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世博园区后续效应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综合功能

2010-04-13 18:11毛佳
上海城市规划 2010年5期
关键词:世博园黄浦江世博

毛佳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在中央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关心下,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刻演绎着城市的发展与实践。半年展期中,已有7,000多万中外游客进入世博园区,参观城市文明发展,交流先进规划理念,感受世界多元文化,共享城市科技创新,一届精彩、成功、难忘的世博会已载入史册。

世博后,上海将步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发挥世博后续效应,促进城市发展与转型,继续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对世博园区的这方热土,如何整合资源和高效利用,也是社会公众关注、议论的热点。

一、充分发挥世博园区后续效应,要和上海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

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往往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对于上海来讲,要立足于上海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发挥世博园区后续效应。

(一)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

上海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到2009年底,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占同期GDP的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年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世博园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原先这里的土地、岸线大多是用于工矿企业的生产功能,现在世博园区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和人类智慧创新的大舞台。

当然,世博效应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产业带动方面,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比如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要和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

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已形成“四个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世博会的举办,更是加快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促进了产业调整、优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提升。

至世博会开幕前,上海基本形成城市快速交通和轨道交通体系,已建成11条轨道交通线,通车总里程数达420公里。建成了人民路、西藏南路、打浦桥复线等多处越江隧道,进一步完善了市域和世博地区的公共交通网络。

世博园区地处于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核心区域,历史上大多是工厂、仓库、码头,还有不少危棚简屋。通过园区场馆、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绿化环境的营造,如今已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的城市片区。

对历史遗存的保留、保护和改造利用,是世博会园区规划、建设的一大特色。在世博园区保留了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并对大量的工业厂房以及船坞码头进行保护性改造和置换。如城市最佳实践区保留了南市发电厂、上海电力修造总厂等老工厂的厂房、仓库,分别改造成为展示场馆;原上钢三厂特钢车间改建成了宝钢大舞台。许多优秀保护建筑、历史工业遗存,通过功能置换、形态改造赋予了新的活力和使命,与新建的“一轴四馆”和庆典广场,共同构成了上海城市地标性的文化集聚区。

(三)要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

“十二五”时期,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上海将继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努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要服务于国际大都市建设,进一步促进上海城市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更需要以国际视野、时代要求来研究和把握。同时,要在规划上有所“留白”,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以利于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要和城市创新实践相结合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十二五”时期,上海的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上海世博会突出了“创新”主题,特别是城市最佳实践区,汇集了世界上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众多的成功案例。对此,要通过梳理、整合,尽可能予以保留。同时,要把世博会中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成果和科技手段,积极向社会公众展示和推广。

要留下一定的区域,作为今后各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创新实践的展示场地,接受社会检验,进一步加大各类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五)要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相结合

上海世博会倡导低碳、生态、环保和节能等理念,展示和应用低碳成果,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这就需要把这些先进理念渗透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充分发挥世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建设低碳城市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既包括生产方式改变,也包含了广大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文明和开放程度,形成整个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要有利于上海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与提升

在迎世博和办世博的过程中,世博品牌效应日益凸现,世博会地区已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标识,是上海中心城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之一。对照世界上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上海的城市功能还有一些弱项,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我们要借助世博会成功举办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好世博园区的后续效应,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

(一)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能力,提升中心城现代服务业的能级,特别是要加快金融、信息、航运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建设高品质的国际商务、办公和生活区域;吸引国际组织地区总部和世界著名企业地区总部的落户。要围绕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做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水平,努力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二)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趋明显。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促进了国际性文化展示和交流。要把世博会带来的各种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现实动力,既要注重资源挖掘,又要精心塑造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

(三)继续提升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水平

近年来,作为上海城市重要的南北发展轴,浦江两岸开发充分体现了“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理念。世博后,要进一步由中心城区向市域范围拓展,全面提升浦江两岸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都市滨江风貌区,使黄浦江两岸开发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努力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

学习、借鉴各国城市发展、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打造充满活力、配套齐全的创业城区、宜居社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低碳社会为载体,推动政府、企业与市民的积极参与,形成低碳城市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要带动园区周边及辐射区域的联动发展

世博后,要进一步明晰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通过专项规划的统筹研究,提出规划控制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世博园区及辐射地区的联动发展。

(一)世博园区及部分协调区

世博园区是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其中包括世博园区规划红线范围,以及部分协调区范围。在后续利用中,对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要重点规划,有序推进。

(二)世博园区周边地区

要积极发挥世博园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连同浦东的耀华、三林地区,浦西的黄浦、卢湾、徐汇等地区,世博园区的整个周边带动范围约在20平方公里以上,既包括浦东的沿江地带、内环至外环之间区域,也包含了浦西三区的滨江地带。这二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大多已编制了相关规划,要统筹兼顾,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作为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战略空间,市、区协同,稳步推进。

(三)黄浦江两岸开发区域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起到了示范和推进作用。从上海中心城空间发展来看,目前已形成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发展轴。其中,以延安路至世纪大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为主体的东西发展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沿黄浦江两岸形成的城市南北发展轴,也有很大的后发优势。特别是世博后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地区,要抓住机遇,结合本区域特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轴。

要在规划上做好梳理,使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和黄浦江两岸规划更好地衔接和统筹,努力把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成为产业升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和环境优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四、对大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的一些联想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功能,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内容。

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一定是多功能、复合型的新型格局,文化产业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亮点。

建设文化大都市有很多工作要做,既需要硬件建设,也需要软件提升。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明晰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并且有一个卓有成效的推进和运作机制。要借助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文化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不断提升文化原创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上海文化产业的新高地。

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时代又赋予了上海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的双重推动作用。

(一)建设大型国际贸易、会务会展的集聚中心和信息中心

世博会后,浦东园区的“一轴四馆”将被保留,世博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中国馆、世博中心等这些享有盛誉、富有个性的永久性设施,将有条件成为上海举办大型会务、会展和演艺的主导场所。要积极做好这些大型设施的有效利用和长效管理,更好地发挥场馆内的先进设施和周边广场、绿化、环境的综合效益,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平台。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国际贸易与会务、会展的集聚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形成以文化创意、博物博览、艺术展示为核心功能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世博会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既有世界各地展馆建筑的精巧设计,也有各国历史传统与文化创意的完美展现。

世博会后,要抓住文化交流的发展契机,借鉴国内外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成功案例,重点发展文化展示、博物博览和文化创意产业。例如:对于浦西的部分企业馆场地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地块,除保留一些成功的企业馆外,还要打造文化、艺术类的博物、博览馆,如世博会博物馆,中国近代工业、交通博物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等文化设施群落。建立各类文化艺术交易平台,也可作为各类演出、演艺场所使用。在后续利用中,要突出文化展示功能,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上海城市国际文化展示和交流的能级。

(三)构建以文化博览为特色、旅游休闲为特点的滨江公共活动空间

世博园区内,已建成四大公园,形成了近6公里的滨江绿带,水绿交融、环境宜人。绿带中增设了大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了原有工业用地和生态岸线的华丽转身。如后滩公园,原为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所在地,如今已成为深受游客和市民欢迎的湿地公园和休闲活动场所。

在黄浦江两岸的开发过程中,各区十分注重高楼大厦的建设和环境绿化的配套。通过世博会,浦江两岸新增了更大规模的生态绿地和亲水岸线,犹如在一曲雄浑高昂的交响乐中,又增添了一份舒展与轻快,体现了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刚柔并济。

世博后,要以现有的滨江绿化和公共开放空间为基础,在黄浦江两岸更大的范围,进行梳理和整合。由于生产岸线和生活岸线所承担的功能有别,要科学规划、合理共存。要把文化、体育、休闲和娱乐等功能融入滨江绿带中,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市、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留下世博会的宝贵财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世博园黄浦江世博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沈阳世博园掠影
游昆明世博园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将全部贯通
水调歌头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给“世博”拍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