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养畜是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关键

2010-04-14 02:31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
中国畜牧业 2010年20期
关键词:草食种草石漠化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 杨振海

石漠化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涉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等8个省区市,石漠化土地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地区一方面土层贫瘠,保水性差,地表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水热资源充足,尤其适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草地资源丰富,被称为“富饶的贫困”。如何破解石漠化地区农村贫困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关键是实现生态修复和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发展。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启动了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试点工作,把草地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做了三项工作,推介了五种模式,有力地推进了石漠化治理和草地畜牧业发展。

一是开展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截至2010年,在贵州省晴隆、德江、威宁和云南省巧家等四县改良草地105万亩,围栏封育45万亩,人工种草50万亩,大大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根据巧家县草地监测情况,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区牧草高度由33厘米提高到40厘米以上,植被覆盖率从55%提高到95%以上。工程区草地与耕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平均减少773千克/亩,土壤流失量平均减少35千克/亩,增加蓄水量14.89万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0.68万吨,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治理,草地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改良牧草和畜禽品种。牧草和畜禽品种相对落后是制约石漠化地区草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石漠化地区天然草地中优良牧草比例偏低,天然草地普遍存在营养成分差、经济价值不高、产量低等缺点,加上人畜争地和不合理的放牧制度,造成天然草地不断退化和减少,严重制约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尽管石漠化地区拥有许多地方良种,但因长期的近交和无力选育,畜禽品种严重退化,生长发育慢、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已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农业部在南方实施了种草养畜项目,在石漠化地区大量种植优良牧草,相继建成了若干个集中连片的万亩草场。近年来,随着国家畜禽良种工程项目的加快实施,石漠化地区引进和改良畜禽品种的力度有所加大,畜禽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

三是推进草畜合理配套。科学研究表明,引进优质牧草,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草种配方建植人工草场,可以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能力,防止草地退化。选用优良畜禽品种,通过科学合理的放牧,保持人工草地的稳定性。长期以来,石漠化地区农牧部门和有关农牧专家坚持不懈地引进和种植优良牧草,引进和改良地方畜种,实行好草好畜、良种良法配套,为石漠化地区草食畜牧业大发展,进而延长产业链和发展后续产业,发挥后发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石漠化地区8省区市牛羊存栏8004万头(只),出栏5144万头(只),生产奶类245万吨,产值接近2000亿元,为农民增收的贡献超过480亿元。近年来,贵州在石漠化治理中,重点抓好草畜配套,发展草食畜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09年,贵州省人均畜牧业经营收入为565.8元,高于全国360元的平均水平。

推介的第一种模式,就是贵州省晴隆县“种草养畜、扶贫开发”模式。晴隆实行“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方案、统一技术要求)、“三结合”(每个示范点均建有种羊繁育基地、优质肉羊育肥基地、人工牧草种植及改良基地,做到示范、生产、推广相结合)和“四配套”(每个示范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技术人员、生产设施及技术设备相配套)的运行机制,示范户户均收入达到2万~3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和生态建设的双丰收。

第二种模式是云南省巧家县的“人工种草三新”模式。通过推广牧草品种新组合、实行播种新方法和新程序,创新改进草地建植技术,提高草地建设的科技水平,确保建植质量,加快了植物群落的恢复速度,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第三种模式是湖北省建始县的“种草养畜”模式。对农户进行牧草栽培和舍饲养羊等技术的培训,广泛种植红三叶、黑麦草等优质牧草,提高饲草产量和质量,转变饲养方式,由山坡散放改为舍饲圈养,既减轻了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又缩短了羊的生长周期,提高了生产性能和肉的品质。

第四种模式是湖南省湘西州的“优化放牧系统”模式。通过监测牧草生长,确定逐月或逐旬的牧草供应量,根据家畜类别、数量和生产目标确定饲草需求量,建立动态的草畜平衡预算,确定适当的载畜量。同时,采取围栏建设、实行划区轮牧等措施,提高草地资源的生产力和草食畜牧业的效益。

第五种模式是贵州省德江县的“滚动发展模式”。由当地县农牧部门向农户投放基础母羊,农户逐年按一定比例返还基础母羊,返还的母羊再向其他农户投放,同时建立养羊协会协调农户养羊中的问题。按照这种方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了草食畜牧业的滚动辐射发展。

实践证明,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立足资源优势,开展草地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的科学途径。下一步,农业部将在巩固现有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双赢。

第一,抓紧编制完善《石漠化地区草地治理工程规划》。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石漠化地区草地治理的思路。在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合植物营养体生长的资源优势,通过草地除杂、补播、施肥、围栏等措施进行草地改良,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在中高海拔高原地区发展肉牛、肉羊和半细毛羊产业,在低海拔农区及城郊发展奶牛、奶水牛业,加快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重度石漠化地区,实施项目综合治理,采取封育、限制开发等措施,积极修复生态系统。

第二,扩大试点范围,优化石漠化地区草地治理技术路径。结合贯彻国务院即将制定的有关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扩大石漠化地区草地治理试点范围,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人工草地5000万亩。同时,针对石漠化程度不同,采取三种技术路线。一是“围、封、改”,即通过围栏封育、改良草地治理重度石漠化草地;二是“退、建、复”,即通过退一年生饲料作物,建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地,恢复地力,防止水土流失,治理中度石漠化草地;三是“引、替、除”,即引草入田,利用冬闲田种植一季牧草,引进优良牧草合理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场,治理轻度石漠化草地。

第三,切实做好种草养畜技术服务工作。农牧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一是草地改良,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组织好优良草种供应,引导推行先进的耕翻、刈割技术;二是牲畜品种改良,选育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种,为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打牢基础;三是帮助养殖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饲养管理,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发展。

第四,继续完善草场承包经营制度。在石漠化地区建设现代畜牧业,首先要落实草场承包经营制度,明确草场权属。目前,石漠化地区的8省区市的草场承包面积仅为3.31亿亩,占8省区市草地总面积的34%,远低于全国66%的平均水平。为了稳步推进石漠化地区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农业部今年在贵州省的威宁、晴隆和云南省的巧家等三县开展了草地承包规范化试点工作,指导地方规范草地承包,进一步明确草场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地界,办理草场使用权手续,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石漠化地区各级农牧部门,要把草场承包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南方草地的改革任务,为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草食种草石漠化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粮改饲与草食畜牧业发展初探
辽宁绒山羊春季放牧植物中毒防治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草食畜牧业有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