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102200)刘建华
患者,男,29岁。于2009年8月16日因“痔疮疼痛难忍”到医院就医,诊断为“痔水肿”。精神尚可,食欲减退,睡眠一般。入院体检:体温37.1 ℃,脉搏65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21/76 mmHg(mmHg=0.133kPa),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医生处方:羟苯磺酸钙胶囊(上海朝晖药业,批号:090305)0.5g,bid,洛芬待因片(京顺制药厂,批号:0900301)2片,bid。患者用药后次日,头部、左右颊出现三块核桃大小的水肿红斑,微痒、触痛。怀疑是洛芬待因片引起的不良反应。皮肤科医生给予以下处理:停药;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维生素C注射液1支,iv,得宝松1ml×1 im;氯雷他定10mg po;尤卓尔1支,外用。经处理,3天后症状缓解。
羟苯磺酸钙通过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其抵抗力,促进淋巴循环,降低血液和血浆黏稠度,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血小板高聚性,进而预防血栓形成,提高红细胞柔韧性;还可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前列腺素)引起的微血管高渗透作用,促进基底膜胶原的合成,从而起到保护微血管的作用。而洛芬待因片中含有可待因,可待因为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过敏介质的释放剂,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此次治疗可能由于同时给予洛芬待因片和羟苯磺酸钙胶囊,而洛芬待因片到后期的半衰期比羟苯磺酸钙胶囊的长,导致洛芬待因片占据主导地位,刺激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介质,从而引起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