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刘先进
(1.广州美术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510260;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系,广东广州510075)
进入2l世纪后,世界女子足球运动在各大洲飞速发展,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2007年的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2008年奥运会女足比赛充分显示现代女子足球运动也开始向着快节奏、高强度、全攻全守的方向发展,比赛更加激烈,身体接触更加频繁,对抗拼抢的程度提高,技战术水平更接近于男子足球。德国、美国分别摘取了最近两届大赛的桂冠,而巴西更是异军突起,桑巴舞步让全世界球迷如痴如狂,连续获得两次大赛的亚军。当今世界女足格局已经由上世纪末的中美争霸开始演变为以美国、巴西为代表的美洲与以德国和挪威为代表的欧洲队之间两极对抗的局面,最近三次世界大赛的前三名分别被美国、德国和巴西瓜分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本文通过对世界女足格局的细微变化和女足发展特征的研究,揭示世界女足的发展趋向,旨在为我国的女足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女子足球是一项起步较晚的运动项目,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足联才承认和接纳这项活动,将世界女足的发展纳入正轨。当时世界女足尚处于“自发”的业余阶段,参与的组织和人数很不稳定,并且水平非常有限。女足世界杯的举办和奥运会女足比赛的开展,更加推动了世界女足发展的步伐,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风靡全球。女足世界大赛由奥运会和世界杯两项赛事组成,女子足球世界杯于1991年在中国举行了第一届比赛,迄今为止共举办了5届,1996年女子足球进入奥运会,迄今为止举办了4届。纵观9次世界大赛,进入前四名的队伍基本由美国、德国、挪威、巴西、中国、瑞典6个国家包揽,加拿大和日本分别获得一次第4名,冠军则被美国、挪威和德国队瓜分,美国无疑是世界女足的最顶尖球队,在9次世界大赛获得了5次世界冠军。
表1 女足历届世界大赛前四名一览表
世界女子足球在2000年左右成为一个分水岭,从99世界杯和悉尼奥运会后,世界女足“男子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技战术更加全面,全攻全守的整体打法成为潮流,身体对抗更加激烈,力量风格占据上风,女足运动显示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000年之前的5次世界大赛冠军分别被美国队(3次)和挪威队(2次)获得,挪威队和美国队每次都进入到前4名。中国队在20世纪一直依靠技术足球与世界强队美国、挪威队相抗衡,连续获得两次亚军。2000年之前的世界女足主要是由美国、挪威和中国三强争霸,巴西和德国基本处于配角的位置。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女足格局风云突变,挪威和中国完全退出了争冠的行列,甚至都不能进入前4名。冠军分别被美国队(2次)和德国队(2次)获得,巴西队则连续获得3次亚军。世界女足完全进入了美国、德国和巴西三强争霸的局面。
2.1 中北美洲强大,美国霸主地位不可动摇
中北美女足实力强劲完全得益于实力突出的美国队,加拿大也仅仅在2003年世界杯爆冷击败了处于新老更替期的中国队,获得了1次第四名。纵观9次世界大赛,美国队均获得了前3名的成绩,并且获得5次世界冠军。悉尼奥运会和2003世界杯,美国队连续铩羽而归,5年没有染指世界冠军,是美国队最低谷的时期。但是美国队依靠美国学校女足的蓬勃发展,为老迈的美国女足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顺利完成新老交接,重新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和北京奥运会冠军。美国的女足人口达数百万之多,其中80%以上是在校的学生,这为美国女足运动的长盛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在2000年开始推出职业联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美国女足大联盟在经过3年的红火之后在第4届女足世界杯开幕前宣布倒闭,不得不重新依靠体教结合的成果来完成美国女足国家队的重新组建。虽然美国女足大联盟在2009年重新开始,但是球队的新陈代谢依然依靠大学生联赛强有力的支持。中北美其它国家的女足水平一般,其他国家均没有较强的实力与世界强队抗衡。
2.2 欧洲板块实力突出,集体力量抗衡美国
欧洲队伍在世界女足发展史上占居最重要的位置,从参赛队伍的数量就能表现出来。第1届和第2届女足世界杯参赛队伍为12支的时候,欧洲的参赛队伍达到了5支,调整为16支参赛队伍以后,欧洲参赛队伍在6支左右。而奥运会的参赛队伍从8支到12支,欧洲队伍也一般稳定在3—4支。并且欧洲队伍在历届世界大赛上成绩显著,曾经获得世界冠军的三个国家欧洲占了两个,挪威和德国在世界女足大赛史上交替与美国队抗衡。欧洲队伍共拿到了4个冠军,3个亚军,5个第3名和4个第4名,在9次世界大赛的4强席位中达到了16个,占所有席位的44.4%,挪威、德国和瑞典是欧洲的老牌强队。最近4次世界大赛中,前8名的队伍,欧洲队伍都会有3—4支。德国队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卫冕的球队,挪威队在经历了5、6年的沉沦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强队的本色,与德国队重新撑起欧洲队伍的脊梁。欧洲的丹麦、瑞典、法国和英格兰也都实力不俗,经常能够闯入世界杯的8强。
2.3 南美洲桑巴依靠巴西强势崛起
最近3届世界大赛,巴西队连续获得亚军,全队的技术风格和华丽的打法给全世界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女足历史上中国队之后的“无冕之王”。尤其在近几年的世界大赛上,巴西队的玛塔、丹尼埃拉和克里斯蒂安妮组成的“桑巴三叉戟”以强劲的进攻能力和富有激情创意的“桑巴舞步”带来了足球的美感,桑巴足球开始疯狂在女足的赛场上,给世界女足带来了震撼性的变化。南美洲的另外一个足球强国,阿根廷队的女足队伍水平不能与男足相媲美,在2007年世界杯上更是创造了0∶11的女足世界杯最悬殊比分。
图1 巴西女足历届世界大赛名次
从图1可以清晰的得出巴西队在世界大赛获得的名次在逐年上升,进入21世纪之后,2004年奥运会之后更是连续三届世界大赛都夺得亚军,从世界女足对抗格局的配角变为主角,引领世界女足发展的新潮流。巴西队从第一届世界杯开始一直是在稳定中逐步提升,从“潜力股”逐渐提升为“实力股”,昭示了巴西女足已经开始新的崛起。
2.4 亚洲格局重新整合,整体实力已经落后
亚洲队伍在世界女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技术足球一直是亚洲女子足球的代表,中国、日本都是靠细腻的脚下技术屹立在世界女足队伍中。亚洲队伍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队的严重滑坡开始逐渐变为弱势群体,只有日本队在北京奥运会获得了一个第4名,中国队的严重滑坡不仅仅丢掉了保持10多年之久的亚洲霸主地位,也使亚洲女足格局混乱,朝鲜、日本、中国和加入亚足联的澳大利亚,四强争霸。中国队在世界大赛的成绩比较稳定,都能够进入前8名,但是朝鲜、日本和澳大利亚,世界大赛的成绩不够好。
2.5 大洋洲和非洲依然是世界女足的配角
来自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在女足世界大赛史上从来没有进入到前4名,仅仅有尼日利亚和澳大利亚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冲入前8名,是世界女足发展史上最弱的“板块”,而在澳大利亚“脱大入亚”之后,实力更是减弱。20世纪末期的尼日利亚,曾经在世界足坛掀起一股绿色旋风,超强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让她们在足球场上给很多强队制造了麻烦,但是粗糙的技术和战术纪律性让她们不能走得更远。大洋洲和非洲较差的实力,使她们在世界大赛赢球的机会很少,并且经常会成为女足世界大赛最大比分的受害者,特别是在最近两届世界大赛,非洲和大洋洲的队伍仅仅获得两场平局,其他比赛均负于对手,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3.1 世界女足进步显著,但是层次依然分明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女足大赛的参赛队伍所展现的整体水平比之前的几届世界杯和奥运会有了明显的进步,快速整体打法成为了主流,集体推进式的进攻,层次化的立体防守,快节奏的攻防转换,都让人耳目一新;倒地铲球、强悍的身体对抗在比赛中频频出现,女足打法“男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女足运动与男足一样进入到了速度、力量、对抗、能力和整体战术意识的统一发展阶段。特别是德国队和巴西队,用出色的整体战术和技术征服了世界,也对女子足球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巴西队的玛塔,她出神入化的个人表演,把桑巴足球的美感带到了女足的赛场上,令人赏心悦目。女足的比赛如同男足的比赛一样,更具观赏价值。
世界女足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世界女足大赛中强弱分明,实力悬殊,爆冷的机会特别少,甚至还经常出现7∶0、8∶0这样的比分,进入21世纪之后获得前8名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目前世界女足队伍中,德国、巴西和美国实力强大可划为第一集团,并且实力超群,连续分享了三次女足世界大赛的前三名;来自欧洲和来自亚洲的队伍划为第二集团,长期处于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前8名;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其他国家实力最弱,划为第三集团。从三个集团的划分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各大洲女足发展速度明显不同,欧洲和美洲国家女足发展水平加快,亚洲的整体水平在提高,非洲、大洋洲及美洲的其他国家发展缓慢,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差距开始逐步拉大,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3.2 对抗激烈,男子化趋势显著
从99世界杯和2000奥运会后,世界女足“男子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技战术更加全面,全攻全守的整体打法成为潮流;身体对抗更加激烈,力量风格占据上风,女足运动显示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007年女足世界杯和2008年奥运会上女足男性化的趋势进一步得到体现,身体和速度在比赛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德国队、美国队和挪威队这几支队伍,依靠身体和速度的打法尤为明显。在同时拥有技术的基础上,身体素质优势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两次比赛中,巴西更能显示出是技术型球队的代表,并且在和其他队伍的较量中风光无限,但在决赛中还是输给身体条件更好,更注重集体的德国队和美国队。20世纪末期,纯技术型的中国队让世界上以力量和身体为主打法的球队丢盔弃甲,甚至两次获得亚军都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存在。但是现在各队包括此前以力量型为主的球队的技术进步很快,球员的综合能力也更加全面。世界女足发展潮流,在身体素质上走“男性化”道路的基础上提高运用技术能力,加强对抗能力,加强力量和身体训练。
3.3 足球强国克隆男子国家队
女子足球深受男子足球文化的影响,如德国队以其整体打法和坚定的意志闻名于世,女足也不例外,德国女足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成为世界强队就是一次整体足球的胜利;巴西队的打法是典型的南美风格,巴西男队的翻版,踢足球的天才运动员个人技术精湛,打法细腻,局部短传配合精巧娴熟,进攻意识强,以技术技巧取胜。尼日利亚队是一支典型的非洲男子型以进攻为主的球队,身体素质好,进攻速度较快,打法硬朗,作风顽强,但技术粗糙、战术意识较差,缺乏大赛经验。美国女子足球运动员表现出突出的个人技术,身体素质好,基本功扎实,顽强拼搏,整体配合默契。女子足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依靠男足技战术水平为依托,真正对女足技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本国男足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男足落后和缺乏足球传统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在女足领域中占先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源于上述各个国家的足球管理部门在研究和制定本国各级国家队的技战术打法的标准统一。在未来的女足赛场上,这种“克隆”本国男足风格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3.4 地域化流派趋势显著
世界女子足球在趋向男子化风格发展的同时,技战术打法也越来越接近女足。女子足坛也变成了力量型和技术型两大流派对抗的时代。最近两次世界大赛都是由力量型球队代表德国和美国与技术型代表巴西队相遇,也是两大流派在女足赛场的对决,包括上世纪末中国和美国的对决,都是技术型球队落败。虽然比赛的结果是技术型球队的落败,但是他们的表现并不比获得冠军的球队差,两大流派之争也昭示女足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最近两次世界大赛进入8强的队伍中,属于力量型打法的美、德、挪、澳、英、瑞、加7个国家(占据10席),相比较而言,技术流派的队伍较少,巴西(2次)是技术型打法的典型代表,中国(2次)、日本和朝鲜的打法也充分显示出技术的优势。如果仅仅从比赛的结果及两种打法队伍的数量上看,力量派球队占先,但是技术派更有潜力、更有市场,如何将身体和技术更巧妙地结合和运用成为了女足运动发展的大趋势。
4.1 结论
世界女足在21世纪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对抗激烈,男子化趋势明显,全攻全守成为了女足的主要打法,足球强国“克隆”男子足球队,并且地域化特征越来越显著。世界女足也进入德国、美国和巴西三强争霸的局面。中北美洲依靠实力强大的美国队与世界强队抗衡;欧洲队伍以德国、挪威为首,整体实力突出;南美洲的桑巴足球让世界体验了技术足球的魅力;亚洲队伍因为中国队的衰退逐渐退出世界一流强队的位置,并且亚洲的格局也逐渐混乱;大洋洲和非洲依然是世界女足的配角。
4.2 中国女足针对世界女足快速发展的对策
4.2.1 认清女足发展趋势,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正确认识世界女足发展方向,对中国女足进行准确定位。依照足球发展规律,坚持走适合中国发展的技术路线,但是要从单一的技术型向技术力量结合型转换。另外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建立健全国内女足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梯队建设,增加球员选材面。改变训练观念,改善球员在高对抗、高速度的状况下运用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
4.2.2 合理选择球队的战术体系,提高球队的整体能力。中国队应该强化提高球员在进攻和防守中的技战术能力,特别是注重保持自己的优点,改善弱点。中国女足在最近几年不单单没有改善球员身体状况等弱项,并且逐渐失去了立足世界足坛的技术优势。球队个人防守能力、拼抢和对抗一直是中国女足的弱势,但是老中国女足依靠球队的整体防守体系和协防能力弥补了身高和体能的不足。目前中国女足的防守、抢截技术以及体能等方面应该引起女足管理者和教练员的深刻注意,特别是加强守门员环节的技术、战术和心理作战能力。进攻中应该依靠中国人快和灵活的特点,提高球队短传和控制比赛的能力,加快球队进攻节奏,特别应该加强球员的得分能力和丰富球队进攻套路,运用多种手段解决中国女足破门乏术的问题。
4.2.3 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训练。
目前的中国女足国家队在队员的体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同时,要赶超女足先进水平,必须在坚持符合中国女足的技术化足球道路的基础上,加强球员身体、力量的提高。
[1]王向东,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26-128.
[2]崔冬冬,刘丹,郑鹭宾.中国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特征与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