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博物馆:四大文明的对话

2010-04-12 03:59汤士华
新疆人文地理 2010年1期
关键词:吐鲁番

李 肖 汤士华

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在《敦煌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写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由于丝绸之路的影响,我国的敦煌和吐鲁番是这四大文化体系在全世界仅有的两个交汇点。从人类发展的愿景来看,对文化汇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研究这种汇流现象和汇流规律的地区,最好的、最有条件的恐怕就是敦煌和吐鲁番。”

2009年9月26日,历时三载建成的吐鲁番新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新疆吐鲁番窗口型标志性的建筑,新博物馆以其浑厚大气和古朴典雅的主体建筑风格,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半圆形的外墙从东南向西北以弧形的形式雕刻着四块巨型浮雕壁画,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吐鲁番盒地数千年以来的历史画卷,展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互融盛景,彰显千年丝路古道重镇吐鲁番风貌。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吐鲁番博物馆,去探究和体验古老而又神秘的吐鲁番带给人们的惊奇与震撼……

感受古老生灵的产生与毁灭,美丽巨犀化石成为博物馆最大看点

远古时期的吐鲁番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四周山峦跌宕起伏,水草重叠茂盛,遍布各种植物,成为动物们繁衍生息的乐园。进入巨犀化石厅,就像乘上了时光隧道列车,行驶在亿万年前的吐鲁番盆地,走近恐龙和巨犀的世界,感受古老生灵的产生与毁灭的巨变历程。

巨犀化石陈列厅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大型展厅,丰富多彩的高科技形式,呈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代(距今约1亿多年前)温暖而又湿润的吐鲁番盆地,恐龙成为当时控制这里的主宰。大型的肉食暴龙,小型的鄯善龙,蜥脚龙和嘉峪龙,此外还有甲龙化石,形态各异,张牙舞爪,无一不在彰显着当年的神勇和威猛。类属于遗迹化石的恐龙蛋和恐龙足迹,星罗棋布,重重叠叠,为研究恐龙演变和地层对比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

陈列厅中显赫地挺立着吐鲁番美丽的巨犀化石。这架化石是1993年兰新铁路复线修筑过程中在吐鲁番东部的飞跃火车站发现的,是陆地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巨犀化石肩高4米,头长加上体长约7.3米,体重15吨,生活在距今2400万年以前的渐新世。它是一种草食性动物,以植物(树和灌木的叶与嫩枝等)为食。初步推测,它一天至少吃500公斤食物。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埋藏巨犀化石的岩样,发现那个时代的植物花粉属于胡桃树、木樨科和豆科的灌木植物以及蒿属和藜科的植物,因而判断美丽巨犀有可能是靠吃胡桃树的嫩枝叶、木樨科和豆科灌木的嫩枝条为生的。巨犀化石以硕大而又挺拔的身躯让众多的观望者为之震撼,完整而又健壮的骨骼让考古学家为之振奋,因而得名:吐鲁番美丽巨犀。

火山爆发、行星陨落、第四季冰川来临,致使数以万计的生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遭到了灭绝,考古学家发现了保存在地层中的这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如骨骼、牙齿、脚印、叶子或羽毛的印痕形成的化石,由此让今天的人们来认识生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演变历程。

洋海古墓出土的浑身布满装饰物的萨满巫师干尸和现知中国较早的箜篌,表现出姑师文化的丰富多彩

吐鲁番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出土的各类可移动馆藏文物数以万计。

考古工作者在交河故城沟西台地遗址上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其中有大量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还有少量细石核。这说明在距今数万年前,吐鲁番就有了人类活动。

吐鲁番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进入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八一七世纪进入早期铁器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和国家,史称“姑师”或“车师”。姑师人以狩猎和畜牧经济为主,也有少量农业,还有较发达的制陶、纺织、皮革业,出现了冶炼技术。他们不仅与北面的匈奴人接触较多,而且还与东面的中原、西面的焉耆、乌孙也有交往,并从这些地区引进金属器具、生活用品和制陶技术。

2003年,在鄯善洋海古墓群曾发现了两座萨满巫师墓葬,其中一座埋葬着一个40岁左右中年男性。在这具保存几乎完好的干尸身上,布满了琳琅满目装饰物。他右手握的木马鞭上缠裹着铜片,左手抱着至今依旧光亮的短木柄青铜斧,腰间还挂着两个装有弧背环首的铜刀和木柄铜锥的小皮囊,脚着缀有铜扣的长皮靴上还系着铜铃。据说萨满巫师在做法时,铜铃会随着双脚不停地跳跃和摆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额头上还系着缀有海贝的彩色毛绦带,左右耳分别戴铜、金耳环,颈部垂着一串玛瑙、绿松石珠项链。他身着色泽鲜艳、纹样优美、织工精巧的毛线织,衣边还缀有成串的璎珞。这一切,无一不在表明墓主人是一位身居显赫地位的萨满巫师。

箜篌,也称为竖琴,是一种弹拨乐器。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这件箜篌由音箱、颈、弦和弦感组成,不过音箱和颈是用原木一起挖削而成,连为一体,外表打磨抛光。箜篌音箱为椭圆形,箱尾呈船舵形,上面残存皮革,底部中央有发音孔。箜篌颈为圆柱体,颈尾连接着音箱。箜篌另一端近圆形,穿孔,插入弦杆,颈与弦杆形成82度夹角。箜篌弦首有明显的五道系弦的痕迹。这是现知我国较早的箜篌,也是我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发现。

近年来,在鄯善洋海古墓群、苏贝希古墓群、吐鲁番艾丁湖、托克逊的大墩等墓地发现了大量陶、木、铜、铁器和毛织衣物。从中可知,当时的姑师有着较发达的畜牧业,并兼营狩猎和农业,其中洋海墓地的随葬品最富特色:陶器造型独特,形制多样;彩陶纹饰富于韵律感,色泽鲜艳;冶炼使用的泥质风管至今完好如初,这些都是姑师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众多的出土文物,表明姑师是游牧部族大迁徙的桥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处。

汉唐统治下的繁荣高昌,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

丝绸之路的凿通,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与商贸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建立西域都护统辖天山南北,吐鲁番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接受汉朝政府册封官吏,推行政令。公元前48年,汉朝政府在高昌设置戊己校尉,史称高昌壁,总领车师的屯田事务,直至魏晋,此举促进了车师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前凉“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实行郡县制,政治中心由交河转向高昌。4~5世纪时,由汉、羌、匈奴等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秦、西凉和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高昌。460年柔然灭北凉,立阚伯周为王,高昌始称王国。接着张孟明、马儒、麴嘉相继称王。麴嘉于502年建立王朝,史称麴氏王朝。

由长安经丝绸之路可直达中亚和西亚乃至欧洲,各国商贾川流不息云集到吐鲁番,因此,各种文化和宗教相互穿插交融,使吐鲁番逐步发展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多民族、多

宗教和多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相对较稳定的社会经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吐鲁番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2004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墓壁画“庄园生活图”,非常完整地反映了十六国早期高昌地区庄园经济和庄园主的日常生活面貌。生活图画面由右至左依次反映的内容是庄园田地、墓主家族、庄园日常生活和男主人的戎马生涯。画面中有“树”、“蒲陶”、“田”等字,说明了当时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标注有“北斗”、“三台”、“日象”、“月象”等名称的天象图,表现墓主家族的情况和对宇宙的认识,是研究当时人们宇宙观和精神世界的生动资料。

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后,曾在交河设安西都护府;658年,在高昌设置西州都督府,实施州、县、乡、里的行政建置。唐朝的一整套制度如:户籍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交通等都在这里得以有效地实施。

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了众多唐代文书,内容广泛,涉及更簿、户籍、书信、辩词、衣物疏、案卷等几十种,涵盖了当时世俗生活的各方各面,对于理解唐朝吐鲁番的法律、户籍、社会生活和民族关系意义重大。

考古工作者1969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朝景龙四年一位12岁的小学生卜天寿抄写的《论语郑氏注》残卷,看似简简单单的小学生作业本,所抄写的内容,却为久已失传的《论语》“郑注本”的重新出现提供了可能,具有很高的文献、文物价值。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国际贸易得以发展,而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高昌,已成为一座东西方物资集散地的国际都会,中外宗教、文化在此交汇,从而使这里出土的文物丰富多彩,充分反映出汉唐时期高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繁荣盛况。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回鹘,粟特语文书、契约及石窟中的精美壁画,彰显了回鹘高度发达的文化

九世纪中叶,回鹘人在高昌建立政权,史称回鹘高昌。回鹘王称“狮子王”或“可汗”、“亦都护”,下设宰相和枢密使,以及各级伯克。各个区域有千夫长、百夫长,相当于乡、村的行政长官。1209年亦都护归属蒙古成吉思汗,元朝政权在此设交钞提举司、宣慰司等机构管辖。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了许多回鹘文书、契约、诗抄和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尤其是那些丰富多彩,鲜艳精美的壁画,表现出回鹘高度发达的文化。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1窟的两幅回鹘人供养像。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回鹘贵族的衣冠服饰。其中一幅画面上的回鹘文题名是“此为勇猛之狮、统治全国的九姓之主,全民苍鹰侯回鹘特勤之像”,表明这应是回鹘高昌王的供养像。

回鹘人曾信仰摩尼教,后又尊崇佛教,境内塔寺耸立,佛像庄严,壁画绚丽,并影响了周围地区的佛教艺术。

考古工作者曾经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过一批纸质文书,多属于佛教典籍,除汉文以外,还有多种胡语文书,其中在博物馆展出的一件比较完整的粟特语文书,不仅完整,而且还在文书中央绘有彩色图画。日本著名粟特语学专家吉田丰先生曾对此件文书做过考释,他认为这是摩尼教徒之间的来往书信,“书信出自于一位名叫马尔·阿鲁亚曼·普夫耳的慕阁,所谓慕阁,是摩尼教五个等级中最高级别的称号,阿鲁亚曼·普夫耳是东方教区的慕阁。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出土的这些书信表明,当时东方教区的慕阁显然曾经住在这里。”书信自始至终充满了问候和颂扬,应是属于表达赞扬和问候的信件。

现存于甘肃武威文庙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是由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撰写,元代奎章阁大学士赵世炎篆额,由礼部尚书、元代少数民族大书法家巎巎书写。碑文正面阴刻汉字概述高昌王家族的卓越功勋,背面为回鹘文,简述了回鹘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吐鲁番历史悠久,出土文化种类繁多,荟萃了盆地多元文化的精华

自乾隆二十年以后,吐鲁番的历史走进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盆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有满、汉、蒙、回等各民族参与共治,发展盆地的经济。公元15世纪,吐鲁番地面首领自称苏丹,并改奉伊斯兰教,此后,伊斯兰教成为这里的主体宗教。清代统一吐鲁番后,建吐鲁番、辟展、鲁克沁、色更木、哈喇和卓、托克逊六城,由吐鲁番郡王管理,实行屯田,并设办事大臣。1762年,清政权设伊犁将军总管天山南北一切军政事务,吐鲁番也归其统辖。这时的吐鲁番农业、水利、开矿业等都得到发展,人口增加,生产的葡萄、瓜果、棉花等闻名中原。

吐鲁番的历史灿烂悠久,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数以万计。吐鲁番博物馆力求彰显特色,充分反映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吐鲁番的历史文明。

吐鲁番博物馆通史陈列厅,着重突出吐鲁番盆地4000年历史的亮点,所陈列的300余件文物不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众多的文物还是最新出土首次展出的。通史陈列厅采取了文物陈列与部分复原和多媒体观看相结合的现代化形式,使整个陈列静中有动,处处彰显新意。

吐鲁番出土文书、金银币精品展厅为吐鲁番博物馆专题陈展的一大特色。吐鲁番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地下水位低,为地下有机质物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举世闻名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有契约、籍账、官府文书、私人信札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史的重要资料,粟特文、回鹘文、梵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书是研究少数民族古文字的珍贵资料。同时展出的在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批古钱币金银币和著名的钱币收藏家杜维善先生捐赠的萨珊银币等,为研究吐鲁番的古代文化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同时也为丝绸之路古国钱币增添了新的内容。

(李肖:考古学博士汤士华、张永兵:吐鲁番博物馆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吐鲁番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吐鲁番开晒葡萄干
盒子里的阿吐鲁番
人民日报
吐鲁番的葡萄和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