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玲,刘佳丽
(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一旦确诊对患者和家属均是沉重的打击。因白血病发病凶险,恶性程度极高,病程长,治疗复杂,治疗中反复的病情变化加之长期治疗过程中种种严重的并发症及经济负担的日趋加重,患者及家属极易引起负性情绪[1]。我院于2006年对692例次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观察评估,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并针对这些心理变化我们采取了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组共692例次,女290例,占41.9%,男402例,占58.1%,年龄9个月龄~86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93例,占56.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44例,占35.3%,慢性白血病55例,占7.9%。其中679例次出现心理变化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心理变化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8.12%,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1疾病早期心理变化特点 ①恐癌心理:由于患者惧怕诊断为白血病,一旦确诊,患者及家属常不能接受,甚至拒绝就医。②焦虑情绪:住院患者从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焦虑往往容易加重。高度的焦虑不仅可以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③习惯性心理:患者在开始的一个短时期中总幻想自己并没有患病,继而否认诊断,治疗时患者不愿合作,不肯住院。④疑虑心理:患者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既想要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疑心医生的诊断有错误,治疗不恰当。⑤主观感觉异常:老年人常表现表情淡漠、不愿与人交谈、流泪、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小儿则昼夜哭闹不止,特别是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极不合作,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就惧怕畏缩。成人则常常表现为沮丧、抑郁、逃跑、自杀等。⑥情绪不稳定和易冲动:患者不能忍受白血病给他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顾虑疾病对他的家庭、工作、前途带来的影响,常感到周围一切都不顺心。146例患者出现了疾病早期的心理变化。
2.2疾病高峰期心理变化特点 ①害怕:当白血病处于高峰期,如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合并严重感染、严重出血、各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时,病势汹涌,发展迅速,故患者多有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②依赖性增加: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同志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中心。特别是白血病患者更希望得到充分的照顾和同情。③自尊心增强:患者总认为他应该得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家里人应该为他而损失一些个人的利益,并认为应该让他了解自己疾病的特点,让他知道治疗这方面疾病的有关知识。369例患者出现了疾病高峰期的心理变化。
2.3恢复期心理变化特点 ①适应性降低[2]:一个人进入患者角色后,其社会行为可能发生变化,尤其在精神上的适应普遍降低,特别是白血病患者尤为突出。②悲观和抑郁:因丧失了劳动力或因化疗后导致了形象变化,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和抑郁,甚至对生活缺乏乐趣,自尊心严重受挫。③孤独感加重:由于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常常希望周围的人更关心自己,但是身边的亲人朋友不会都像患者刚发病时那样积极探望,患者敏感多疑,怕受到冷落、鄙视、担心别人远离自己,易产生孤独感,极盼望亲人陪伴。④焦虑:由于白血病治疗时间长,诱导缓解后仍需巩固和强化治疗,治疗费用高,有些患者往往担心经济困难而使治疗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整个治疗过程的结束,而出现反复的焦虑担心。138例患者出现了疾病恢复期的心理变化。
2.4临终期心理变化特点 ①恐惧:白血病患者死亡率极高,危重患者由于生命遭到威胁,一般有恐惧心理。由于疾病的折磨,对未知的恐惧,对生活的依恋,与亲人的分别,失去尊严和自尊心,事业未竟,以及一些不自觉的被压抑的恐惧等常引起患者的烦躁不安。②预感性悲哀:由于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患者内心充满极度的悲观和伤感。有些患者在绝望中为摆脱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可能企图自杀。39例患者出现了疾病临终期的心理变化。
3.1疾病早期 患者入院时要热情接待,主动做自我介绍及友好的交谈;分管护士要详细介绍周围的环境及规章制度、安全防护、主管医生、病室病友等,使患者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与陌生感。让患者建立起对医护人员可靠的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患者的恐癌等心理变化,使患者入院后顺利主动地接受各项治疗成为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护士应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配合治疗和护理。如介绍成功病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讲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白血病,掌握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解除因对白血病缺乏知识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变消极为积极情绪,依靠患者的力量,配合治疗去战胜疾病。
3.2疾病高峰期 针对此期出现的各种严重并发症,首先要安慰患者情绪,并对患者心理反应进行解释与安慰,以促使患者安心治病,塑造新的适应性心理平衡,从而安然度过疾病的高峰期。医务人员认真聆听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心理需求等,并给予及时解决,及时反馈。尽可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可以感到意见受尊重,能够自由表达自己需求的环境。同时要鼓励患者参加并完成治疗计划,而不单纯是被动服从。此期既是患者疾病的高峰期,也是医疗费用花费最多的时期,有些患者难免欠费,医护人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3.3恢复期 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缓解后巩固治疗的目的是继续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和无病生存期,争取治愈。做好家属工作,使家属无论在经济上和生活上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保证患者每个疗程结束出院后按医嘱按时返院巩固治疗。患者出院时,护士应针对恢复期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帮助患者认识已改变了的生理状况,锻炼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以消除由医院返家,脱离医护人员监护和照顾的顾虑。鼓励患者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决定自己生活的责任,帮助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护理计划,并给予支持与咨询。建立医患双方沟通卡,按时随访。对于痊愈出院的患者,帮助建立其对生理和心理压力刺激的应激反应形式,树立担当其原有家庭和社会角色的信心和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3.4临终期 尊重和关爱临终患者,护士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护士此时必须洞察患者的内心世界,从患者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和暗示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护士必须耐心细致观察,鼓励患者交谈,使患者得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要倾听患者的心声。通过经常的交谈,使患者建立对护士的信赖,这是护士提供良好的心理和精神护理的必要前提。有时无言的抚慰,如握住患者的手,或抚摸孩子的头,对患者和家属也是一种帮助和关怀,会起到相同甚至超过语言的作用。在患者临终前后做好家属的工作也很重要,以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当患者故去后,也要劝说家属不要在病房大声哭泣,以防惊扰其他患者。
[1] 吴忠钰.癌症患者68例心理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0(12):1924-1925.
[2] 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