缜密思考精雕细琢等

2010-04-20 04:28
中华诗词 2010年4期
关键词:诗友比喻诗词

流 云

订阅《中华诗词》一年多了,对每一期都是细品慢嚼,爱不释手。作为诗词爱好者、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一名会员,很想对她谈点什么。

一、亦诗亦理亦参禅

《中华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诗词、有理论,有名家大作,也有草根诗人的起步作品,有韵律严格的古体诗词,也有清风徐来的自由体诗,更有炉火纯青、百炼成钢的诗词理论。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同时也明显感受到,她在继承古代诗词精华的同时,对现代文明、现代内容、现代体式的探索与追求。正像马凯同志所提出的诗词“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唯此才能在现代社会文学殿堂中有立足之地,才能与其他文艺形式并驾齐驱,呈百花齐放之势。

读《中华诗词》,不仅能欣赏内容各异、风格各异、气势各异的作品,更能从其刊载的诗词理论中,汲取丰润的营养、品味不同的感受、丰富理论知识、提升境界和水平,直接指导创作实践。有时感觉比一本专业的理论工具书更有效、更实用。

笔者不才,曾赋一首拙诗以表达对《中华诗词》的感受:

珍珠宝藏蕴专刊,手捧神仪沁肺田。

叶茂枝繁言不尽,亦诗亦理亦参禅。

二、缜密思考、精雕细琢

一年多来,对《中华诗词》喜爱有加,希望她办得越来越好。同时,对她白玉上的微瑕也想斗胆提出一二,以使其更加完美,不负众望。

(一)时效性

去年以来,越来越意识到诗刊内容未关注时效性。比如60年建国庆典结束很有时日了,杂志却还在刊登该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汶川地震,已过去近两年了,2010年的第2期却仍在刊发此题材诗词。给人的感受:一是过时感。没有了内容发生时的同感,不能引起共鸣、共振,就会有种过时感;二是给人以悬念和猜测。是否没有了可选作品才不得不刊发以往的诗?还是碍于什么情况不能不登这些作品?

(二)作品质量

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来源于所刊作品的质量和水平。笔者认为,诗刊中个别作品值得商榷。有的作品不知所云,不知抒发的什么感受。比如;有一首写汶川地震的诗《此刻,我的心里积满了泪水》,笔者不才,读了三遍都找不到同感,另外,其中把死难的灾民比喻成“百合花”,以及“鲜艳如花的血水”也有种比喻不当的感觉。试想,一般情况下,把战场上死难的烈士、赴外维和的死难警察等如此比喻尚可。因为他们是为国捐躯,光荣而神圣,犹如百合雪莲。把死难的灾民如此比喻,是从哪个角度考虑的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以上班门弄斧,仅为一己之见,有冒昧处,还请编辑、“大家”们批评,初衷是希望《中华诗词》能缜密思考,精雕细琢,越办越好。

·来信照登·

贵刊20lO年第1期“新诗之页”栏目宋边《曲与直》一诗,与江西省赣县客家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许为俊(笔名:小星)的作品《曲与直》雷同。许诗2005年曾在北京《中国文艺》第一期“获奖作品专号”发表,并获“金麦稻杯”佳作奖。请你们调查处理,此风绝不能长!

许诗不仅2005年在《中国文艺》第一期发表了,他还出了诗集《三江口放歌》,于2007年12月由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江西省赣县客家诗词楹联学会黄平淮

·诗坛信息·

尊敬的赵老师:新春好!

我是黑龙江大庆市的庞成言,有件事向你反映一下。在临近春节时,我单位刘亚文女士因肝癌晚期陷入了昏迷。当我们得知消息赶到医院时,她已经昏迷了近三个小时,人事不省。这时,当诗友告诉她已被批准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时,她的眼睛睁开了,固她已经不能说话,所以诗友问她说,你虽不能说话,如果你听到了就点点头时,她睁着眼睛连点了两下头。随后就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几个小时以后就平静地谢世了。一个人在弥留之际,连对亲人的呼唤都毫无反应,在听到她梦寐以求的加入中华诗词学会的愿望成为现实时,竟能暂短的清醒过来,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这充分说明了中华诗词及中华诗词学会在我们基层普通诗友心目中的魅力!弥留之际的等待,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例子,没有丝毫的文学加工。我想这个例子能给您和学会提供一个感人的实例。

黑龙江大庆市庞成言

猜你喜欢
诗友比喻诗词
诗友之声
诗友诗书
诗友诗书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诗词之页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