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七连增”背后的科技支撑

2010-04-17 06:53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总产单产粮食

本刊记者 张文娟

粮食“七连增”,科技的贡献不可小视,但是,粮食“七连增”的背后,还与政策、资金以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分不开。七年中,从取消税负到大幅增加投入,从推广良种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我国农业的发展稳步前行。

粮食安全,全球关注。今年我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这是连续第七年我国粮食实现增产,连续四年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12月8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用两个“七连增”和两个“创新高”来概括今年的粮食生产,即总产、面积均“七连增”,总产、单产均“创新高”。

而粮食“七连增”的背后,科技的贡献率已达到52%,科技创新是促进粮食增产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科技助推农作物增产增效

2004年,我国启动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12个粮食主产省份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成为小麦增产的重要要素。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国家之一,近几年的面积稳定在3.5亿亩左右,2009年单产为316.53公斤,单产、总产远远高于其它种植大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于振文表示:“我国小麦总产连续七年丰收,主要归功于小麦主产省面积的恢复性增长和单产的持续提高。就全国总体而言,总产已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的恢复主要是由于单产的较大幅度增长。”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适合于农田的丰产优质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国各麦区小麦育种科技工作者选育出适合于超高产田、高产田、中产田、旱地中低产田的小麦新品种,各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主导品种。推广的品种不仅产量潜力有明显提高,而且优质化程度提高。小麦栽培科技工作者还研究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对新品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中示范,逐渐成为大面积生产中的主导性技术。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每年推介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被广大农民掌握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小麦生产技术的升级革新。

科技支撑同样推动了水稻产量的大幅提升。从杂交稻到超级稻,我国水稻育种栽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水稻生产连续增产的七年,也是我国水稻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应用飞速发展的七年。在这七年中,科技入户、超级稻育种与推广、高产创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及粮食丰产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相继实施,大面积、大范围试验示范、现场展示和推广应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稻农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水稻连续增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一大批科技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肥水高效利用为特征的超级稻配套栽培、强化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集成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大中棚育秧、旱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的加快推广,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为水稻产量“七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水稻单产比2003年提高了35公斤,增幅为8.7%,并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优良品种+科技推广”为玉米七连增作出突出贡献。2009年,玉米已经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但与种植小麦、水稻的田块比较,种玉米的土地相对条件较差。在这种状态下,更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我国著名玉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教授表示:“最近10年,我国玉米单产从320公斤增长到了370公斤,这是玉米总产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提高玉米单产方面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据了解,玉米产量的增加,关键要素之一是优良品种的选育,近10年,我国审定了上百个玉米新品种,这些玉米新品种的耐密性、抗病性更强;灌浆、脱水更快,籽粒产出率更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玉米单产的增加,从区域试验结果来看,玉米平均亩产从600公斤增长到700公斤;东北平原等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大面积亩产800公斤也不少见,最好的品种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这些优良的育种成果为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玉米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技术,逐步帮助农民摒弃过去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重夏轻秋、重细轻粗”等思想,把增产技术措施推广到县、到乡、到村,使玉米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大幅提高,实现了“季季增产、平衡增产”。

科技创造灾年保丰收奇迹

粮食增产的这几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突出背景是自然灾害多,粮食和农业工作的突出特点是与灾害作斗争、加强防灾减灾。从气候条件看,近些年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出现,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多发连发频发重发。北方、南方粮食产区一些年份出现严重干旱,一些年份又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南方主产区还多次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气候变化也使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等出现新的情况,综合防治难度加大。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及时科学防灾减灾成为粮食增产增收工作的关键点。这其中,科技力量对减灾抗灾的作用十分显著。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08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遭受了50年以来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科技部及时召开科技减灾会部署灾后重建工作,春节前夕科技部专门召开党组会,对灾后重建工作面临的科技需求进行了认真研究,成立了科技应对灾害协调小组,调动全国相关科技力量,统筹规划、安排相关灾害应对科技工作及时了解灾区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科技需求;成立专家指导组,根据地方需求,将组织和派遣专家组赴受灾地区帮助开展科技咨询和相应的救灾工作。及时组织专家编制了《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手册中的技术是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研究成果,紧紧围绕南方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急迫需求,并紧急调配2000万元,重点支持近期抗灾救灾、灾后恢复生产与重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开展冰雪监测与灾后天气形势研判,地质灾害等诱发灾害评估与治理,灾后道路维护与保养,越冬作物保育等技术研究,为灾后重建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在此后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

又如2010年7月,四川省渠县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7月22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熊洪研究员即赶赴渠县实地调查了受灾田块的水稻生长情况,发现被淹水稻满足蓄留洪水再生稻的条件,当即于次日上午对当地参与抗灾自救的30多名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指导全县洪水再生稻生产。据该县农业部门9月底测算,全县蓄留洪水再生稻挽回稻谷损失875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750万元以上。

不管是冰冻灾害、洪涝灾害,还是干旱灾害,都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有的甚至造成农作物绝收。坚持科学抗灾,大力推广耐旱防寒抗虫害的农业良种良法,让科技成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火墙”,才能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灾害损失。粮食“七连增”的背后,科技减灾抗灾的贡献功不可没。

科技入户——打造粮食安全“堡垒户”

我国粮食生产“七连增”的硕果,还离不开一项工程,那就是旨在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这项工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造了一批坚实的“堡垒户”。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内容的“科技入户工程”的开展,在各地深入展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实用技术,受到种粮农民的热烈欢迎。改单一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种为机械化播种。科技入户的工作模式,就是对农民在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

山东东平县接山乡接山村的翟远进,2005年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首批科技示范户。他家的9亩承包田里,玉米单产由2004年的900斤提高到2007年的1200多斤,小麦由2004年的800多斤提高到2008年的1000多斤,生产资料投入还逐年下降。在陕西,凤翔县郭店镇农民张绪昌算了一笔账:他承包了近100亩地,当上科技示范户以后,农技人员教他用啥种子、啥时施肥、施啥肥、啥时防治病虫害、用啥药等技术,小麦一亩地增产60斤,增收45元,肥料节省22元,种子节省5元,浇水节省8元,打药节省5元,质量好、订单收购又增收30多元,每亩合计增收100多元。科技示范户在种好自己庄稼的同时,还主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周围的辐射农户,成为农村科学技术的重要传播者。从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到农科人员进村入户,再到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科技支撑在粮食生产上的作用愈发明显。

“七连增”——跨越半个世纪的辉煌

粮食“七连增”,科技的贡献不可小视,但是,粮食“七连增”的背后,还与政策、资金以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分不开。七年中,从取消税负到大幅增加投入,从推广良种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我国农业的发展稳步前行。

7年来,7个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粮食生产能力成为始终不渝的追求。2007年,中国提前实现“十一五”制订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的目标。自此,连续4年全国粮食总产稳定在了这个标准之上。七年间,我国逐步探索出一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加法”、“减法”、“乘法”的组合拳:

做足“加法”——建立对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实行“四补贴”,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5亿元。对产粮大县进行财政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

做尽“减法”——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

做好“乘法”——从2004年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以来,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小麦累计每斤提高0.17~0.18元,稻谷累计每斤提高0.23~0.3元,价格信号强烈,效果倍增。

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丰收的喜悦挂在亿万粮农的脸上。

打破“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实现来之不易的“七连增”,是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的光辉成果,是亿万中国农民辛勤劳动的伟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将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总产单产粮食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