩等有关制度保证。

[1]2009年第1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体育资讯网 [EB/OL].http://www.sportinfo.net.cn.2009/8/23.

[2]全国运动会竞赛成绩率,体育资讯网 [EB/OL].http://www.sportinfo.net.cn.2009/8/23.

[3]佟连军,张明祥.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J].地理科学,1999,19(6):517~520.

[4]李金珠,于建成.中国田径优势项目制胜规律探析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12~14.

[5]吴殿廷,赵江,刘鸽,等.中国杰出体育竞技人才成长因素的地理分析 [J].地理科学,2007,(27):779~783.

猜你喜欢
全运会田径竞技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精神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花与竞技少女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