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0-04-12 20:59:42郑海呐杨义芹
关键词:力量民族精神

郑海呐 杨义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 24/content_6938568_3.htm.,文化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力是文化活动的引擎,它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尽管中华民族在辉煌中曾有过风雨坎坷,但总有一种信念和力量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拼搏进取。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传承,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力的支撑。因此,文化力与民族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文化力的内涵

众所周知,按照自然科学揭示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自然物质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引力场。同样,在人文物质世界,万物自身也存在着内在的力量,不同物之间存在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为人文物质世界重要部分的文化也蕴涵着巨大的力。这种“力”并不同于物理学的“力”,因而,人们更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软实力”。从本质上说,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文化力这种软实力,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识、所重视。在国际上,20世纪 80年代初,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探讨文化产业发展时,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概念,但对文化力的定义并未作严密的界定。它的理论意义在于提出了文化力概念,并从文化产业的领域佐证了文化力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莱斯特·瑟罗在《对撞:行将到来的日本、欧洲、美国经济战》一书中,着重分析了美国市场经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市场经济的不同文化背景问题。

20世纪 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ph S.Nye)在评定国家发展实力时,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softpower)和“硬实力”(hardpower)两部分组成的观点。他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都是为了控制他人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并且从根本上说,软实力的作用应该是大于硬实力。这种观点代表了当今世界的一种国家发展观点:通过强化软实力实现国家强大。他提出“软实力”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机构体制的运行力量,因此,其理论意义在于把文化力视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在塞缪尔·亨廷顿与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当中,把文化力的建设问题提升为一个影响人类进步的普遍问题,在该书的前言中,塞缪尔·亨廷顿通过对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文化的作用。当前,在各种关于文化的冗长辩解中,社会学的观点最具解释力。从埃米尔·迪尔凯姆到塔尔科特·帕森斯所形成的社会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认为“文化的运作将个人维系在一起,并使一个社会得以整合”①[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 43页。。这一理论意味着文化是一种控制个体以使其符合社会利益的系统,文化被视作一种主动介入社会行动的“力”。在我国,被称为“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贾春峰,1993年提出了“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他的“文化力”的理论构想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之关系基础上的,尤其对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所包含、渗透、渗入的社会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揭示与说明,充分意识到文化在现代国家、社会、民族持续发展阶段上的中心地位,将之视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②贾春峰:《加强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的研究》,《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 19期。。从此,中国学界拉开了文化力研究的序幕,随后出现了文化力、文化国力和教育文化力等许多专题研究成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力?本文比较赞同“文化力并非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由文化现象酿成文化思潮而产生的推动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精神力量,包括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等因素,是人类社会化以后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主观意识的合力。”③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思潮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 11页。文化力是文化力量的简称,它既可以理解为某种文化内蕴着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力,在完整意义上,它应当被理解为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因为文化之所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力,根本原因就是自身具有这样的力量。文化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它能对人的行为发挥有效的影响,从而干预、引导、调节着人的行为,可以说,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特殊的力,每一种民族的文化体系,都有着自身独到的文化力。在人类的文化设计中,哲学与科学是理性与真理的力量;道德与伦理是情感与德性的力量;而文学与艺术则是美的力量。这种文化力,一方面调节、干预着人的行为,使之与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培育、激发人内在的文化能量,使之得到合理地释放,从而形成文化的合力。如果说自然力、经济力、科技力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外在的力量,文化力则是一种精神的、主体的力量。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通常重视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力,把文化力理解为知识力、精神价值、文化设施、传统文化四个方面,这是片面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应当主要指精神文化,文化力的核心应当是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的内在力量。文化力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其根本是通过人体现出来的。文化不仅能释放人的内在能量,而且由于它培育人的内在的信念、情感、理性,因而又不断创造人的能量,使人的行为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总之,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主体的力量,但当它异在于个体,或者是当个体不能自觉地感受和把握这种力量时,它又是一种客观性的力量。很显然,文化力作为一种力量或文化能量,是社会的一种资源。文化的发达、文化传统的悠久,就在于文化力量或文化能量的巨大。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社会的隐性或软性资源。

对于文化和文化力,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1940年 1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话:“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他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④《毛泽东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695页。毛泽东讲的“文化力量”其意义应当与现在说的文化力一样,是同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的概念。邓小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新时期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些精辟论述,把发展文化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发展新趋势的新判断和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

二、文化力产生的学理分析

文化为什么会产生力量?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

首先,文化力是人的本质力量。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 118-119页。。马克思把文化的力量归结为人的能力,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黑格尔把文化的力量归结为神秘的世界精神时指出,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立场,“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形式是能动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115页。。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辨证思想,但是,他非常明确地把文化的力量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指出文化活动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是既“化物”又“化人”的双重过程。人是类的存在物,人一方面能自觉地把握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类,另一方面能够作为自由自在的类存在物而实际地进行创造活动。人的这种文化特性不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产物,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永恒运动着的宇宙中,一切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力的推动。然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67页。,抛开现实的人的存在而谈“力”会滑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力”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它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之力和人的主观能动之力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前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67页。。后者是人类自身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肉体组织”和自然力来达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的生存和生活之力。所以人力就是在改造自然和生产方式中显示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但归根结底,现实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就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确立了文化活动——即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是人的创造活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文化本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96页。,同时又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丰富和发展自身,在创造人化自然的自我否定中扬弃客体的原始性和主体的片而性,确证和发展主体的文化力量,创造出新的文化和新的人,从而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其次,意识能动性是产生“力”的根源。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自觉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⑥《列宁全集》第 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⑦《列宁全集》第5卷,第182页。。思想文化能够产生力量,就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力”存在于意识之中,意识表现为各种形式,意识受文化因素决定,而意识的诸种形态就表现为文化的各种形式。那么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意识是如何表现出“力”的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论述了文化对个体意识的决定作用:“人类行为是两种独立的、本质不同的要素的复合物:机体的要素和文化的要素。因此,人类行为既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也受到生物机制本身的影响。”①[美]怀特著:《文化科学》,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38-140页。在这两个方面中,文化可能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他存在的文化环境中。当他一来到世界,文化就统治了他。”②[美]怀特著:《文化科学》,曹锦清等译,第 158-159页。

第三,文化的特性也是产生“力”的原因。从字面上看,“文化”即是由“文”而“化”,通过“文”的过程,使人发生变化,从而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在这里,“文化”即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从里到外变成一个完全的人。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力量,这是由文化的特征所决定的。有学者提出了对于文化进行动词化的理解,荷兰著名哲学家 C.A.冯·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一书中提出,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他认为文化战略的变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神化的(或原始的)阶段;第二,本体论的 (或科学和技术的)阶段;第三,功能的阶段③[荷兰]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 6-7页。。他特别强调文化的实践的和工具的特征。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文化具有创造性。文化本身即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成果,凝结了人类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深层次把握,印证了人类巨大的主体创造能力。“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178页。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知识张力,又是人类进一步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拓展其创造性能力的源泉。其二,文化具有渗透性。这种渗透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人而言,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使人们长期受到熏陶,进而获得文化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状况;二是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能动地促使其发生变化,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其三,文化具有整体性 (总体性)。这是由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称所决定的,因此,文化是整体的,是一个“型”,一种“态”,它自身就潜伏着一种势力 (文化能量),这种势力、能量又是一种惯力和惰力。正是以上的特性,使文化能够产生力。

三、文化力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和作用

一定的文化力对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恰如地球的磁场之于地球上的物质,人们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既创造着文化力又被文化力影响着、制约着。文化力是文化活动肌体的磁场,人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牵引。文化力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的精神纽带,它具有精神催化功能,文化力影响和制约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塑造人们的灵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是文化力的核心功能。

首先,文化力能促进民族性的形成与发展。所谓“民族性”,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群体心理特征,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常也称“国民性”。作为民族客观生活条件的产物和民族心理状态的综合体现,它展现了各个民族的本根性,一览无余地反映着民族成员的所有心理特点。民族性的形成是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易·贲卦·象传》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提出了“以文教化”的思想,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塑造和濡化。任何文化都具有教化的功能,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等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们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在行为上和社会保持一致,成为一个健全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的人。先进文化是反映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导人民遵循这一规律去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的文化。因此,先进文化能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感染和形成召唤,能够孕育人们强烈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文化心态。在古代中国,儒家以德性修养与道德教化为核心的教化思想,道家自然主义的教化思想,法家法制主义的教化思想,都是试图通过道德、法律等文化因素来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民众。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都提出文化对人的塑造的思想。英国文化功能派强调文化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满足人的需要。而美国人类学家则从文化模式方面强调文化的精神价值,关注文化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和塑造。对人的教化是所有文化的功能与职责,是文化力的表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和教化力量,对该社会的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文化对人的个体和整体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民族性集中反映着文化的特征,而个体的人格则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反射出文化内涵的光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映射在民族性格和个体人格上的东西是不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中国人的恭谦忍让,俄罗斯人的豪爽,美国人的敢想敢干,英国人的庄重,法国人的浪漫,等等,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其次,文化力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的,民族文化是它形成的基础,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是各个民族依据自身所处的生存条件,进行文化创造过程中逐步认识与积聚起来的。马克思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68页。人们在文化创造过程中,借助文化力不断进行自我选择以及吸纳外来文化,逐渐发现和确证合乎本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世代延续而形成贯彻一致的文化精神,也就塑造起具有民族感召力与提升力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主要是由“文”而“化”出来的。黑格尔在考察民族精神的发展变化时曾指出,由于民族是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好像一个人从青年、壮年到老年,到一定时刻甚至还有死亡。因此民族精神必须采取某种新东西才有活力。这种新东西必须比它自身更高级、博大,于是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但是这种新的东西能够从哪里发生呢?这个新的东西必须是一种比它自身较高等的、较博大的概念——对于它的原则的一种扬弃——但是这种举动便要引起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了。”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第116-117页。根据这一思想,先进的文化因素能够冲击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旧理论、旧习惯,促进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道德、新习惯和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正如研究者在谈到文化所能产生的思想作用时说:“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③艾斐:《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人民日报》2002年7月 7日。可以看出,文化力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和精神具有极强的塑造作用。这种塑造作用,按照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在于“指示给他看其所能奋斗追求的目标”④[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 91页。。这实际上也揭示了文化对整个民族在思想和精神发展方面所能产生的指示和促动作用。文化力在精神与价值的层次不仅整合人类的各种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而且也统领民族的传统、现在和未来。它不但造就民族的文明与进步,而且也造就民族的经世观、伦理观、价值观,造就立国、立民、立人之精神。

再次,文化力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凝聚力,是指特定的民族的思想认同力量,是该民族文化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使该民族集合人心的思想纽带,也是该民族思想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形成社会的共同心理和精神信仰的母体,它使一个社会群体的人们在同一类型或同一模式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教化和培养,从而以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俗、行为方式聚集起来,使群体因此而形成一种向心的、抗异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以导致群体与其拥有的文化共存亡。正因为如此,有人称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不仅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传统、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统一体中,而且将国内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的各个民族联结成一体。同时,文化作为全社会参与的整体性活动,追求社会整体的完善,追求所有人的人性和谐完美,这就需要有一个最高价值观念来规范、引导它的发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只有靠文化力的支撑和牵引,才能真正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活跃起来。文化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超越时空和个别人的心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使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心”、一样的“情”,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标尺,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在文化的熏陶、培育下,整个社会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价值追求会逐渐趋同,形成社会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共同心理素质又会促进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发展,由此产生出民族的凝聚力。从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看,国内各民族虽迭经战乱离散,却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的高度统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国家统一的理念已深深融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最后,文化力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民族精神的前进。文化在履行自己的功能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导向性。每一种文化,都对人的行为从而也对人的行为对象实施价值上的导向。“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他可以超越给定的必然性和自然性王国,在人为的符号化的生活世界中创造非自然的价值。而支撑人的这种文化生存方式的重要因素便是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①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61-62页。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都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力量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激励人们努力寻求和开辟实现新制度、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并逐步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化、规范化。任何先进文化本质上所体现的就是关于现实“应如何”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行为实践层面,也无论是在社会心理层面还是在社会意识层面,它都对全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社会价值观演变的过程来看,每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事实上就已经由支撑它的先进文化规定了方向。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先进制度的价值源泉,也是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的根本尺度。由于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民族精神随着价值观的变革而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力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