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瑞平 江苏如皋市中医院针灸科 (如皋 226500)
经筋病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类病种,有些经筋病属于积累性或难逆性损伤,中西医各种治疗手段均难取得理想疗效。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提高针刺治疗经筋病的临床疗效,运用“一山拦江”针刺配穴法治疗人体各部经筋病,疗效每有突破,现介绍如下:
“一山拦江”法既是一种针刺方法也是一种配穴方法。一般选取四穴,其中三穴成三点一线,另一穴位于前三穴连线的侧方附近(最理想者位于过前三穴之中间一穴之垂线上),四穴共同组成一个三角形(最佳者为正三角形),前三穴之连线为三角形的底,另一穴为三角形的顶。一般要求三角形的底与所治疗经筋(或经脉)重叠或垂直,若以四穴所构成三角形喻为“山”,将经筋(或经脉)喻为“江”,其形正如“一山拦江”,故以此名之。针刺时,三角形顶部的穴位多直刺,而将三角形底部的三穴斜刺,针尖指向三角形顶部穴位。针刺手法皆用泻法,大幅度提插、捻转,令有较强针感。若通以脉冲电流[1],需将三角形底部两端穴位为一个回路的正负极,中间穴和三角形顶部穴位为一个回路的正负极。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疗程则根据具体病情而确定。“一山拦江”针刺配穴法具有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缓急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人体各部经筋病,属于现代医学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
1 口角歪斜 牵正、迎香、地仓、大迎 口角歪斜由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所致,可发于颅内占位、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多种疾病。表现为口角歪向健侧,流涎,语言、饮食等功能受限,吹气、鼓腮等功能丧失。《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为足阳明、手太阳经筋为患,故主要选取迎香、地仓、大迎等阳明经穴,以疏通本经经气,行气活血荣养本经经筋。牵正为经外奇穴,居耳垂前,乃治疗口歪之经验效穴,亦可取用下关、或颊车、或翳风。针刺时,牵正穴直刺 0.5寸,迎香、地仓、大迎斜向耳垂方向刺入 0.3~0.6寸,地仓穴防刺入口腔内,大迎穴防刺伤面动脉。
2 颞颌关节炎 下关、耳门、听宫、听会 颞颌关节炎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局部寒冷刺激和咀嚼过度疲劳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耳屏前疼痛、酸冷,张口受限以及咀嚼困难。颞颌关节由众多经脉所主,如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足阳明经等。本法所取各穴可兼顾众经,重在疏通局部经气、利气运关活络。针刺时,下关穴直入浅刺0.5寸,谨防伤及腮腺;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均指向下关斜刺 0.5寸。局部艾卷点灸或远红外线照射有助缩短疗程。
3 肱骨外上髁炎 尺泽、手五里、曲池、手三里 肱骨外上髁炎是由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前臂桡侧肌群损伤,表现为前臂桡侧近端特别是肱骨外上髁处进行性加重的疼痛、麻木、酸冷、无力。检体示肱骨外上髁及肱桡肌肌腹有强烈压痛,网球肘征阳性;局部影象检查可无任何异常。由于肘关节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活动最频繁的关节,一旦形成损伤,即使给予治疗亦很难短期康复,或反复发作难以根除,故名之“肘劳”。本病系手阳明经筋为患,取手五里、曲池、手三里疏通本经经气,尺泽是手太阴经穴,与手阳明经筋相邻且互为表里,用以疏散局部气血之郁滞。针刺时,手五里斜向内下刺入,避开深层动、静脉和桡神经;曲池斜向内、手三里斜向内上刺入;尺泽可直刺1.0~1.5寸。
4 腕管综合征 列缺、大陵、陵上、内关 腕管综合征是腕关节内侧骨—纤维管遭受各种原因的软性占据,导致管腔狭窄、血运障碍,同时多条屈肌腱和正中神经被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日轻夜重的拇、食、中指及无名指桡侧疼痛、麻木;腕管掌侧的强烈压痛、放射痛等。腕管综合征系手太阴、厥阴经筋为患,故所取皆为患经经穴,但刺法较为特殊:列缺沿皮平刺、针尖指向拇指,针入 1.0寸;大陵与皮肤呈 30°角刺向掌心方向,针入 1.5~2.0寸,有酸麻感放射至中指尖端者为佳;陵上(大陵上 1.0寸)、内关垂直于皮肤刺入 1.0~1.5寸。
5 骶棘肌下段损伤 腰宜、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骶棘肌下段损伤多由下腰部遭受强力外伤或慢性劳损引发。下腰至骶部疼痛、僵硬;腰部俯仰、旋转、侧屈等活动明显受限;不耐久立、久坐、久卧;压痛、叩击痛点主要集中在骶骨岬和髂骨骶棘肌附着处。影像检查可无异常或仅见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本病属足太阳经筋病变,故取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振奋阳气、强腰壮肾、疏通本经及局部经气;腰宜(穴在大肠俞旁开1.5寸)虽名为奇穴,然实居足太阳之经,可发挥与邻近背俞穴相同作用。针刺时,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垂直于皮肤刺入 1.0~1.5寸;腰宜斜刺向大肠俞,与皮肤成 30°角刺入 1.0~1.5寸。
6 腰骶棘间韧带损伤 十七椎下、左关元俞、右关元俞、腰阳关 腰骶棘间韧带损伤是由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之间棘间 /上韧带损伤。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僵硬、重坠感,疼痛可向骶尾部放射,腰部各向活动明显受限,压痛和叩击痛局限于第五腰椎、第一骶椎棘突上或棘突间。影像学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本病为督脉经气阻痹,腰脊气血郁滞所致。取关元穴温督强脊,腰阳关疏利督脉经气,十七椎下虽为奇穴,然居督脉之经,且正当病损所在,重在疏通局部经气。腰阳关、十七椎下向上斜刺1.5~2.0寸,以针尖刺及棘间韧带中下层、有强烈酸胀感为佳;关元俞斜向内侧刺入 2.0~3.0寸,以针尖接近棘突根部为佳。
7 臀上皮神经损伤 上夹臀、下夹臀、前髂翼、后髂翼 臀上皮神经由第一~第三腰段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所发出的一组皮肤浅表觉神经组成,从深层向浅表穿出过程中需经过多层腰肌和坚韧腰臀筋膜。腰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均可导致臀上皮神经穿出过程中产生卡压,从而引起臀部后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膝上部的不同程度的疼痛、牵涉痛、酸胀、麻木等,腰部转侧、屈髋、屈膝、行走等动作明显受限。髂嵴后下方3~4cm处有强烈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本病属足少阳经筋为患,然足少阳经至此有通路无穴位,故取上夹臀(髂嵴后下3~4cm处压痛点)、下夹臀(上夹臀后下3~4cm压痛点)、前、后髂翼(上、下夹臀连线中点外、内各旁开3~4cm处压痛点)缓急止痛、疏散郁滞。针刺时,上夹臀直刺 2.0~3.0寸,针尖抵达髂骨骨面,大幅度提插、捻转,至有酸、麻感放射至大腿后外侧为佳;其余三穴与皮肤呈 45°角、向上夹臀穴刺入 2.5~3.0寸。
8 股外侧皮神经炎风市、中渎、膝阳关、伏兔股外侧皮神经源自腰丛神经,于髂前上棘下方由深层穿出,末梢分布于大腿外侧皮下。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等原因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鞘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所支配区浅表觉异常,如疼痛(痛呈针刺样甚如烧灼样)、麻木、紧绷感等,且于立、行时加重,坐、卧时减缓。检体时腰、髋关节可无异常,髂前上棘下方可及压痛,压痛最强烈处在大腿外侧下段(特别是风市、中渎、膝阳关处)。本病一般病史绵长,主要因于早期症状若隐若现,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或误诊误治。本病属足少阳经筋为患,故风市、中渎、膝阳关当为首选,可本经经气、局部气血一举通之;伏兔穴虽为足阳明经穴,但足少阳经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灵枢◦ 经筋》)”。可见,伏兔穴实居足少阳经筋之上,直接通于足少阳经气。针刺时,伏兔穴直刺 1.5~2.0寸,风市、中渎、膝阳关与皮肤成 30°角刺向伏兔方向 1.5~2.0寸。
9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 坐骨神经在大腿后下方分为两支,一支为胫神经,一支为腓总神经。腓总神经在腓骨头后方又分为深浅两支,即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分别支配胫前肌群的运动和皮肤的浅表觉。腓总神经被卡压时主要表现为小腿前外侧的疼痛、麻木,踝背屈、外翻无力,呈足下垂状;自腓骨头颈部以下至小腿前外侧中段有不同程度压痛和横向弹拨痛,被动足内翻、掌屈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本病乃足少阳经筋和足阳明经筋共同为患,归属“痿症”范畴,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当以足阳明经穴为主,故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健脾益气以养肌肉,兼以疏通本经经气,发挥远治、近治双重作用;阳陵泉既是足少阳经穴,又为“八会穴”之“筋会”,在疏利足少阳经气同时又能强健诸筋。阳陵泉宜浅刺,垂直于皮肤刺入 1.0~1.2寸;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可深刺,垂直于皮肤刺入 2.0~3.0寸。
10 小腿三头肌损伤 阴谷、委中、委阳、承山小腿三头肌损伤有明确的外伤和劳损史,小腿后方有较大范围疼痛、酸胀、麻木、僵硬、沉重感,久行、久立、久蹲后诸症加重;可在股骨内、外侧髁后方、肌腹中线中上段有强烈压痛;跖屈抗阻力试验阳性。本病属足太阳经筋为患,故本经经穴委中、委阳、承山疏通足太阳经气并宣泄局部气血,阴谷属足少阴经,足之太阳、少阴互为表里,经气相通。针刺时,委中斜向肢体远端刺1.0~1.5寸,深层有动脉,故不宜过深;阴谷、委阳斜向委中方向刺入 0.8~1.2寸;承山直刺 2.0~3.0寸。
结 语 《灵枢◦经筋》云: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所云实为治疗经筋病之大法。“燔针劫刺”言针用泻法;“以知为数”有二方面含义:其一,言行针不限数,以针下有较强感应为度;其二,言治疗不限数,以患病经筋痊愈为度;“以痛为输”言以阿是穴、邻近穴为首选,注重本经经气疏通及局部气血宣散。[2]“一山拦江”针刺配穴法正是秉承了以上大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患病经筋进行明确的定位归经以治之。故本法施行得当,多可收获良效。
[1]陈海林,王全权,不同频率穴位电刺激治疗后急性软组织损伤 252例 [J].陕西中医,2005,26(11):70.
[2]王小民.苏骨散治疗软组织损伤 668例 [J].陕西中医,2005,26(1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