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例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2010-04-13 10:35王学清张克敏
山东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滤泡弥漫性淋巴

张 艳,王学清,张克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

弥漫性甲状腺肿包括桥本病(HD)、亚急性甲状腺炎(SAT)、Graves病(GD)、单纯性或结节性甲状腺肿(NG)等疾病,仅凭甲状腺的声像特征进行鉴别困难。2008年 1月~2009年 10月,我们对 169例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分析其声像特征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 31例,女 138例;年龄 16~57岁,平均 38.5岁;甲状腺超声检查均显示甲状腺体积增大并弥漫性回声减低,伴或不伴线状高回声及结节。患者均经病理穿刺和(或)临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其中 HD 45例,SAT 44例,GD 47例,NG 43例;均排除合并其他引起颈部恶性淋巴结肿大的疾病。

超声检查方法:采用 Philips HDI 5000及 iE33彩超仪,L12-5及L11-3宽频线阵探头。患者仰卧或侧卧或呈头低颈高位,充分暴露颈部。探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区(Ⅰ区)、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区(Ⅱ区)、甲状腺周气管前与气管旁区(Ⅲ区),多切面仔细探查,记录甲状腺回声情况及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特征及分布情况。

结果:HD患者伴淋巴结肿大者 30例,肿大淋巴结 145个(Ⅰ区 10个,Ⅱ区 36个,Ⅲ区 99个);SAT患者分别为 24例、98个(Ⅰ区 46个,Ⅱ区 51个,Ⅲ区 1个),GD患者分别为 13例、54个(Ⅰ区 8个,Ⅱ区 22个,Ⅲ区 24个),NG患者分别为 4例、8个(Ⅰ区 4个,Ⅱ区 3个,Ⅲ区 1个)。Ⅰ 区肿大淋巴结 68个,其中长/厚≤2者 10个、长 /厚 >2且长径≥10 mm者 58个;内部回声呈低回声型 15个、皮髓型 53个;血流分布呈门型 54个、星点型 14个;收缩期血流峰值(Vmax)为(13.48±5.23)m/s,阻力指数 (RI)为 0.58±0.09;Ⅱ区分别为 112、41、71、38、74、80、32个及 (12.28 ±4.31)m/s、0.60±0.08,Ⅲ区分别为 125、113、12、112、13、28、97个及(7.13±2.11)m/s、0.59±0.06。

讨论:本组各种甲状腺肿大类疾病虽然超声图像相似,但病理学特征不同。HD以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以及纤维化为主,多数患者可出现继发性淋巴样滤泡,伴有生发中心,甚至逐渐破坏并取代甲状腺滤泡组织。因此,本组中 HD出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比例最高;而甲状腺的淋巴管注入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所以Ⅲ区是 HD伴发肿大淋巴结的主要分布区域;又因Ⅲ区输出管继之注入Ⅱ区,所以Ⅱ区也有散在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大量文献认为长/厚 <2的类圆形肿大淋巴结是恶性病变的形态特征之一。本研究发现,HT伴发的甲状腺周肿大淋巴结亦以此种形态居多,但二者内部回声特征不同。良性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以均匀低回声为主,可能与淋巴结内以淋巴滤泡等均质的淋巴皮质成分为主有关;而恶性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回声欠均匀且常伴沙砾样钙化,可供鉴别。本研究中所测各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血流均呈中等阻力指数,亦与文献报道相似,与恶性淋巴结血流特征不同。

研究证明,GD为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在病理上虽以腺细胞增生肥大为主,但亦可在甲状腺滤泡间组织中见到淋巴样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因此我们观察到部分 GD患者出现与 HT相似的反应性肿大淋巴结,但伴发比例较低。SAT的病理改变以多形核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受累甲状腺滤泡为特征,所以可见Ⅲ区淋巴结肿大;并且其诱因多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导致Ⅰ区及Ⅱ区等回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因而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比例较高,且分布范围较广。NG患者的病理未见典型淋巴细胞浸润,43例中仅 4例见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于Ⅰ区及Ⅱ区,考虑可能系甲状腺周边其他组织病变导致的淋巴结反应性肿大。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病变因淋巴细胞浸润甲状腺组织的程度不同,所以伴发淋巴结增生肿大的比例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弥漫性肿大的甲状腺良性病变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应仔细观察是否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其分布、形态和内部回声特点,这对病变的超声诊断非常必要。

猜你喜欢
滤泡弥漫性淋巴
超声诊断甲状腺滤泡型肿瘤的研究进展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高频甲状腺超声对滤泡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声像图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富含脂肪及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制作体会
滤泡树突状细胞表达模式变化在淋巴瘤病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