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钢桥,靳艳艳,杨 俊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户之间逐渐分化而形成不同类型,而且这种分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增大、势头加快的趋势[1]。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农户对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后果也会有所差异[2]。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农户的投入行为差异及其对外部环境的不同响应,对制定有效的政策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将农户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农户行为的文献逐渐增多,而研究这个群体内部某一类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兼业农户上。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的更少。谭淑豪等对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但其观点缺乏实证的支撑[2]。“农村社区转型与发展干预研究”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价格上涨对不同类型农户产生的影响不同[3]。姚洋在分析地权稳定性效应时发现,土地租金的提高对不同类型农户(土地租入者、土地租出者、土地自给自足者)的投入影响不同[4]。蒋小兴通过建立农户时间分配模型,对兼业农户和纯农户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时间投入差异进行了理论探讨[5]。刘涛等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转入土地农户的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高于没有转入土地的农户[6]。
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回答以下问题:农户分化对土地投入、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究竟有何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对市场、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变化是如何响应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本文利用农户问卷调查资料,考察农地流转这一外部环境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的影响,为制定有效政策以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对农地进行合理投入提供依据。
2.1.1 农户类型 不同学者根据其研究的需要,对农户类型进行了不同划分[4,7-8]。本文依据行为发生理论和农业生产目的不同,将农户划分为利润型农户和温饱型农户。利润型农户与市场联系非常紧密,他们依据市场行情进行生产投入决策,投入品大部分从市场购得,产出品大部分向市场销售,其农业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又可称为市场型农户。温饱型农户与市场联系不太紧密,主要依据家庭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决策,投入品大部分从市场购得,产出品大部分满足家庭成员消费,少部分向市场销售以获得部分生产与生活所需资金。
2.1.2 农户农地投入 农户农地投入是指农户为了获得生产经营利润或满足家庭消费,将劳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农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行为。农户向农地投入的劳力包括自家劳力和外部劳力,外部劳力一般指在农忙时节市场雇佣劳力和亲戚朋友支援劳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在农村劳力市场上雇佣劳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户向农地投入的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主要包括农业机械、耕牛、生产性用房等,流动资本一般包括化肥、农药、良种等。
利润型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很高,其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分离的,其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型农户转入农地的目的是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各种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图1)。纵坐标代表土地要素的投入,横坐标代表其他要素总和(资本要素、劳力要素),P代表等产量曲线,C代表等成本曲线。A点表示在产量P1下的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土地要素和其他要素的最佳投入比例(土地要素的投入量为L,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为T),生产达到了最优状态。
(1)假设技术条件不变,农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不变。在不考虑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条件下,假设农户农地流转前,生产成本曲线C1与等产量曲线P1相切于A点,农户在A点处实现了产量达到P1时的利润最大化,则A点即为农户农业生产最优点。当农地流转实现(主要指农地转入),土地要素投入量增加至L′,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可变要素边际递减规律,继续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已经是无效率的。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只有当其他要素按比例同时增加,产量增加至P2,达到新的成本约束下C2的最优生产状态,即B点。由此可见,农地流转对农地投入是有影响的,且影响为正。
(2)假设技术条件不变,农产品价格不变,要素价格变化。如上所述,在B点农户生产达到最优,此时土地要素投入量为L′,其他要素组合的投入量为T′。当农产品价格不变、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时,若土地要素价格降低,但其他要素价格不变或升高,成本约束线斜率变陡,成本曲线由C2变为C2′。农户在保持产量P2不变的前提下,依据替代原理,价格变化后的农户生产投入在B′点达到最优,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土地要素的投入量为L",其他要素组合的投入量为T",即土地要素投入增加,其他要素投入减少。反之亦然。
温饱型农户与市场联系不太紧密,主要依据家庭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决策,投入品大部分从市场购得,产出品大部分满足家庭成员消费,少部分向市场销售以获得部分生产与生活所需资金。
如图2所示,横坐标代表土地经营规模,纵坐标代表农户在一定土地投入下的总产量。TPP曲线为农户农业生产函数曲线,I为反映农户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依据农业生产的新古典理论,在给定生产技术的条件下,农户家庭的均衡点是生产函数与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E点。
图2中的均衡点E所对应的A点就是满足农户最基本生活需求(生存需求和简单再生产的需求)的农地规模(生产最优条件下),农户承包的农地面积为Af。当Af≥A时,温饱型农户将不再转入土地;当Af<A时,温饱型农户就需要转入土地。设农户转入土地面积为Ah,若Ah+Af≤A,此时温饱型农户为了保证家庭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增加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总产出;若Ah+Af>A①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土地流转绝大多数是无偿或低偿的,这样农地流转没有价格约束,因而Ah+Af>A的情况普遍存在。,此时温饱型农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就会用土地替代资本和劳力投入,进行粗放经营,农地投入减少。即农户转入土地越多,单位面积投入越低。
3.1.1 研究区域概况 为了分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本文选取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作为研究区域。江汉平原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是中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质量较好,以灌溉水田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等,可发展双季水稻。江汉平原的样本区域选取了江夏区、鄂城区、监利县、江陵县、沙市区和仙桃市等6个县(市、区)。
太湖平原北起江阴,南到杭州,西起茅山东麓,东止上海马桥,是中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有较好的耕作条件,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等,可发展双季水稻。太湖平原样本区域选取了太仓市、吴江市、宜兴市、平湖市和秀洲区5个市(区)。
3.1.2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自于课题组2008年底对上述样本地区所做的访谈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发生农地流转的农户,共得到有效问卷278份,其中江汉平原159份,太湖平原119份。
依据前面对温饱型农户和利润型农户的界定,这里主要通过分析农户农地经营是否存在“赢利空间”划分温饱型农户和利润型农户。若农地经营仅能满足农户的基本生活与生产需要,那么此农户为温饱型农户;若农地经营在满足了农户基本生活与生产需要后还有剩余,则该农户为利润型农户①本文通过以下指标划分研究区域样本农户类型:(1)家庭人口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S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人均耕地占有量的临界线为0.8亩(0.0533hm2)。以此确定家庭人口粮食消费所必需的耕地面积,S1=0.8×家庭规模。(2)家庭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耕地面积(S2)。取所有调查样本的平均生活支出(X1),农产品平均亩产为(X2),设稻谷价格为X3(元/斤)。则S2=X1/(X2×X3)。(3)维持家庭简单的再生产所必需的耕地面积(S3)。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所需费用以所有调查样本的平均生产性支出(X4)为准,则S3=X4/(X2×X3)。(4)将上述三个面积相加(S1+S2+S3),所得总和即为农户农地经营“赢利空间”的临界值。若农户经营的农地面积≥S1+S2+S3,则称为利润型农户;若农户经营的农地面积<S1+S2+S3,称为温饱型农户。。从总体样本来看,利润型农户占总样本的74.87%,温饱型农户仅占总样本的25.13%。其中江汉平原利润型农户占该区域总样本的72.73%,温饱型农户占27.27%;太湖平原利润型农户占该区域总体样本的77.78%,温饱型农户占22.22%。可见利润型农户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户生产目标日益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根据上述划分方法,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是利润型农户与温饱型农户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问卷调查资料,江汉平原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224hm2,其中利润型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283hm2,温饱型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079hm2。太湖平原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098hm2,其中利润型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527hm2,温饱型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047hm2。
样本农户农地流转率也是利润型农户与温饱型农户分类的主要依据。江汉平原农地流转率为26.38%。其中转入户为128户,占流转总户数的80.50%;转出户为31户,占流转总户数的19.50%。太湖平原农地流转率为73.61%。其中,转入户为42户,占流转总户数的35.29%;转出户为77户,占流转总户数的64.71%。
3.3.1 变量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区域的农户几乎没有雇佣劳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在农忙时节由亲戚朋友采取“相互帮工”的形式解决短时间劳力不足的问题,农村农业劳动力市场极不活跃。在农业生产中,农户自家劳力是不计成本的,这样农户对农地的投入主要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由于流动资本投入在农户农地总资本投入中的比例最高(江汉平原为72.86%,太湖平原为70.87%),而且农户农地流动资本投入主要是化肥,所以被解释变量选取流动资本投入,用每公顷耕地上化肥投入金额来表示。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确定10个解释变量(表1),即家庭结构、户主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农地流转稳定性、农产品商品率、家庭总收入、投入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农地流转稳定性是反映农地流转的变量,家庭结构、户主年龄是反映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人均耕地面积反映农户资源禀赋,农产品商品率反映农户参与市场化的程度,家庭总收入反映农户投资能力,投入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反映市场因素。
3.3.2 模型 通过对比多种模型,本文最后选取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形式如下:
式1中,Y表示每公顷耕地流动资本投入;X1、X2、…X9、X10分别为家庭结构、户主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农地流转稳定性、农产品商品率、家庭总收入、农产品价格、投入品价格;α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β1、β2、…、β9、β10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待估参数项。
表1 变量含义Tab.1 Meaning of variables
本文利用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AS 8.0软件,分别对利润型转入户和温饱型转入户的农地投入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
影响利润型转入户农地资本投入的因素按作用大小排序分别为:投入品价格(X10)、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农产品价格(X9)、农地流转率(X4)、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农产品商品率(X7)、家庭结构(X1)、人均耕地面积(X3)、户主年龄(X2)、农户家庭收入(X8)。其中,农产品价格(X9)、农地流转率(X4)、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农产品商品率(X7)、人均耕地面积(X3)、农户家庭收入(X8)对转入户农地资本投入的影响为正,投入品价格(X10)、家庭结构(X1)、户主年龄(X2)的影响为负;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包括农户家庭收入(X8)、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人均耕地面积(X3),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影响温饱型转入户农地资本投入的因素,按作用大小排序分别为:农产品价格(X9)、投入品价格(X10)、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农地流转率(X4)、家庭结构(X1)、农产品商品率(X7)、人均耕地面积(X3)、户主年龄(X2)、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农户家庭收入(X8)。其中,农产品价格(X9)、农地流转率(X4)、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农产品商品率(X7)、人均耕地面积(X3)、农户家庭收入(X8)对转入户农地资本投入的影响为正,投入品价格(X10)、家庭结构(X1)、户主年龄(X2)的影响为负;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X2)、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人均耕地面积(X3),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各因素对两类农户农地资本投入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就是各因素的作用程度。这说明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利润型农户还是温饱型农户,他们的农业生产投入行为都受到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及家庭特征的影响,而且与一般的市场投资规律相吻合,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反映农地流转情况的3个变量——农地流转率(X4)、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与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对利润型转入农户影响较大,对温饱型转入户影响较小;其中,农地流转的稳定性(X6)影响显著,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X5)只对利润型转入户有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利润型农户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生产市场化行为较为突出,在农地流转市场条件下更易实现规模经营;这类农户更希望农地以规范合同、有偿的方式进行流转,明确农地流转期限,以便增加资本投入,获得稳定的收益。而对于追求基本生产与生活保障为目标的温饱型农户,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利润型农户,农地流转效率低,转入部分耕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家庭目前的生活消费水平,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农地流转对利润型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较大,对温饱型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较小。
表2 二种类型农户的模型估计结果Tab.2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types of farmers
农地流转条件下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不同。对利润型农户而言,农地流转条件下农地投入行为有如下特征:若要素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不变,农地投入会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当农地流转价格上升、其他要素价格不变或者降低时,农户会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减少农地流转规模;当农地流转价格下降、其他要素价格不变或者上升时,农户会减少其他要素的投入,增加农地流转规模。温饱型农户农地流转情况下的农地投入行为特征如下:当农地流转后,土地经营规模正好等于或者还小于农户基本生活与生产所需的土地面积,农户则会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以增加产量;当农地流转后,土地经营面积大于农户基本生活与生产所需的土地面积,农户就会用土地要素代替其他要素,即减少单位面积的其他要素投入,进行粗放式经营。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影响不同,但不太显著。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目的不同,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市场化程度越高,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就越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就越明显。
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和农户农地流转的市场参与程度,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都有影响,尤其是农地流转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中国农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农地流转不规范,这都严重影响了农户农地流转的效率以及农户农地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和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对农地进行合理投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References):
[1]李小建,乔家君.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演变及农户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1000农户的调查分析[J].中州学刊,2003,(5):58-61.
[2]谭淑豪,曲福田,等.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土地保护政策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110-114.
[3]“农村社区转型与发展干预研究”课题组.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66-72.
[4]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蒋小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解释:一个关于农户时间分配的模型——以江苏省常州市某村为例[J].经济师,2006,(12):73-74.
[6]刘涛,曲福田,等.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8,30(10):1511-1516.
[7]孔祥智,孙陶生.不同类型农户投资行为的比较分析[J].经济经纬,1998,(3):76-80.
[8]高强.我国三大地带农户兼业形态研究[J].经济地理,1999,19(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