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结合针刀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0-04-13 05:52:58戴训刚杜建明田小武杨智杰陈剑峰陈俊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小针刀针刀痉挛

戴训刚,杜建明,田小武,杨智杰,陈剑峰,陈俊君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江苏无锡,214001)

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或颈椎力学过载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可引起颈椎病,如长期低头工作引起颈肌痉挛,肌力减弱,使得动力平衡破坏而影响静力平衡,故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病的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重要的一型,临床症状多样、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挑选2006年~2008年本科采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并符合标准的交感型颈椎病病例79例,通过临床观察与分析,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7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3例,年龄20~65岁,平均41.25岁。病程9 d~19年,平均住院21 d。

1.2 诊断依据

参照潘之清[1]的交感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而制订。

症状:①颈背部症状:时有颈、肩、背部酸胀或疼痛、颈枕部胀痛。②头部症状:时有头痛、偏头痛、头胀、头晕、头昏。③五官科症状:时有耳聋、耳鸣、耳胀、耳痛、听力下降,鼻腔疼痛或异样感、口干、舌麻、咽燥、咽部异物感、视物模糊、眼胀、眼痛、眼眶胀痛。④神经内科症状:时有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共济失调、呕吐或干呕、恶心、睡眠差、四肢发麻、行走不稳。⑤心血管科症状:时有局部或上半身汗多、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心慌、胸闷、四肢发凉、发木、一侧面部感觉异常(热、胀、麻)。 ⑥其他:时有呃逆 、月经异常 、怕冷、怕热、胃肠功能紊乱、二便异常(无规律)。

体征:①颈椎存在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物、颈椎侧弯、旋转、颈椎结构畸形。②上胸椎(T1-6)存在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物、胸椎侧弯、旋转、胸椎畸形。

器械检查:①X片提示:颈椎不稳,颈椎或胸椎旋转、侧弯,椎体后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弧度改变,颈椎畸形(颈肋或融合椎),椎间隙改变,寰枢关节半脱位。②CT或MRI:寰枢关节半脱位。茎突过长,颈椎或上胸椎椎间盘突出,颈椎或胸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关节突或钩椎关节增生。③TCD或彩超:一侧或两侧椎动脉狭窄,痉挛,血流速度变快、变慢、不等。

诊断标准:①6大类症状中至少有3类以上的症状。②2大类体征中至少有1类。③3大类器械检查中至少有1类(每类症状、体征、检查中内容不必同时存在)。同时满足①、②、③者才可纳入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中须同时排除有心血管病、精神病、神经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内分泌疾病。

1.3 治疗方法

推拿手法 :用点 、按、揉、理筋、弹拨等手法,以松解肌肉粘连,解除肌肉痉挛。用强刺激的按、拿手法,对风池、风府、大椎、曲池、合谷进行重按轻揉数下,再拿肩井、天柱2穴。同时检查有无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如有脱位,以侧卧位颈椎剪切微调手法[2]为主,操作方式为:患者取侧卧位(任何方向均可),一手拇指按压于病变节段前凸之横突前结节,掌根托住其下颌部,另一手掌拇指按压于其上或下一椎体关节突上,掌根部托住患者枕部,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待患者椎间隙拉开后,两手拇指协调,以轻巧的动作,前后剪切推移病变节段,纠正其矢状面移位。

针刀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双前臂扶于治疗枕上,头低位,暴露后颈部,在枕部及颈、肩部找到压痛点及有硬结部位予以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同时根据X线片确定病变间隙,将其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囊,神经出口及肌组织的张力点给予松解、剥离。操作时应根据每个点的局部解剖特点选择进针刀的方向、角度及剥离的力度及方向。同时根据不同的交感神经的症状于脊柱两侧选择相应支配其病变的交感支的反应点,行针刀松解,刺激。以上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1次/周,亦可2次/周。针刀松解后,提拉颈椎行左右侧搬。目的并非复位,而是滑利关节,进一步松解病变部位的韧带,关节囊及肌肉组织,以促进组织吸收、代谢。术毕,针刀口无菌敷料覆盖。

2 结 果

79例患者随访2个月~1年,平均7.05个月。总结本组79例患者,优27例,良33例,有效12例,差 7例。优良率 75.95%,有效率 91.14%。

3 讨 论

颈椎病以外伤、劳损、诸邪侵袭为诱因,导致人体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颈部软组织损伤、粘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而致病。从西医解剖角度来说,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椎体及小关节退变、增生刺激压迫椎周软组织,继而引起颈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及颈肩部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其中交感型颈椎病相当多见,因为患者症状多,体征少,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自以为是神经内科(头痛、头晕、恶心、记忆力下降)、五官科(视听障碍)、心血管科(心慌、胸闷、血压改变、多汗、无汗)等疾患,经反复治疗效果不佳。

推拿手法调整具有松解肌肉,纠正椎体不稳、侧弯、旋转改变,调整关节紊乱,从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推拿手法分为手法松解和手法调整2类。手法松解的作用主要是疏筋通络、活血祛瘀,有利于颈项肌痉挛的恢复,从而为颈椎不稳的纠正、恢复创造条件,但不能也无法改变颈椎不稳的状况,而颈椎不稳不纠正,不久又将导致颈肌痉挛;手法调整具有理筋整复的作用,令其各守其位,利于肌肉痉挛的缓解和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中通过推拿手法逐节逐段调整,可改变颈椎结构三维平面的不稳。手法调整前,首先应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有序地寻找结节、条索物等阳性反应点,并在此处比较两侧横突、关节突、棘突与其它位置的不同处,再结合影像学的变化,确定解剖结构的改变,从而采用相应的调整手法。在施法过程中拔伸牵引颈椎,使颈椎处于更加失稳的状态之中,然后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的资料,施加有利于使颈椎恢复正常结构的调整手法,使颈椎三维结构的不稳状态得到纠正,最终减轻或消除交感神经受刺激的因素,达到交感神经症状的消失。

作者认为仅仅通过推拿手法恢复颈椎正常结构还不够,因为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病的形成及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岑祖怡[3]、刘仁毅[4]均认为小针刀治疗可使椎管外肌肉、筋膜、关节囊、韧带达到松解,局部病变组织得到减张,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最终可恢复正常组织功能。故作者采用针刀松解关节囊、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可以解除椎旁组织的紧张和劳损所致的挛缩改变。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的卡压,减轻或消除了受脊神经后支支配的竖脊肌的痉挛,消除了竖脊肌和椎间韧带、椎间肌内的强大纵向压力,减轻了椎间盘承载负荷,增加了压缩的椎间距离,起到了横向松解、纵向减压的作用。根据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的分布位置,颈椎交感神经干的走行路径,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器械检查,辩证地选择小针刀治疗的位置,为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小针刀治疗为有创治疗,相当于盲视下操作治疗,需要同时掌握小针刀技巧和颈椎解剖结构的专科医生进行操作,从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1]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312.

[2]沈国权,孙武权,方 敏,等.短杠杆微调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2):782.

[3]岑祖怡,张 维,周就荣.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3,34(6):73.

[4]刘仁毅.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偏头痛67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4):27.

猜你喜欢
小针刀针刀痉挛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小针刀联合九步八分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40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小针刀配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
安徽医药(2014年4期)2014-03-20 13:13:24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