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萍
(太原市东陵里青年路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山西 太原 03000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肌梗死(AMZ)之间的一组心绞痛综合征,常发生难防性心绞痛,约10%发生AMZ,并可引起心脏猝死。UA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斑块,其发病机制大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有关,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48例UA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46岁~72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治疗组男16例,女8例。
①休息时出现典型心绞痛表现;②轻微活动时出现心绞痛,可逆性ST段抬高或降低≥0.1 mV;③单次心绞痛发作时间≥20 min,肌肉磷酸激酶-同工酶<正常上限 2 倍[1]。
住院后两组病例均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常规口服硝酸酯类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肠溶阿司匹林片。对照组低分子肝素5000 IU腹壁皮下注射,每12 h 1次,共7 d;治疗组舒血宁注射液2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4 d,低分子肝素5000 IU,腹壁皮下注射,每12 h 1次,共7 d。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血压、心率、血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静息心电图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
显效:胸痛症状消失,下移ST段恢复正常或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直立。有效: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ST段回升或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无效或加重:临床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或恶化。治疗过程中出现下列事件称为心脏事件:①难以控制的心绞痛;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对照组治疗后显效4例 (16.6%),有效12例(50%),无效或加重8例 (33.3%),总有效率为66.6%;治疗组治疗后显效8例(33.3%),有效14例(58.3%),无效或加重2例 (8.3%),总有效率为91.6%,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9例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治疗组耐受性良好,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仅3例注射部位出现皮下瘀斑。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伴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斑块下胶原和脂肪暴露,血小板激活并黏附聚集致血栓形成。同时UA患者存在局部心肌灌注不足和可逆性心肌缺血,在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且由于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纤溶性降低更易于形成血栓。舒血宁注射液是第4代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萜类内酯,具有多方面作用。黄酮苷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降低心肌缺血后血流再灌注时自由基对血管壁及心肌的损害;同时能调整血管张力,维持正常血流供应,增强组织细胞对抗缺血作用,使缺血区血流量增加。低分子肝素是肝素通过解聚和分离制得的小分子肝素片段,具有抗凝血酶、抗凝血因子Ⅹa,促进抗凝血酶Ⅲ等作用,生物利用度高(皮下注射90%吸收)。抗凝血因子Ⅹa作用持续时间长(24 h),与血小板结合部位少,使用后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自发出血倾向小,一般剂量无须做凝血因子连续监测[3]。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舒血宁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在抗凝、抗血小板、降脂、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等方面有协同或互补作用,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安全有效的措施,值得推广使用。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陈吉田,邱久立,卢丽莉.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21(9):1285-1286.
[3]卢建毅,王丽霞.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2,19(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