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正国
诗词、书法和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块瑰宝。它们犹如孪生姐妹,风姿绰约;联袂献艺,更异彩纷呈。
诗与书,结合则双赢。书法通过书写诗词,丰富了内涵;诗词通过书法表现,增强了张力。古代诗书不分家。诗人能挥毫书写,书法家多数会作诗。在当代,古典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法家,同时也是诗人。诸如于右任、郭沫若、沈尹默、赵朴初、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诗词都写得好。反之亦然。像刘征、孙轶青、梁东、钟家佐、林锴等诗人,书法功夫都厚实。毛泽东更是诗书兼备的典型代表。为我们挥洒下一幅幅大气磅礴、线条流畅的传世诗书作品。
诗与画,正如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所言,其关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一首好诗,画家能绘出一幅好画;对一幅好画,诗人能作出一首好诗。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有色的诗。
诗与书画,关系密切,题画诗应运而生。题画诗通过书法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融汇,浑然一体。题画诗的内容,多为咏叹画作意趣,抒发诗人胸臆,重在借题发挥。古今题画诗名篇叠出。如元代王冕题《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寓人于梅,精神勃发。清代郑板桥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把竹的独特“个性”写绝了。当代,有齐白石题《不倒翁》:“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把旧时官僚刻画得人木三分。张大干题《荷花图》:“半世江山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这是作者1981年寓居台北时写的,怀乡之情寄于山水画面,字字撼动人心。田汉题徐悲鸿《猫图》:“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画怒猫。”此诗作于1942年的国统区,笔锋所指,不言自明。
现阶段,诗与书画联合创作的情况不容乐观。多数书画家不会作诗,在书画上写诗,基本上是抄古人的。作诗的人,则有相当一部分拿不起毛笔,对书画比较生疏。
为了发扬传统,让书画在诗词创作和传播中真正发挥作用,近年来,山西诗词学会作了一些探索。
一是针对某项专题,由省学会同省书协合作,一方供诗词,一方用书法表现,搞大型诗书展。如2006年,两会合作搞了三晋咏怀诗书展。
二是抓住重大事件,由省学会同有关部门搞诗书画联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会同体育部门合作,由体育部门提供中国健儿夺冠的精彩画面(摄影作品),由学会组织一百多名诗人和书法家写诗作书,很快编辑出版了一本大型诗书画册——《中国奥运冠军风采录》,送给北京奥组委和奥运健儿,受到广泛好评,产生较大反响。
三是省学会下面成立书画院,吸收年轻书画家进来,对他们进行诗词写作培训,提倡并逐步实现“我书我诗”。同时鼓励学会的诗友学点书法,达到“我诗我书”。
这些举措,对诗书画的结合有点效果,但还仅仅是初步的,我们将继续探索。诗书画联手,对三方都有好处。鉴于我们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诗词,因而应主动与书画界联系,多交朋友,多搞合作,多出成果,以期诗书画合璧的精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