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2010-04-20 11:12王瑶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化学思维实验

王瑶

(滨海县教研室江苏滨海224500)

引导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王瑶

(滨海县教研室江苏滨海22450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参与实践,使学生能形成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性为依托,进行学习,这是学生自觉地学习,自然也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也是提高全民学习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的最高职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好多老师还是习惯于旧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仍是“授——受”的教学模式,即是所谓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自然会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跟我们教育的初衷相违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转变观念,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益,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思维

“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思源于疑,我们应当让课堂存在问题,用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探究。尤其是在单元复习课或综合复习课中,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或习题,可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回答,避免简单机械的师问生答,改善枯燥无味、沉闷的课堂气氛。例如,复习“二氧化碳”,并不是平铺直叙的罗列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等等,而是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1:你能描述身边、生活中存在的CO2吗?

问题2:通过前面书本内容的学习,请你描述CO2的物理性质,并举例说明这些性质的应用。

问题3:根据CO2所属类别,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CO2的化学性质。比比看,哪位同学知道的多,写的好!

问题4:为观察CO2的性质,实验室要经常制备一些气体,请你将CO2的制法原理,装置选用,收集方法等方面作一概括(或归纳或小结)然后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

显然,通过以上的问题设计,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主体状态,教师鼓励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问题,发表不同观点。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再思考,最后根据需要,老师完善补充。师生合作,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也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再比如:复习“气体的制取”时也没有必要单独复习CO2、O2的相关知识,而是可给出如下两道习题:

1.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切实可行的是()

A.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B.用锌粒和浓硫酸制氢气

C.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制二氧化碳

D.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

E.用石灰石和浓盐酸制二氧化碳

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而关键是说出为何如此选择,从而归纳得出考虑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原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2.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案,可以直接采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是()

①用H2O2和MnO2制取O2

②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CO2

③用KCIO3和MnO2制取O2

④用Zn和稀H2SO4制取H2

⑤用Na2CO3和稀H2SO4制取CO2

同样,解决这道习题,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装置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避免了老师啰嗦的讲解,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及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仅仅两道习题就解决了气体的制取中应该涉及的知识点,大大节约了授课时间,因此接下来还可以拓展“气密性的检验”、“气体的净化”等等,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学生又没有丝毫的疲倦感。

二、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动手动脑

研究表明,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它感官而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时间也长。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空洞说教,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可参与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要克服惰性思想,改变应试教育“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在课下背实验”的陋习。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设计实验,改变“老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或分组操作”,尽可能多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多动手的同时,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讲解O2的制法,进行如下教学设计,由原来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复习提问】O2的检验方法

【观察】KCIO3、MnO2、KMnO4(学生小结色、态)

【设计实验】:四只试管中分别装入下列各组物质

A.KCIO3B.MnO2

C.KCIO3和MnO2D.KMnO4

【探究实验】由四名学生同时给试管中物质加热,并在试管口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引导分析】学生思维活跃,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提出结论:实验室制取O2应该如何操作?

再比如讲解“分子”,由于分子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1)把萝卜(或土豆、橡皮泥)削成小球代表原子,用木棒(火柴杆、牙签)代表共价键将相关的原子连接起来,做成分子。

(2)用棉线把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两两连接起来,以示构成了正四面体(每一个面是一个正三角形)。

学生会在制作活动中异想天开,团结协作,生动活泼,倍感快乐,真正体现了走出课本,走进实践。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即玩中学、学中玩。化学课堂不再是沉闷乏味,而是逐渐活跃,丰富多彩。

三、创设和谐情境,引领学生充满情趣

1.联系生产生活,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求知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学习实实在在,有理论、有系统、有规律、有现象、有应用,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接受却不易掌握,能听懂但记不住,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师生间的思维方式没有产生共鸣,教者未能叩开学生思维大门。在化学教学中,教者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磷》一节教学中,教者可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在第二次世界战时,英国士兵侦察到德国有一个地方贮藏有大量的弹药,如何毁掉这些弹药呢?其中有一懂化学的士兵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在老鼠身上涂一种溶液,让老鼠从下水道钻进这个弹药库,不久,火光冲天,弹药库爆炸了!“同学们,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学生们会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引发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对白磷在CS2中的溶解性,白磷与O2反应的性质,白磷的储存和取用等问题一下子都理解掌握了,且会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的求知欲心理一旦被引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其实有时我们在课堂上只要花少量时间,有机地联系生活、生产、科研、自然等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讲一些小故事、小知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再注意一些语言的幽默感,一定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提高复习效率,可以说是一种“花得少、赚得多”的好方法。

2.注重情感沟通,增强信任,培养学生乐学情绪

初三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弱小的肩膀承受着太大的压力。如果老师仍然是一味地严厉,极可能引起学生厌烦情绪,适得其反。所以此时更应讲究“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将自己发自内心的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热忱为学生服务,加强沟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很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即为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伴中的形象。有时我们老师会听到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想说出来,可一站起来,不知怎么的,脑子里一下子就变空白了”,“真怕老师点到我头上”。上述情况,是学生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应注意:(1)保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2)适时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会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

总之,现代的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仅仅是这台戏的导演,而每一个学生才是唱戏的主角。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收集、获取、处理信息,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和组织领导者。所有的课堂,都应该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知识内化提高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1)尽量引导学生提问题;(2)尽量让学生说话,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教师不需包办;(3)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点,教师不需要再耗时;(4)教师应该允许或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存在不同思维;(5)当教师事先的设计和教学实践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6)教学进度要服从于教学效果,课堂上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讨论、思考。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的目标,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不断探究、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课堂上我们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乐学,就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008-0546(2010)12-0032-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18

猜你喜欢
化学思维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做个怪怪长实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