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2010-04-13 03:54马永芬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环境

马永芬

(寿阳二中,山西寿阳045400)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越来越严峻,突出表现为面源污染加重、工业化污染加速、生态退化严重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现实工作的必然选择。

1 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

1.1 农药污染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调查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 33.33万hm2增加到361.8万 hm2,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 kg,超出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 kg上限的1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 kg,是发达国家每公顷施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单一使用化肥和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集中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和特征,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农产品营养成分呈单一发展趋势;二是化肥、农药中过量的有毒有害成分在被农作物吸收沉淀后部分转移到农产品上,致使人食用后在体内积聚并引发疾病;三是会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在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有的被淘汰、有的被异化,很容易导致物种生存的不平衡,不利于整个生物链的延续;四是威胁人类生存,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会直接污染地下水源,使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氯化物和重金属含量逐渐升高,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净化,对于目前人类逐渐短缺的饮用水无疑是雪上加霜,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1]。

1.2 农膜污染

目前,农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农膜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薄膜残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气中固体残留物增加,致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农膜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1.3 畜禽养殖污染

从全国畜禽养殖情况来看,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绝大多数没有实现圈养和技术性管理,大量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极易经各类自然媒介传播给人类,如近几年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疫病暴发给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1.4 新型工业污染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原先地处大中型城市的污染企业被勒令退出后,想方设法转移到环境保护薄弱的县市、郊区或农村,加之一些地方往往从发展经济、增加地方税收的角度出发,招商引资中考虑不全、不细,导致农村的工业化污染迅猛发展,废水、废气等随意排放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水体和大气污染不断增加,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1.5 生活污染

受多年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的生活垃圾普遍为随意找个空地如公路旁、江河边、沟壑里等倾倒,夏季里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苍蝇蚊子大量滋生,且这些垃圾中大量难降解有机物长期露天堆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和酸性、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给大气、水等造成严重污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5年6月份的检测报告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V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2 农村环境治理的可行性措施

2.1 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法律层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要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位置来抓,并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加紧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药污染、畜禽养殖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执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农药在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中残留、富集和迁移的监测,尤其要加强对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并以监测为基础,建立预警系统,预防重大农药污染[1]。要理顺环保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更新执法人员知识结构,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调动环保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证农村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2.2 合理划定工农业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保持工农业发展与生态相适应

一方面,在发展工业上要因地制宜发展少污染和无污染的行业,严禁建设能产生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和在生物体内可蓄积污染物的项目,尽量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要选择合适地点发展工业小区,使各类污染企业入驻工业小区,同时加强对企业污染源的管理,配备必需的治污设备设施,使污染物达标排放。

另一方面,破除过去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根据土壤供肥特性、降水、灌溉、气温和光照以及作物的需肥规律,因土、因作物适时适量施肥[2]。逐步推广平衡施肥、生态农业等农业新技术。二是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要大力推广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进一步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3]。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作物,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4],畜禽养殖也要实现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多用天然饲料,养殖污染物治理达标,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不断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状况,保持农业发展与生态相适应。

2.3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培植生态防护墙,促进合理的生态平衡

据统计,1 hm2阔叶林1年可以吸收灰尘30万~90万kg,每天能吸收1 000 kg二氧化碳,释放出730 kg氧气。同时,植树造林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宝贵资源,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噪音,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因此,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必须实施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构筑农村生态保护的“防火墙”,达到生态发展的动态平衡。

一是要统筹规划符合实地情况。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的原则,以规划为先导,结合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综合使用乔、灌、草多层次搭配,使整个植树造林达到四季有花有草、风格各具特色的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每年覆盖率应提高3%左右。二是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在种植结构上,要依据沟壑、山坡、平川等地形地貌和该地污染物来源、程度等进行适当调整,因地制宜在各地形成“一处一景、处处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经济、生态效益。同时,可以创新性地开展农村户户庭院美化工作,通过在新型农民社区等点位进行试点打造,逐步将庭院美化工作推广,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促进生态平衡更加合理。

2.4 增加环保治理投入,美化净化农村环境,积极创建生态宜居新农村

环境治理在本质上是要纠正因不合理的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导致个体破坏与整体治理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要实现农村较好的环境保护格局,首先是确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农村环保资金来源固定化、制度化。政府要拿出专门的农村环境治理保障经费,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将提取使用的环保治理资金纳入生产成本中,集中治理因企业自身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社会各界要通过募捐、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农村环境保护。其次是夯实农村环保基础工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沼气池建设推动改圈、改厕、改厨,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引导和帮助群众切实搞好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文明卫生创建工作。再次要逐步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5 发挥媒体舆论宣传优势,提高全民环保素质教育,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部分,而面向农村的环保传播作为“一块被遗忘的角落”,非常有必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站等舆论宣传优势,加大农村环保传播的力度和广度,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传播,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培养新世纪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强以农村环保知识为中心的传播。引导农民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增强环境意识、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观念;结合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提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农膜;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积极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二是要用典型事例教育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例如介绍当今全球环境现状、我国耕地资源的锐减、水土的流失、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危机等等,把环境事件的内幕揭示给人看,给人一种现实的警醒与行动。三是要从媒介本位转向农民本位。改变过去媒体只是典型宣传、科教宣传或是呐喊的模式,选择好适当的媒介形式。如倡导从人性化的视角进行环保传播,可以把复杂的环保问题、环保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实用的方式传播给农民,让他们能够看得懂、理解得透,这样更易让群众受到教育和警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珍惜环境、珍爱家园。同时,媒体也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搞一些大型的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实实在在的公益活动。

总之,透过农村环境的现状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在政府的主导、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下,综合运行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才能还农村的山青、天蓝、水绿。

[1] 李晓瑞.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浅析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137-138.

[2] 孙振.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84-87.

[3] 武花萍.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 [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112.

[4] 郑社奎.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11.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污染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