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临床评价

2010-04-20 07:20黎小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10年32期
关键词:生儿指征助产

梁 军,黎小红

近年来,剖宫产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上升,已成为产科学界的突出问题。从传统手术适应证到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因素剖宫产逐年增加且居高不下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社会因素与非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对照分析,对社会因素剖宫产进行临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选择与分组 社会因素组:查阅本院 2007年剖宫产病历共 414份,筛选出无医学指征而孕妇要求剖宫产的病历144份。非社会因素组:选取同年非社会因素剖宫产病历共 270份,包括:胎儿因素、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胎盘因素等。社会因素组 144例,孕妇年龄 (25.0±0.2)岁、孕周 (37.0±1.0)周、孕产次 1~4次。非社会因素组 270例,孕妇年龄 (24.0±9.3)岁、孕周 (38.0±6.1)周、孕产次 1~6次。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孕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1.2880、1.9522及1.9720,P>0.05)。10年剖宫产率资料来源于 1999—2008年在本院分娩的产妇病历资料。

1.2 方法 分别记录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观察指标:是否临产、剖宫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助产、术后发热时间 (体温≥37.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新生儿体质量及出生 1min阿普伽(Apgar)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 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观察指标的比较 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产妇手术时间、临产前手术率及术中助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产妇观察指标比较Table 1 Two groups of mothers are observed

2.2 两组新生儿观察指标比较 社会因素组与非社会因素组新生儿体质量及1min Apgar评分分别为 (3 415.3±354.2)g与 (3 386.2±312.6)g及(9.78±0.26)分与 (9.76±0.37)分。两组体质量及 1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0.8606及 0.5770,P>0.05)。

2.3 10年间产妇分娩情况及围生儿死亡率 1999—2008年产妇剖宫产率平均发展速度为 104.04%,平均增长速度为4.04%;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平均发展速度为 125.83%,平均增长速度为 25.83%。阴道助产率平均下降速度为 24.86%;围生儿死亡率平均增长速度为 6.51%。2008年我院加强了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科学化管理后,剖宫产率为 2007年的84.61%,即 2007年是 2008年的 1.18倍;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 2007年的248.45%;阴道助产率为 2007年的50.00%;围生儿死亡率为 2007年的240.00%。

3 讨论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合理使用剖宫产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有一定作用。但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并未相应降低[1],说明剖宫产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迅速上升且居高不下,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从 1999年的 4.18%上升到 2004年的 38.80%,2002年后持续高居第一位。但过高的剖宫产率,不但不能降低母儿的病死率,反而影响了母儿的健康[2]。如何降低剖宫产率,特别是降低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逐渐成为产科工作的重点之一。

表2 1999—2008年产妇分娩情况及围生儿死亡率 [n(%)]Table 2 1999— 2008 puerpera labors and perinatals mortality

3.1 社会因素剖宫产是指没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或尚不足以构成剖宫产指征的因单一因素而实施的剖宫产,其中大部分是产妇及家属强烈要求的结果,也称无指征剖宫产。本研究显示从 1999—2008年我院剖宫产率在 2007年高达 41.40%,是1999年的 1.69倍,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阴道助产率逐渐下降,平均下降速度为24.86%。但围生儿死亡率在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最高的 2003年高达 1.80%,比1999年的 0.68%上升了 1.65倍。

3.2 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临床评价

3.2.1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 2007年的全部剖宫产病历 414份,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产妇未临产的手术率远较非社会因素组高,其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助产率均高于非社会因素组的产妇,这可能由于社会因素组中多数产妇尚未临产,子宫下段形成差,胎头高浮,术后产妇怕痛活动少有关。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和 1 min Apgar评分无差异,提示社会因素剖宫产并不能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3.2.2 剖宫产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外有关资料显示,剖宫产率增加到一定水平 (20%~30%),围生儿死亡率确有明显下降,但剖宫产率继续升高 (40%~50%)不仅不能再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反而会使其升高。有研究认为剖宫产可能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剖宫产儿体内免疫因子 (IgG、IgA、IgM、C3、C4)的水平明显低于阴道分娩者[3]。所以剖宫产分娩出的新生儿对感染的抵抗力较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更为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增加了剖宫产儿的死亡率。此外医源性早产、新生儿产伤、剖宫产儿综合征均成为剖宫产围生儿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本研究显示,1999—2008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5.83%,而围生儿死亡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51%。

3.2.3 不可否认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抢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同时它是一种非自然分娩过程,可能引起多种母儿并发症和后遗症,如麻醉意外、邻近脏器损伤、增加出血与感染的风险、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粘连、剖宫产儿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部感染等,因此需要客观科学地衡量其价值。我院从 2008年开始加强了对孕妇产科知识的普及,加强了孕期宣教和围生期保健,帮助孕妇认识正常分娩过程,树立阴道分娩的信念,及时治疗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进一步完善了产程的规范化管理,科学处理产程,开展一对一人性化服务后,剖宫产率是 2007年的 84.61%,即下降了 15.39%;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仍是 2007年的 2.48倍,围生儿死亡率是 2007年的 2.40倍。说明科学化管理是有一定成效的,剖宫产率有所下降,因科学管理仅 1年,人们的观念转变需要一定时间,也说明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必要性。我们坚信只要做好医孕之间的沟通,提高医生的责任感,正确科学地掌握剖宫产指征,以严谨科学地态度来选择分娩方式,把以医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以孕妇为中心,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是能够做到的。因此,提高产科质量,如何控制剖宫产率,尤其是社会因素剖宫产已经成为产科医生面临的工作重点。

1 李素洁,徐彩生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 [J].海南医学,2004,15(8):55-57.

2 庞淑兰,李学军,薛玲,等 .剖宫产执政变化及剖宫产率升高因素的分析 [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873-875.

3 王零梅,常艳美,童笑梅,等 .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分析 [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2):70.

猜你喜欢
生儿指征助产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2019年福建省围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265例围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某市74例围生儿死亡原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