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兰 鲍 文
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孙翠兰 鲍 文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的整体效果和总体目标意义重大。当前高校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门类繁多、内容相互覆盖、商务知识与语言知识比例失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以学生为本,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做到课程内容融通互补,科学合理地设置国际商务英语课程。
国际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需求分析”; “能力本位”
自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设立以来,各高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核心,设计各自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普遍采取的思路是:将四年教学分为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两个阶段,低年级阶段致力于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高年级阶段致力于英语、经贸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在具体课程类型的设置上,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规划和区分。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高校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了以下课程:(1)通用英语技能类,包括英语阅读、听力、口语、英语语法、英汉互译;(2)语言文学类,包括英语词汇学、英国文学选读、英美国家概况等;(3)商务英语基础类,包括商务口译、商务英语翻译、听说、阅读、写作(外经贸英语应用文)等;(4)(一般用途)商务英语类,包括剑桥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英语、体验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入门等;(5)(特殊用途)商务英语类,包括外贸英语、 财经英语、法律英语、金融英语、国际航海英语与函电、海运法规英语、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实务、国际商务企业英语、国际商务谈判英语、商务英语函电、商务文秘英语、商务英语信息处理技术、求职英语、国际营销英语、经贸报刊导读;(6)商务专业类,包括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学、国际经济学、出口管理、涉外经贸法律文书写作、工商导论、管理学、管理沟通、国际金融、 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案例分析等。
各高校对开设国际商务英语课程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课程内容与框架也基本形成。但由于我国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时间短,学科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诸多不足。据调查,学生对普通英语类课程满意度较高,而对商务英语基础课和商务英语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类课程的满意度则明显下降。普遍认为,商务知识与语言知识类课程比例失调;商务知识类课程时间太少,内容笼统;方向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课程时间不足;学术性课程过多,职业导向性课程太少,商务知识与英语知识结合度不够;商务理论与技能课程与英语脱节等等。可以说,商务课程与语言课程的比例失衡,开设何种商务课程,商务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商务课程如何与语言课程衔接等,是目前国际商务英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需求分析为依据
“需求分析”是ESP的一个重要概念,是ESP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关于需求及需求分析,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如Widdowson,Munby, Hutchinson and Waters 等都作过论述。概括之:(1)“需求”是指学生的学习或工作要求,这是学习的最根本需求;(2)“需求”是用人单位期望学生通过语言培训或语言课程达到的目的;(3)“需求”是考虑学生实际获得语言所需做的事,这是过程定位“需求”;(4)“需求”是学生自己希望从语言课中获得东西,是个人主观上对学习的“期望”和“向往”。
逐一分析目标学习者的各种需求是课程设置的根据。目前,需求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有现时场景分析法、教学手段分析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法、目标情景分析法、教学法分析法和语言监控法等。所谓现时场景分析法,主要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资源、学生对语言教学的态度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教学手段分析法,是从“教”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语言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涵盖教学手段的各个要素,是传统的现实场景分析法逆向倒推的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方法,是将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根据未来工作场景对语言能力的需求,了解学习者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即确定学生的“需要”和目前的“缺乏”,并弥补这种“缺乏”,使学生获得未来目标场景中所需的语言能力,将目前的“学”与未来的“用”结合起来;目标情景分析法研究影响交际需求的重要变量,其核心是Munby设计的交流能力需求模式。*Mub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London Longman, 1987.此模式将这些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参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分析方法。而用数据图表表示,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这是目前需求分析广为采用的一种方法。
总之,在对国际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中,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并用,以便进行定性、定量、内涵的和外围的分析,使结果更全面、科学、有效,更具有应用价值。
2.以专业协会或团体的意见为参考
行业和专业团体协会最早出现在西方一些国家,是由学者、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一种非官方机构。他们对高校的课程制订、课程标准、课程评估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政府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如英国上世纪初的“大学拨款委员会”,主要协调各大学的学术等问题,对各大学的学科和专业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这种模式被称为“学术协调模式”,对促进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再如美国由各大学组成的“基准协会Benchmark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是大学间的一种联合体,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协会制定的学术标准,对大学进行评估;通过各种活动,调控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负责。
国际商务英语应用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专业协会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成立由校外行业专家组成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委员会或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协会,规划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估标准。我们还可以参照国外做法,赋予这类委员会或协会更多的权力,如专业审批权、专家建议权和评估权等,以指导该专业的发展,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未成年人服务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成人服务,少儿图书馆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地区无此项服务[33](P18),而学校图书馆面临着专业化、规范化的建设任务,其发展同样有较严重的区域、年级和管理部门等的差距[34](P254-285)。没有有效、强有力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可以说语文教育的概念就会成为绝大多数师生的空中楼阁与极少数人的游乐园。另外这两类主要的未成年人服务机构分属我国文化和教育系统,容易出现力量分散、资源浪费、各行其是等问题,两者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有赖于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
作为新型的应用型学科,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和专业复合性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各高校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需求
需求是双向的,一是市场和岗位客体方面的需求,二是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社会、市场和未来的工作场景以及学习主体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输送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必须要通过社会、市场和未来工作场景来检验,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
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旨在培养能够参与全球经贸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使各类跨国公司、外国独资企业、外资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应运而生,而且给国际商务英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即便一些学生将来自主创业,也可以在国内外创办涉及国际商务业务的各种公司和企业。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对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应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
另外,我国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现在许多中学,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在学生毕业时,已经完成了英语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中的精读、听力和口语等。中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上普遍提高。所以,高校入学新生的英语起点提高是我们设置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时必须面对的新形势。如果重复设置课程,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状态懈怠、学习兴趣下降、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时,我们应充分考虑目前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主动应对他们带来的挑战。
2.以“学科本位”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导向
“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以培养专家为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传授知识是课程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学位本位”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整个学科的知识,强调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通常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科目,然后以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架全部内容。学生必须明了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等。“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国外通常称为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学习者能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使学生最终掌握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该课程模式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商务英语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交叉性和复合性。在设计课程时,我们应特别强调目标岗位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科本位”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导向,重点培养具体的专业能力。在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以学生获得目标市场和岗位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情感体验与能力相结合,学科系统化知识和职业实践相结合。
3.课程内容的融通互补、有机整合
国际商务英语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能力的针对性和岗位对应的灵活性。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应将社会对学生的目标需求转化为基本能力要素。以所需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可以融通互补,将英语语言能力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来模块间各自分立的框架体系。
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融入低年级英语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使学生一边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一边掌握国际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国际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等。如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国际商务能力时,我们可以用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内容来训练,把语言训练贯穿于不同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在提高语言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商务知识与能力。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英语和商务知识教学中,融“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为一体。
国际商务涉及面广,所对应的商务课程种类繁多,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各种有关国际商务的课程就有60种之多。鉴于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商务课程适当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学习者的主体需求等情况,将能够代表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知识提炼出来,形成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基本框架,然后与最能够反映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能力的,企业最为常用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重新组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重点讲授实用的基础内容,构建一个“少而精”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4.吸收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
国际商务英语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英语国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课程框架与内容方面已经比较完善。而我国的国际商务英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学科。我国的国际商务英语起步晚,还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
从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来看,我们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还有诸多内容过时、与培养目标有所脱离等现象,如外贸英语函电,不少内容还是计划经济时的外贸进出口情况,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内容覆盖也不够宽广,如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等内容,近年刚刚被介绍进来,还没有进入国际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中。这些新的课程或内容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为适应需求而及时开设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等等。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英语国家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经验,吸取他们先进的课程设置思想、方法以及课程内容等,在某些方面可以直接与国际接轨,实行“拿来主义”。这样,涉及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可以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而且更地道、更具实用性。
但是,我们研究的毕竟是中国的国际商务英语,是在中国的大背景、大环境下的国际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因此,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内容的同时,又要反映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吸收外来经验时,也不能照单全收,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从我们教学实际出发,做到“洋为中用”。
5.适应变化、不断调整
国际社会的形势瞬息万变,国际市场和国际商务情况也在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应对种种变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推陈出新,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高等教育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当然,国际商务英语学科框架内可有各种层次。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应考虑到各学校的特点和层次。在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大框架下,构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和内容,可以说,是必然的选择。
总之,科学合理地设置国际商务英语课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理论和技能,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优秀的商务人才。
[责任编辑:以沫]
AStudyofCurriculumDesignforInternationalBusinessEnglish
SUN Cui-lan BAO Wen
(Ji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Jinan 250001, P.R.China; International Bilingual School,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00, P.R.China)
Curriculum design is the foundation of teaching which bear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general teaching effect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objectives. Currently the curriculum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is inadequate for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oo many courses, overlapping topics covered in different courses and disproportional coverage of commerce and languag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everal principles to guide curriculum design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First,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put students’ needs first and aim at 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Second, topics in different courses should fuse with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ird,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be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design; demand analysis; putting ability first
孙翠兰,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济南 250001);鲍文,浙江传媒学院国际双语学院教授(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