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与防控

2010-04-13 16:54梁兆强刘宗晓李建丽
兽医导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活疫苗病原猪群

梁兆强,刘宗晓,2,李建丽

(1.南宁市水产畜牧局,广西南宁 530000;2.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3.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

在我国养猪业由分散、传统、数量型向集约、规模、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猪病综合防制体系还不够完善,疫苗研制和药物保健相对滞后,导致猪病日渐增多且日趋复杂,形成了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综合征及肠道综合征等三大系统性疫病,尤其是猪呼吸道疾病在规模化猪场十分普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等病原性因素和不良环境因子、应激及低下的免疫力等非病原性因素,都可诱发、促进或加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使临床症状呈多样性,因此,被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PRDC多发生于18~20周龄,易感猪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下等。发病率通常为30%~60%,死亡率5%~30%,常常给养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PRDC的病原及其发病因素

(一)病原PRDC 是一种由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和猪只免疫力降低等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引发PRDC 的病原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原发性病原,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肺炎支原体(M.Hy)、猪流感病毒(SIV)、猪瘟病毒(CSF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等;其二是继发性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HPs)、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链球菌(S.S)、猪沙门氏菌等。另外,寄生虫如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也可作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原。以上所说的原发性、继发性和不良环境等,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可以相转化的、相关联的。在某一PRDC的病例中,原发性病原可能是继发性感染,而继发性病原恰恰是本次发病的原发性因素,这也是当前PRDC难防难治的原因之一。

原发性病原体首先侵入呼吸道和肺脏,破坏呼吸道的黏膜屏障,造成猪体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或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使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随后,猪体内本身携带的内源性病原和存在于猪舍空气和环境中的外源性病原即可进入呼吸道和肺脏,引起继发性混合感染,猪群即可暴发呼吸道疾病。如猪肺炎支原体(M.Hy)的存在可破坏猪呼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降低猪黏膜免疫力,使得PRRSV、SIV、PCV2等病毒和APP、Pm、HPs、Bb 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同时,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猪舍通风不良、温度变化过大、猪群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应激因素都可促进PRDC的暴发。

(二)发病因素分析PRDC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应激因素。不良饲养管理和饲养环境等均可对猪群造成应激,而应激即可诱发病原的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进而造成PRDC。当猪舍通风不良、温差较大、湿度过高、卫生状况差、频繁转群、混群或饲养密度大等不良因素均可诱发PRDC。今年10月份,笔者曾在广西诊断一例PRDC,究其原因主要是饲养密度不当造成的。

2.传染性因素。临床上,从发生PRDC的猪群中进行病原分离,多见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原的混合感染,常见的混合感染模式有:M.Hy+PRRSV;M.Hy+PRRSV+PCV2;M.Hy+PRRSV+PRV;M.Hy+PRRSV+PCV2+PRV;M.Hy+PRRSV+CSFV等。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唐慧稳对某地10个发病猪场(约150头猪)进行了PRDC相关病原的分离,其中PCV2阳性率为86.7%,猪肺炎支原体的阳性率为82.1% ,PRRSV阳性率为81.5%,可见,PCV2、PRRSV和M.Hy在PRDC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季节性因素。若饲养管理不当、应激因素较多,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实际生产中,PRDC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及初春,也就是在季节交替、气候不稳定的季节,因为,此时的空气寒冷、干燥,易造成呼吸道黏膜的损伤,降低了黏膜免疫力,促进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4.机体的免疫状态。猪体的免疫状态是疫苗免疫效果和抗病原感染能力的有力保障,但临床上,病原感染、环境应激、霉菌毒素及饲料营养等均可破坏猪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从而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造成并发或继发感染。如猪感染PRRSV、PCV2,大大增加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及链球菌等病原菌的感染机率。

5.现有疫苗效果的有限性。目前,猪用疫苗主要有猪瘟活疫苗(脾淋苗和细胞苗等)、猪蓝耳病活疫苗(自然弱毒株和人工致弱株)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猪喘气病活疫苗(人工致弱毒株)和灭活疫苗(全为进口)、细小病毒灭活苗、乙脑疫苗、链球菌活疫苗及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等,但受人员操作、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疫苗质量、机体免疫状态及应激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疫苗的免疫效果是有限的,不能保证100%的免疫效果,这也是部分养殖户总是抱怨“我的猪群什么疫苗都用了,怎么还发病”的原因所在,因此,免疫预防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6.细菌耐药现象的普遍性。近些年来,广大养殖户越来越重视药物保健,但抗生素及其他违禁药物使用的不规范性,导致或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据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研究表明,部分细菌出现了4重或5重耐药现象。就仔猪的黄、白痢而言,其本质就是大肠杆菌的感染,而大肠杆菌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一种病原菌,理论上讲,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很好控制该病的流行,但由于滥用抗生素,造成了大肠杆菌的广泛耐药性。再如PRDC常继发感染的副猪嗜血杆菌,也出现了多重耐药性。

7.寄生虫的感染。若猪群感染了弓形虫、蛔虫、附红细胞体等,会降低机体的免疫状态,从而增加PRRSV、PCV2等原发性病原的感染机率,因此,实施有效的驱虫措施,也可降低PRDC的发生率。

二、流行特点

(一)有明显的诱因猪群饲料营养搭配不当、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饲料霉变;仔群转群、运输及其它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临床上,对发生的PRDC调查发现,均可找到因饲养管理不当或环境应激等发病诱因。

(二)发病日龄提前本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尤其多发于18~20周龄,又称18周龄墙。近年来,保育猪也可发生,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病原多为PRRSV、PCV2和M.Hy。

(二)季节性不明显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寒冷季节及季节交替时多发。

三、PRDC的综合防制措施

由于PRDC的病因复杂,既有病原性因素,又有环境性因素,既有饲养管理因素,又有季节性因素,其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没有100%有效的疫苗使用,因此,PRDC的防制,应采取“四维一体”的防控措施,即良好的饲养管理、科学的疫苗免疫、合理的药物保健和严格的生物安全。

(一)良好的饲养管理

1.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切忌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2.合理营养配方,尽可能饲喂全价料,或采用高品质的预混料,但要注意饲料或饲料原料的质量,定期检查饲料或饲料原料,切记不要饲喂霉变的饲料或饲料原料。

3.做好“三度一通风”工作,即温度、密度、湿度和通风。饲养密度与PRDC发病率密切相关,适宜的饲养密度,可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临床上,因饲养密度不当造成PRDC发生的病例,屡见不鲜。合理化通风,既可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又可让猪舍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因此,四者要合理平衡,才能让猪群和谐共生。

4.重视动物福利,减少应激。给予猪群合理的活动空间,可以增加运动,减少应激,也是控制PRDC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来讲,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应保证每头有0.4 m2的生活空间,育肥猪每头0.8 m2,成猪每头1.2 m2,每栏猪以8~10头为宜。另外,要加强饲养人员的素质建设。临床上常见部分饲养人员踢打猪只,把猪作为发泄的对象,人为性的增加应激反应,也间接地推动了PRDC的发生。

(二)科学的免疫预防,控制原发性病原感染虽然PRDC的诱因多而复杂,但对几个重要的原发性病原(如CSF、PRRS、PCV2、PRV、M.Hy等) 进行有效的免疫预防,PRD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大大降低,即便是发病,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因此,要做好PRDC的原发性病原的免疫预防,坚持防重于治的理念。为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就要选好疫苗,用好疫苗。

疫苗的正确使用是保证好疫苗产生良好免疫效果的重要环节,包括免疫时机、免疫剂量、免疫方法与途径、免疫对象等。要掌握最佳的免疫时机,就要注意母源抗体、不同疫苗抗原间的相互干扰、免疫保护临界值、不同抗体的消长规律等。母源抗体对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较大,要了解不同疫病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初免时间,否则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同疫苗间的免疫干扰也较为常见,如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不能同时免疫,至少间隔15 d以上,否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免疫副反应。这些规律要根据不断的免疫监测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建议中小型猪场对常见疫病(如CSF、PRRS、PRV、FMD等)做3~4次/年检测,以便掌握本场疫病的流行规律和疫苗抗体消长规律;对实力较强的猪场,实施动态监控,建议每月进行1次检测。

(三)合理的药物保健除做好疫苗免疫外,针对PRDC的易发阶段和病原特点,实施合理的阶段性的药物保健,也是有效控制和减少PRDC发生的必要手段。通常是药物组合,主要有强力霉素、泰乐菌素、泰妙霉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长效土霉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及阿莫西林等。还要定期驱虫,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和危害。另外,定期或配合疫苗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黄芪多糖等,可以有效解除免疫抑制,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四)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将消毒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定期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猪场内外病原体数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机率。主要措施有:定期对场地、饮水、设备和畜体进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尤其加强对场外疫区内来访者、物品和车辆的消毒管理。发病期间,也要对场区内进行疫区的划分,减少员工、物品间的交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做好灭蚊蝇和防鼠工作。

总之,PRDC是目前规模化、集约化猪场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造成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同时也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猪场的生产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PRDC的防控,关键在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重点在免疫预防和药物保健,预防原发性感染,防止继发感染;核心在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四维一体”的综合防制措施,PRDC仍是可防可控的。

猜你喜欢
活疫苗病原猪群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鸭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复方黄芪对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