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方栋
(辽宁省大连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辽宁大连 116021)
辽宁省大连市拥有农业人口227.0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584.8万人的38.3%。全市土地总面积12 5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万亩,海域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 906公里。从2002年开始,作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大连市所辖甘井子区、金州区、旅顺口区、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开发区、长海县均被纳入了无疫区建设,先后投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资金1.12亿元,初步建成了动物疫病控制、动物防疫监督、动物疫情监测、动物防疫屏障、兽药残留监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标准化七大体系。
1.从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作伊始,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畜牧兽医、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同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监督项目实施,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落实配套资金,监督资金使用,组织检查督促验收工作。各涉农的区市县政府成立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3.颁布了《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2007年,在大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大连市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的议案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会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审议报告。常委会在审议这个报告时,认为适时制定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大连地方特色的《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对提升大连市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决定将制定《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条例》工作纳入当年立法计划。市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开展了多次的调研和论证,于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针对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该《条例》依据国家《动物防疫法》的两条原则性规定,结合大连市实际,扩展为38条,主要包括总则、无疫区建设、无疫区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从预防本地疫情发生、防止外来疫情传入做起,对生产者、经营者及管理者的行为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条例》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规划、监督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的条件、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经费保障、档案资料、指定通道、警示牌的设置、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评估等作了具体规定。
4.根据国务院实行兽医体制改革文件精神,辽宁省于2005年12月全面启动了全省市、县级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出独立设置动物卫生行政监督管理机构、动物防疫监督行政执法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兽药饲料暨畜产品安全监测技术支持机构、乡镇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村级动物防疫组织五大动物卫生工作体系的意见。大连市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创建过程中,根据国家《动物防疫法》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组建了市级和区市县级动物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了官方兽医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权、责统一,权、利分离的兽医行政管理体制。
5.大连市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创建过程中,建成了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8个区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建设化验室和办公大楼4 000多平方米,办公大楼近2万平方米。购置了各种检验检疫仪器和设备约1 000台、套(件)。同时市财政部门对全市8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金补助,进行工作场所改扩建,每个站的建设规模不少于200平方米。基础防疫设施和快速检疫、扑灭疫情能力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以此为依托,全面开展免疫消毒、疫情监测和检验监督工作,在全市进行“拉网式”疫情普查,将3月、7月、11月三个月确定为集中强制免疫月,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确保免疫密度、免疫率均达到100%。同时,在大连行政区域内的交通要道、通关口岸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疫病传入。
6.全市有89个乡镇级畜牧兽医站,结合“无疫区”建设工作,由市级和各区市县级财政投入技术改造资金,建成标准化乡镇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所75个。基层乡镇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所(畜牧兽医站),彻底改变了过去仅靠一支体温计和一个听诊器、几个针管就为畜禽开方用药的落后局面。乡镇区域所得办公用房、场地、设备、仪器,免疫冷链系统等,达到畜禽疫病防治诊疗规范化,全面提升了基层畜牧兽医系统三位一体公共服务水平。
7.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过程,促进了全市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规范化管理。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长年身处一线,畜禽防治业务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而且待遇不高,多是靠诊疗收入维持工作和生活。随着农村各种大小畜禽养殖户不断增多,为了管理好、使用好村防疫员,发挥基层“防疫尖兵”作用,大连市在村级动物防疫员在招聘、管理、使用、考核、公益性补助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8.在2003年以前,大连市村级动物防疫员主要由当地各村民委员会聘用,工作干多干少与动物防疫标准没有直接关系。市动监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上报市政府提出了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给予补助的建议,2004年市政府出台了《大连市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管理办法》,实行了村动物防疫员面向社会考核招聘机制。聘用的村动物防疫员,由乡镇畜牧兽医站考核,报各区市县动监局备案。根据当地的动物防疫的工作量,经考核达标后,每年给予每人3 000元补助,其中大连市财政支付1 800元,区市县承担1 200元。2010年增加到5 000元,其中,市级财政担负3 000元,县级担负2 000元。据统计,大连市农村有1 438名村动物防疫员,所有选聘人员全部签订了《农村动物防疫员协议书》,明确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加强,任务得到很好落实。
9.建立动物防疫网络电子化平台,提高防疫管理水平。在农业部、市政府支持下,大连市建立了“全市动物防疫办公网” 、“动标识电子化管理系统” 、“大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全市的市、县、乡三级共 251个动物防疫机构和组织实现了网上对接,同时还联通省和国家的防疫管理部门,使大连市的动物防疫及畜牧新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五级联网,通过防疫信息化系统,每年收录各类信息上万条,上传防疫报表近千份。为大连市畜禽标识网络化管理和溯源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塑料吸管虽然并不是全球塑料污染危机中的核心,但如果人类社会能够从解决这个小问题做起,我们距离生态和谐的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10.加强“无疫区”创建和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几年来,大连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开展答记者问、讲座等方式,广泛宣传“无疫区”创建的过程和畜产品安全知识,让全社会支持我们的“无疫区”创建工作,关注畜产品食品安全,通过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消费、安全消费。
1.按我国相关规定,对19种动物疫病实行控制,具体包括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水泡病、猪囊虫病、牛结核、布氏杆菌病、马传贫、马鼻疽、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里克氏病、鸡白痢、鸡白血病、鸡产蛋综合征、兔病毒性出血症、鸭瘟。大连市无疫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力争使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这四种国家重点控制的疫病达到控制标准;而马传贫、马鼻疽已达到消灭标准,其余疫病也基本得到控制,无临床病例发生。
2.建成畜禽无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的“免疫接种无疫区”,当年达到无病例的要求;其它动物主要疫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猪、禽、大牲畜总死亡率控制在4%、10%和0.8%以下。
3.通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作方案的实施,大连市畜禽疫病大幅下降,生猪、家禽、大牲畜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1%、7.6%和0.8%,每年减少农民直接损失2.5亿元,每年因动物疫病引起生产性能下降,饲料和人力浪费,药物消耗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5亿~6亿元。
1.建立和完善了《大连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成立了市、县两级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应急预备队和应急处置专家组,发挥了重大作用。几年来,大连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成功有效的参与了大连市预防“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工作,有力地保持了城乡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正常,地区经济稳定发展。
2.特别是2005年11月,我省黑山县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在各级政府正确的领导下,以市和各区市县的动物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乡镇村级畜牧兽医人员为“尖兵“,构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防控体系。他们日夜坚守在防控岗位,筑起一道抗击禽流感疫情“防护”大堤,各方协同作战,确保大连市无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
1.在抓好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同时,大连市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2009年,全市已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养殖单元)870余处,拥有规模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19家,年加工产品收入140亿元。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1家、市级22家;饲料企业143家、年生产饲料能力达250万吨;拥有兽药GMP企业6家。
2.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已形成无公害产地认证40个、无公害畜产品6个,绿色畜禽产品品牌18个。
3.围绕“无疫区”和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在饲料配制、兽药使用、疫病防治等方面,严格实行官方兽医监管制度。全市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已占到全市畜牧生产场总量的80%以上。
4.“无疫区”建设有利于东北腹地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来大连市建立畜产食品外销基地,扩大出口、增强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的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1.大连市依据《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印发了《大连市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畜产品中磺胺类等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计划》和《大连市饲料行业行规行约》,并制定了《大连市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制》。
2.按照“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市、县两级责任与分工。全市每年都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万余份(张),分发给相关生产、经营企业,采取行政监管和技术监测相结合的监控措施,对饲养环节实行全程监管,指导饲养者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兽药、饲料。
3.市兽药饲料监察所,按照国家、省、市下达的计划,每年都及时和超额完成年度兽药、饲料和畜产品安全检测计划和任务,为提高大连市畜产品安全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近年来,大连市主要食品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农畜禽产品平均合格率都在97%以上,其中畜产品中“三聚氰胺”在可控标准之内,“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残留检出率保持为零出现。
1.在“无疫病区”的创建过程中,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引进了优良出口畜禽养殖品种,在饲料配制、兽药使用、疫病防治等方面,通过官方兽医监管,均严格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畜禽养殖。据初步统计,到目前全市有70%的肉鸡;30%的鸡蛋;15%的生猪远销国内外。
2.几年来,大连市相继培育出“雪龙”高档肥牛、“础明”冷却猪肉,“咯咯哒”、“洪家”、“牧康”鸡蛋,“黑岛”鸭蛋,“三寰”鲜牛奶和酸牛奶,“英纳河”、“大成”“华都”、“龙成”肉鸡、“报晓”地方良种大骨鸡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1.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12月25日,召开了全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认证动员会议,全面部署了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认证各项准备工作。
2.根据省政府要求,大连市成立了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还制定了《市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大连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认证工作已完成动员、培训、自查等阶段性工作。
3.最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认证市级验收专家组对市本级和11个区市(除长海县)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进行了验收。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人员全程督导验收工作,认为大连市通过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作,使大连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动物防疫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配套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已基本达到无疫区评估验收标准,省督导组要求大连市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为迎接国家评估认证做好准备。
4.动物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最关键因素。国家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出口量大、自然条件好、相对封闭、易于管理的大连市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我国及大连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畜牧业和国际接轨的第一步,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重大。
5.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无疫区是建设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必要条件,无疫区这块金色招牌对我们大连十分重要,争取早日通过无疫区示范区的国家评估认证,把大连市无疫区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放心的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