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高集云
本届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进行演讲。现将他们报告中的精彩部分摘录如下,与读者们分享。
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应邀出席大会并做《中国禽流感免疫的几个问题》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主要谈了几个问题:一是中国实施禽流感免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二是中国实施禽流感免疫策略的有效性。三是禽流感免疫的阶段性。四是禽流感的复杂性。
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对禽流感防控的基本策略是扑杀和免疫相结合,实践证明这项措施非常有效。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疫苗免疫以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免疫合格的家禽。此外,像荷兰、美国这些国家,他们的研究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免疫防控措施在实际运用中,成效非常显著,国际组织对使用疫苗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疫情表示赞同。国际上有些国家在很早就采取免疫的办法来防控禽流感,像低致病性禽流感,美国一直在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在用免疫的办法。如意大利,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用疫苗预防H7。1996年到2003年,墨西哥为防控H5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了将近25亿份疫苗,效果非常好。欧盟防控禽流感,在2005年底也改变了法规,开始鼓励使用疫苗进行防控。
那么,为什么实施了免疫,而且免疫也确实有效,却还有疫情暴发呢?
第一,全国饲养有150亿以上的家禽,很难都做到100%的免疫;而且水禽往往带毒不发病,带毒排毒为周围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
第二,并不是所有免疫过的家禽都能抵抗病毒,去年对免疫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免疫以后有86%的家禽能够产生合格的免疫力,剩下的抗体水平达不到标准,在免疫力不合格的情况下,很可能还会发生病毒感染。
第三,野禽携带病毒,这是没有办法进行人工干预的风险因素。
第四,活禽市场非常复杂,在监管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也会影响到免疫的效果。第一,疫苗质量,我们每年进行疫苗质量的监督,总会发现个别批次疫苗不能完全达到我们的质量要求。第二,疫苗虽然是合格的,但在保存、运输、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它的效果,甚至有的会失效。第三,在免疫操作时如果不规范,也不能保证免疫合格。第四,禽类个体存在差异,特别是有一些禽类,免疫力低下,或感染了其他疾病,注入禽流感疫苗以后,不会产生良好的免疫力。所以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不能保证免疫过的家禽都能产生合格的免疫力。
国内知名动物传染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也应邀出席大会,并做《畜禽健康与免疫》主题报告,主要谈了我国畜禽疫病防控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还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经验。
1.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在饲养数量扩增的同时,养殖的模式特别是生物安全水平未发生根本变化。
根据FAO对养殖企业生物安全等级分类,我国80%~90%的蛋鸡群和肉鸡群仍处于低到最低生物安全水平的3类和4类。仅10%~20%的鸡是饲养在中等生物安全的2类集约化系统,极少能达到1类高生物安全标准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的养禽业为高生物安全等级(1类和2类)的大型集约化饲养系统,甚至巴西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养禽业,其主体也是高生物安全等级的大型集约化饲养系统。这就是差距。
有的养殖企业规模上有很大发展,如饲养量在50万羽以上的养禽场和5万头以上的养猪场,但是生物安全等级并未有相应的提高。另外,很多规模化的养殖企业被周边的庭院养殖包围,生物安全措施防不胜防,疫病传入的风险很大。
2.我国种畜和种禽企业良莠不齐,准入制度不健全,总体水平不高,达到生物安全等级1类和2类的仅是少部分,从疾病防控角度来看,祖代和父母代存在较多疾病问题,必然会影响后代。
以种禽业为例,这里有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鸡白痢、支原体和禽白血病等蛋传染病种鸡群的阳性率普遍较高,没有全国性的行业规范的净化和根除规划。这些病的阳性率从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不断放大,造成商品代很难饲养,如我国为了控制育雏期的雏白痢,只能依赖抗生素;而发达国家中,这些病在种群中均已得到很好的净化,有的已根除很多年,如鸡白痢(见表1)。
二是种禽使用的活禽苗带来外源病原体污染问题。我国大部分种禽,尤其是父母代种禽还不能完全使用真正SPF源的活疫苗,这就使一些经胚传递的病原体,如支原体、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呼肠孤病毒(Reov)、禽白血病病毒(AL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等,由于活疫苗的使用而造成在种禽中的人工传播感染,所以在商品代这些病的阳性率,远比国外的要高。
表1 引进祖代种鸡鸡白痢检测情况
表2 种鸡和蛋鸡ND常用免疫程序比较
表3 对H5N1禽流感的不同防控策略
三是免疫程序有待优化,对一些重要传染病种禽不能提供后代平均低度较高、变异系数较小的母源抗体,给后代的免疫预防带来困难,主要靠生物安全、疫苗和药物仅起辅助作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种鸡和蛋鸡ND常用免疫程度比较见表2。
3.我国对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存在认识误区,不能科学地认识疫苗在防控中的作用,不能科学地使用疫苗,二是过分地依赖疫苗乃至滥用疫苗。
疫苗能否提供消除性免疫?消除性免疫是指疫苗提供的免疫能消除体内存在的病原体,能阻止强毒病原体的感染和复制。过分依赖疫苗的认识误区,以为疫苗都能提供消除性免疫。
绝大部分疫苗都不能提供消除性免疫,如CSF、ND、FMD、PRRS等疫苗;天花(痘苗)、牛瘟等少数疫苗是特例。天花是全球消灭的第一个人类疫病(1977)。牛瘟是全球消灭的第一个动物疫病(2010)
绝大多数疫苗免疫不能消除存在的感染,不能阻止强毒病原体的感染和复制(呼吸道、消化道或其他部位),但能提供临床保护(不发生临床症状和死亡),并抑制强毒的繁殖(降低病毒载量)。而对不同疫病的疫苗,在临床保护和降低强毒载量方面的差异很大,同一种疫苗对不同种动物的差异也很大。
新发病传染病开始在一地区暴发时,搞清传播路线图极为重要。暴发调查要作疫源追踪(后向)和散布追踪(前向),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FAO对H5N1病毒地方流行国家使用疫苗防控的观点:(1)使用疫苗是合理的,有助于防控,但不是万应灵药;(2)疫苗免疫是很多防控措施中的一种,这些措施一起使用可降低感染风险;(3)完整的防控措施应包括: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发生疫情时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的限制,扑杀销毁感染动物,疫点隔离、封锁和消毒,谨慎使用疫苗等。各国对H5N1禽流感的防控策略及效果见表3。
欧洲经验:2000-2006为防控必须报告的AIV而采取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作为整个根除策略的一部分,作为生物安全和限制措施的补充。经验表明:要成功限制并最终根除AIV感染,免疫计划必须是广泛的控制策略的一部分,他包括检测感染的进化(DIVA途径),早期检测任何可能的暴发,充分生物安全的强化,限制和根除措施。
FAO等国际组织、法国国际发展农业研究中心、美国国际发展署对埃及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2006—2008年三年多使用疫苗,效果非常有限,家禽暴发起数和人类病例数未下降。目前的免疫计划存在严重缺陷,对感染的散布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持缺乏有利作用。地毯式免疫在小规模或庭院式经营的养禽业很难实施。AI疫苗免疫只应作为更广泛的疾病控制规划内的一种工具,它整合了监测、暴发调查、疾病管理系统和严格实施生物安全措施。AI疫苗免疫如果实施不当,则作为疾病控制措施的作用很有限。(埃及与尼日利亚对比)
4.我国疫病监测工作和对新发传染病应答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对新发传染病和一些病原体发生变异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需要等到扩散到较大范围时才被认识,错过了防控的最佳时机。新的《动物防疫法》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疫情报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国内知名动物传染病预防专家、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处王宏伟处长应邀出席大会,并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以及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现状,并对如何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他介绍了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案三制”:
1.应急预案:完备的危机管理应急计划和预案对有效减少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明确责任和工作程序。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多部门参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应急预案(专业部门)、地方政府应急预案、单位应急预案。
2.管理体制: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3.应急机制: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4.法制:加强立法,包括信息收集、应急指挥、资源动员、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物资保障、调查评估等。
他指出,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现在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预案体系;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储备。
他指出,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一是在逐步健全法律法规。国家先后颁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使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是正在完善应急预案和规范标准体系。农业部先后颁布了《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消毒技术规范》、《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行动方案》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方案、监测方案、检测技术规范等大量规定,形成了完整的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
三是建立了有效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
四是成立了应急预备队伍。农业部成立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备队,制订了专门的《农业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备队工作方案》;各级兽医部门成立了应急预备队伍;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组织准备、人员准备、资金准备和物资准备“四个到位”,极大提高了对疫情的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农业部每年都有针对性地组织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活动。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演练活动。应急管理水平和紧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他还在报告中强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应经常保持在常态。
对于如何进入常态?他认为,一是法律保障:依法科学处置疫情;二是组织保障: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三是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四是体系保障:疫情监测预报网络充分发挥作用;五是队伍保障:专门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六是机制保障:科学评价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