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笛
于风光而言,青河三道海子在阿尔泰大山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中,除了作为夏牧场的高山草甸,宜人的气候和海拔高处的凉爽,似乎没有多少独特之处。
三道海子的历史荣光,也并不在这些当代的风景里,她有自己谜一样的历史的珍藏,让人言说不尽。那座金字塔一样耸立在河谷深处的巨型石堆,迄今所引发的各种议论和猜想,更增加了其神秘的魅惑。
准确地说,我们一行人在夏日里急忙火燎地赶过来,正是要探访这一堆古老的石头的。我不是考古学者,缺乏对历史探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我只是带着一颗虔敬的心,以一个旅行者的角色,来一睹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谜一样的石堆。
那一天,我们的吉普车一驶上草甸,便急奔着石堆而去了。
因为,我们要赶在天黑之前,在湖光天色里,为这个石堆留下一些图像资料。
当这个巨大的石堆,像一座山一样立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这堆已经站立了几千年的沉默的石头。
进山之前的头一天晚上,我在新疆青河县的旅游宾馆里翻看有关资料时,注意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三道海子一号石冢比较精确的数据:
轮径220米,辐长66米,底径76米;
冢底径62米,高15米……
这是我在一大堆印刷资料中,发现的唯一一张用手书并且复印过了的一张纸片。这张纸片的资料来源,从下面的注解来看,应该是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吕恩国教授实地勘测后的结果。
在写作本文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只是其它文献上的记载与这组数字有较大的出入。好在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工作者,我在这里记录的相关数据,是依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所进行的取舍,与严肃的学术论证和论争无关。
因此,有必要把我在另一些资料中看到的数字在这里呈现出来,它们是这样记载这座巨型石堆的:
三道海子石堆墓位于三道海子之间,该石堆高20米,底座直径78米,由大小基本相似的石片组成,石片大多长70厘米、宽40厘米,厚度10至20厘米左右。石堆四周以及石块下,挖铺成一巨大的圆石圈,圆圈宽7米左右。在离石堆6至7米处有一个由下沉片石圈和片石路组成的外圈,通过计算整个石堆有近35000立方米,占地十余亩,其四周分布着六座古老的鹿石石碑,另有一道周长700米的石墙。墓外围有一条人工护陵河,墓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石砌道,与其鹿石石碑的方向共同构成了一个“+”形。
三道海子石堆墓地表形状设计完整,是迄今为止新疆古代游牧族中最大的陵墓群,也是一座皇陵,系大型土木、一次性移山起冢而成,耗费人力、财力绝非一般部落首领所为。
目前,针对此石堆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认为它是蒙古国第三代皇帝成吉思汗之孙贵由汗的陵墓;另外有人依据鹿石研究,希腊史料及阿尔泰山北麓塞人墓等研究,提出石堆墓应为商末周初活跃于北方草原的鬼方部落酋长墓;还有人提出该石堆为乌孙人或突厥贵族之墓。
更有人提出了“麦田圈”说,外星人的地球杰作说等等。
2000年的8月,台湾“徒步寻找成吉思汗”探险队一行在三道海子地区考察时,对三道海子石堆墓以东400米的山上进行了勘察,发现一件长31.5厘米、宽15厘米,圆孔直径1厘米,面部残裂并有刮削痕的肩胛人骨。细观出土人骨的山,面南背北,背有山势面有山形,左右各有一湖,两湖之间被一人工河水相连,完全符合古代丧葬风水术思想。此外,根据考察,该山有一半已被人工改造过,许多从土中裸露出来的石头,杂乱无章地排放着,并非按山势基岩的方向排列,一切迹象表明,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座被隐蔽的规模宏大的王者之墓。
几乎在所有的文字表述中,不管对主人的身份还有多少种说法,但无一例外的是,人们一致认定这是一座古人的墓葬。
那么,这么一个巨大的墓地,到底谁又是它的主人呢?
从这座石堆墓地的地势上看,如果石堆墓的主人也曾经深信过风水的话,当是一个绝佳的归宿之地,所谓高榻之卧,取山水神韵。三道海子的这座墓葬之地,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的交付?
我们注意到元代道士、长春真人邱处机,曾经应成吉思汗的邀请,不远万里,深入到阿尔泰大山深处的成吉思汗大军营帐,终因与另一位道教高人耶律楚材难以相容,不得不返回中原,但他的近百名弟子却长期留在军中,充任蒙古大军的军中顾问却是历史事实。不管邱处机与耶律楚材个人的歧见有多深,他们同时被成吉思汗欣赏并奉为座上宾的重要原因,至少说明了当时的蒙元统治者的高层,是非常崇尚道家之术的。
而由此推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蒙元统治者,是否会将这种思想用于成吉思汗这样的帝王陵墓上呢?
如果这样的推断能够成立,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三道海子及其所处的位置,对成吉思汗这样的可汗到底有多么重要了。
三道海子及其附近地区,有成吉思汗当年西征时开辟的四车道栈道、成吉思汗大军当年驻扎军帐的遗迹、烽火台。除此之外,还有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的拴马桩、山洞石榻等遗迹和传说的存在,足以表明今天的青河,准确地说在三道海子地区,对当年的成吉思汗有多么重要。
《元史·太祖纪》中,有成吉思汗“葬起辇谷”的记载。“辇”,双夫引车而行也。而三道海子及其附近,曾经有用40匹挽马拉的大车,在那条著名的蒙古大道上缓缓走过。有人据此推断,“起辇谷”有可能在阿尔泰山中青河三道海子一带。
这样的想象或者合理的推断,大都因为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无法让人真实地触摸到那些真实的历史痕迹。好在想象也仅仅只是想象而已,是无须我这样的旅行者用心体会的。
在诸种传说和猜想中,我注意到了另外一些学者们的提法。他们认为,这堆巨大的石头堆积的“高山”,压根就不是什么帝王的陵墓,从石堆的构造和车轮形制的石铺圆圈来看,多么像是一轮高天的太阳啊!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也就是在那个信奉太阳崇拜的萨满教时代,太阳是这个大地上的主宰,也是悬垂在高天的生命之神。
这样换上一个角度看来,三道海子巨型石堆所代表的,则完全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图腾标记了。以一轮巨大无比的太阳,永恒的太阳之神,这个巨大的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太阳图案来分析,这里应该被认为是一座用来祭祀和祈祷的太阳神殿。
果然如此的话,这高山上的祭祀,秉承天地和山水的宗旨,在巨大的灾难和不幸中,在生命的盛大宴席中,先民们的魂魄,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被这万古不复的时光收拢了去。他们高声的颂祷隐匿在万山丛中,他们赤裸的舞蹈和手中的长矛,映射在征途和游牧的水草之上,圣殿上的神坛,就这样像一轮永不落山的太阳,照耀着万民的身影。
先民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了。
他们翻山越岭,追赶着自己的羊群从蒙古高原经阿尔泰山广袤的草地,进入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他们在战争或者饥荒中已经完全摒弃了祖先的信仰了吗?
那些翻过了这座大山就再也没有回来的人们,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或许破译这座巨大的千年石堆谜团以后,我们才能够找到一些原始的答案。
我端着照相机就像一只饥饿的山羊一样,爬到了对面的一座山坡上,试图为自己的这一次意外的大山之旅,留下一些难忘的瞬间。只是,任凭我和我手里的相机爬得再高,也无法将这石堆的哪能怕是一小部分收进镜头里去。
我气喘吁吁地下得山来,细细地端详了这堆混乱的石头,竟也不自量力地在它的周边“车轮”状的石道上,有些得意又心怀惶恐地丈量起来。我小心翼翼抬脚,来试探这石头的深浅。曾经作为“墙”一样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头,现在大部分已经深深地陷入到泥土中去了,那些簇拥在石头上的苔藓,无论怎么顽强地生长,但只能是时光流逝的陪衬。
此时,山色苍茫,风声四起,上山时还晴朗朗的天空里,不知从哪一道山梁上,刮过来一丝凉冰的雨滴下来。
我不得不离开这个巨大的谜团了。
而正是这种千古的无言,石头一样的沉默,成就了几千年的猜想和回忆。今天我们有幸作为一位探访者,在青河三道河子石堆前留下的这些无声的脚印,相信不会给另外的后来者,带来更多的疑惑和迷茫。
(郁笛:作家、媒体人颜富强:摄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