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煦,孙海峰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设计”是一个外来词汇,出自英文“Design”。英国权威英文大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Design词条释义为:“[名词]1布置:设计;布局;安排。2图样/方案/模型:艺术设计;构思。3设计图样;设计方案。4图案:装饰图案;花纹。5意图:打算;意图;目的。[动词]1设计:设计;制图;构思。2计划:计划;筹划;制定。3特定目的:制造;设计;意欲”[1]。《辞海》对“设计”的释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2]。关于“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界定。目前学界和业界都比较认同的是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为设计下的定义。
设计的发展有一个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观念演进,其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探索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它是工业产品、人居环境、沟通、服务等前期方案与表达方式,是人类造物活动的重要部分,其承载媒介有文案、图形、模型、软件与多媒体等,以构建“人类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环境”为最高追求。
从形式来看,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在过去的设计视野里,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视觉而展开的,视觉符号和形象的审美、功能和传达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随着设计与生产、服务和生活的日趋亲密,它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视觉范围,拓展了设计视野,创造出一种具有特色的设计文化和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因此,设计的存在仅有艺术与技术是不够的,必将进入到更广泛的文化层面。
设计文化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的外在形式依赖于造型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它的内容又是营商、传播的重要手段,或产品、环境等预想方案和实现基础,属于生产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设计是一种生产力,应归纳为经济基础,它是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应归纳为上层建筑,它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跟建筑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属性,它们在一个民族文化的构成中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处于生产力的层面,表现为一种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形态。
受现代物理学“耗散结构”的启示,文化学对系统的阐释是:文化体系存在和变迁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有它自己的耗散结构,它不停地与别的文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不断地吸进新的文化特质,又不断地耗散旧的文化特质。正是这种吐故纳新,文化既不断发展,又维持了一种特殊的有序稳定结构,为自身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进行耗散交流时,首先发生在外层的物的层面,其次是理论、制度等中间层,最后才到达心理的核心层。设计文化也是如此。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下,设计成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设计”从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但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其他部分相比,在本质、形式与运作方式上都具有较大差别。从产业形态上看,设计与其他文化产业的最大区别是:设计业的主体部分不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终端文化产品,而是依附于制造业、建筑业、现代物流、商业、金融、教育、信息传输等国民经济第二、第三产业的,是为工业产品、人居环境、营商、沟通等服务的中间服务环节。它的核心是提供智力“创意”,而不是进行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生产”。设计是一种储能巨大的生产力,对设计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将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求。
50多年前,英国学者C.P斯诺关注到人文学者与自然科学家两个阵营中人们的对立和隔阂,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两种文化”的命题。
设计含有艺术、技术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在精神所表达的文化内在构成上,需要让“软性”的人文文化和“硬性”的科学文化与之间更充分地对话。就目前深圳的文化特色而言,高科技产业无疑是主要支柱与增长点,也是其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特色所在。然而科技与人文的强烈失衡也使它具有结构过硬的缺陷,表现为单调、肤浅、高节奏的工业焦虑型人文生态,严重制约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与精神创造力的发挥。实际上,科学文化的发达并不必然成为人文文化培育的障碍,相反它为更高层次的摒弃与提升提供了基础优势。在注重意义沟通的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激烈碰撞和深度融合,正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飞跃发展的大好机遇所在。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上,需要将“有形”的科学文化与“无形”的人文文化有机地融合。一个新兴城市要摆脱沦为世界工厂和文化沙漠的宿命,除了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之外,必须将间接而深远的社会效益与品牌效益等纳入视野,挖掘和培育更强劲的创造潜力,使城市成为引导未来世界潮流的文化重镇。
由于设计文化的特殊性,它同时兼备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种性质。作为人文文化,它以其文脉、审美、情操、创意等内容,为文明的进步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科学文化,它以其生产、服务、实用、技术、创新等功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21世纪的创意设计,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紧密结合的典范,它将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人类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整合。
设计本身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因此能够将艺术与技术重新融合,思想与媒介重新组合,感性与理性重新磨合,经济与文化重新整合,使真正现代性的城市文化成为可能。现代城市的文化繁荣不再体现为莺歌燕舞等热闹而肤浅的形象工程,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更内在而深沉、同时又更开放而活跃的、伴随着高创意和高回报的生产与消费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城市文化中,设计一方面仍然可以像传统社会一样,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工具或手段,与文化中最底层的物化产品相联系。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设计方式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积累起一定数量的传统交流形式或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因而使设计成为城市固有文化特征的重要建构力量。在这种情况中,设计本身还是工具性的,人们只是借之创造了可以彰显城市文化的物态文化形式。这些物态形式只有作为意义交往的媒介与价值交换的对象时,才参与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建构。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设计形态具有多样性,设计本身又可能直接以一种精神形态在城市中存在和生长。它主要涉及设计产品的内涵层面、设计的标准和设计价值等层面,具体表现为与设计有关的文化活动与意义生产,如广告设计、新媒体设计、公共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师知名度的提高、设计知识在城市民众中的普及,无形的设计市场和设计消费也在其中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设计之间就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它表现为一种被广泛推广的文化符号,甚至成为一种新价值的载体而在城市中广泛传播,城市空间已成为设计作用于城市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空间中,城市的产业为设计的发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城市的人群使设计消费得以产生,城市所聚集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为设计市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当设计本身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存在成为城市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时,城市就可以被认为真正进入了创意密集型的文化产业阶段。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生产、消费和交换的主要对象不仅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符号性的形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形态。今天的深圳城市文化中,这个层次上的原创性“软”产品还远远少于物质层面的“硬”产品,文化立市与“设计之都”的理念还远远没有实现。如何从理论上厘清现代设计的文化属性,并结合深圳的产业环境探讨其发展前景,进而论证深圳向科技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创意城市转型的方案,正是“设计之都”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创意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载体无一例外都是人文性、原创性的设计理念,而非仅仅依靠密集的人力劳动和发达的工业技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联合国将深圳冠以 “设计之都”的称号与其说是一种实至名归的认可,倒不如说是一种后起勃发的期待。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城市,深圳离充分意义的 “设计之都”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还有相当关键的几步要走。不走好这关键的几步,深圳便只能在现代文化产业链的下游空间急功近利地低水平重复,沦为承接技术业务的世界工厂,而无法涉足原创性、支配性的上游空间。深圳的经验为我国设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1.优势
(1)工艺美术是我国的优势传统设计产业,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产值在全国的设计产业里比重很高,传统手工艺、珠宝首饰设计加工可提升空间巨大;我国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相对比较发达,特别是以深圳为龙头的平面设计是中国设计业的先驱,产业优势突出。(2)我国沿海和中部地区近十几年来积累了较大规模的IT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秀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3)中国具有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人类文明史,人文内涵极为丰富。我国拥有56个民族,除了与境外的文化交往之外,中国本土还有香港、澳门等不同文化,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这都作为创意文化的潜在财富为我国的设计业储备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4)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市场资源得天独厚。这为创意设计的产业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消费群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2.差距
(1)就整个设计业而言,“三来一补“的影响至深。像玩具、工艺品、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长期处于模仿或贴牌生产,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难以创造高的附加值;非设计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设计推广的阻力较大,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举步艰难。(2)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严重滞后,我们从西方承袭过来的单一教学模式和片面的课程体系,导致西风压倒东风。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过剩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的新兴设计岗位空缺无人应聘。设计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这导致设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3)设计界商业气息浓郁,文化氛围淡漠,设计师普遍浮躁或忙于商务,不利于产生杰出的设计作品和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4)设计业在我国没有纳入政府的正常管理范围。国家统计局明确把设计业排除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之外①,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没有像英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把它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由于设计业多以“服务”的形式介入经济建设,而极少以直接的“产品”输出,致使其在经济领域长期无人关注。政府管理层面的不够重视有可能导致设计业长期被边缘化。
3.机遇
(1)改革开放提供了中国设计走出国门并融合于国际设计潮流的恰好契机,特别是世界 “设计之都”在深圳的建立,它依托珠江三角洲这个国内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可催生强大的设计需求,也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可借助高度发达的IT和高新技术产业,让文化内容与科学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东方文化特质和中国智慧的 “文化+科技”双向互动的设计品牌特色,避免与其他国家的同质化发展。
4.挑战
(1)我国设计面临境外特别是亚洲邻国的巨大压力。从全球来看,美国、欧洲的设计遥遥领先,特别在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数字设计方面,把中国远远抛在身后。从亚洲来看,日本、韩国、新加坡步步逼紧,他们将中国市场定位为未来的发展腹地,希望把我国变为其创意产业的加工基地,继续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在自由竞争的亚洲设计市场里,中国会失去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市场份额。(2)我国设计业所面临的另一挑战,是营造适合设计师发展的产业环境,构筑人才资源,培育和提升设计群体,从而满足设计业的国际竞争需求。我国大部分设计师素质偏低,挑战不仅在于使更多的设计活动能在国内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使在本土进行设计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充分价值和高附加值,以至于影响到整体设计实力的提升。
把创意与创新作为设计业的立足之本。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创意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表现出巨大的推动力与提升力。由创意设计这一新兴生产力培育与衍生的创意文化,也已勾勒出城市文化的整体形象、基本性质及时代特征。通过设计,建构了图像化与符号化的社会环境,营造了时尚化与独特化的城市文化;由设计文化为核心而催生、拓展、成长的创意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显著标志。创意设计有利于塑造开放包容、时尚先锋的现代城市文化,极大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气质;又是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产业高附加值,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推动力。
设计的根本品质在于创意。从知识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创意本身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更具有爆发潜能的新型生产力,它依赖于一个城市内在的审美现代性与知识活跃度,而不依赖于外在的历史长短与地理空间,这恰好符合深圳这一新兴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要求。对于创意这一新型生产力的充分开发,正如同能源领域对核能的开发一样,必将带来整个城市文化空间的巨大转型与产业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建立我国的设计生态系统。一个健全的设计生态系统,是由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两大部分共同构筑的。要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意设计流派、与世界创意设计潮流和趋势接轨,除了在创意设计实践方面花大气力之外,在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方面,也应有所创新和切实投入。偏废了设计理论建设,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就会出现结构性缺失,提供不了必要的学术前瞻和理论支撑,难以进入良性的持续发展。
现代设计在中国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步入成熟期的我国设计,在格调、规模、档次、策略等方面逐渐暴露出隐藏的弱点,显得后劲不足。我们在注重设计实践和市场拓展的同时,忽略了设计理论建设、设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设计品牌和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大师,但缺少真正像样的研究成果和设计理论家,缺乏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机构。如果我们不从结构上弥补强大的实践与弱小的理论之间的强烈反差,不调节市场运作、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并苦练内功,导入必要的学术和智力支持,一个完整的设计生态链就不可能形成,中国设计水平就很难整体提升,设计业这个有机的系统就很难高效运转。
实现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创意设计作品与科技产品有一个较大的区别,就是锐意出新、反对雷同。大到一座摩天大厦、小到一枚商标,都必须反映出独特的人文价值,设计业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如果几座城市的设计发展出现雷同,就会像20世纪现代设计的国际主义风格那样失去独自的特色,消失在千人一面之中。因此,深入分析现代设计的发展走向,强化创意和各自的创新优势,才能避免城市之间的同质化发展。
深圳的平面设计之所以在全国领先,是因为它扎根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最兴旺和领先的印刷业。中国的当代设计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特殊内涵、提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核,紧贴以数字科技和新媒体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激发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互联网、数字娱乐、数字教育、通讯、虚拟现实、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的后发优势,让艺术与科技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实现融合。这是中国设计赖以生存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是“设计之都”可持续发展、再创历史辉煌厚实的产业基础。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新科技和文化产业已经构成深圳等发达城市的支柱产业,以数字技术为代表高新科技成为GDP增长的大户,这形成了他们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产业的显著特点。因此,深圳的“设计之都”不能继续走旧工业时代传统设计的老路、办成传统设计的维持会;更不能远离设计本身的客观规律,使“设计之都”蜕变为一种泛泛的、形而上的、失去鲜明个性的抽象文化符号。深圳的“设计之都”应有紧迫感和使命感,需要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内容创新。
在理论层面,重新阐发“设计”的文化内涵,将创意设计确立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链条,深入揭示设计的产业属性不仅是抽象的“文化”,还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内在要求与迫切呼唤。
在日新月异的后工业时代,随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普遍应用,艺术与技术重新融合并重新分裂,体现为更加复杂而深刻的辩证关系。而“设计”的当代形态:数字设计,更是进一步侵入了传统上属于“艺术”的领域,迫使整个文化生产适应它的创作规律与表现方式。创意设计作为当代创意产业的核心链条,涉及电影、电视、网络、软件、通讯、出版、广告、展会、建筑、服装、工艺、游戏等多个文化领域,并贯穿于它们的整个生产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创意设计已从抽象的理论范畴物化为具体的产业形态,拥有了丰富的现实意义与时代内涵。
从区域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创意设计产业是提升城市乃至区域地位的重要砝码。在国际大都市及新型现代化经济区域的指标体系中,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指数已经成为一个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指标,它的强弱、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大小。把区域创新体系具体映射到产业范畴内,它的目标指向就应当是所有产业、行业之价值链高端——创意设计业。与西方发达国家那些已经成型的、有影响的国际大都市圈相比,深圳城市在原创力量、原创成果、原创专利、原创机构等方面都有待大幅度提高。深圳要真正成为世界级创新区域,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功能,增强深圳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级城市圈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而创意设计产业必然要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实践层面,培育并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将有力推动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更加强劲而持久的产业竞争力,有效提升区域地位,并创造大量新型的就业岗位。构建创意设计产业环境并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推动区域腾飞的重要举措。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创意设计是未来产业群中的高端枢纽。当前深圳已面临着四个 “难以为继”的困境: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人口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创意设计除了传统的设计领域之外,还可针对信息时代的消费者需求,以数字媒体、通信传播等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创新设计思维为桥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适应能力。这在经济结构中的聚合度极高,能迅速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产业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且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创意设计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以GDP指标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标准,最终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使后续发展难以为继。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依然趋紧,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空气质量下降,环境安全形势日趋严重。创意设计产业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三高两低”的现代产业的特征和优势,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这对于我国实现低碳生存、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它是沟通创意与技术、思想与行为、文化与科学的桥梁与纽带。创意设计除了其在文化创意产业里的精神文化成分之外,它在经济建设里更是扮演着物质文化的重要角色,它与科学技术一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文化建设来看,创意设计可以锻炼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人的分析问题和驾驭问题的能力。创意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成分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引擎。以前,人们普遍误认为创意设计的功能只是美化和包装,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设计的视觉外表被夸大、设计的目的被曲解。创意设计能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引领时尚潮流、陶冶审美情操、创造美好生活,营造人们“诗意地栖居”和美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经济建设来看,与创意设计紧密结合的产业大多都属于工业、农业、科技、信息、商贸、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创意设计是这些产业的产业链前端,是各种产品/项目的预想方案和实现基础。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还是不健全,在国际分工中一直处于产业链最廉价的制造环节,被世人称为“世界工厂”,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创意设计,丢掉了这一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把创意设计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宁愿花重金购买别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大愿意学习别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我们习惯以廉价的劳动力和损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微薄的利润,为别国贴牌生产(OEM),而不大愿意花大力气去研发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以至于我国的制造业因长期缺少必需的创新设计源头而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创意设计是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来源,是形成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它构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过程中,创意设计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注:
① 国家统计局国统字[2004]24号文件,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附件1: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中明文规定:“其他专业技术服务不包括: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包装装潢设计服务,模型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
[1]A SHornby,Saiiy Wehmei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459-460.
[2]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