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为微顾秋洁
(上海理工大学 1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2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学分制下高校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彭为微1顾秋洁2
(上海理工大学 1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2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实行学分制必须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文章分析了学分制下选课制管理的实现要求,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网络选课工作实践,浅析了学分制下选课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和特点,对保障选课管理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建议。
选课制;学分制;网络选课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基本依据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1]。学分制是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培养空间,从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选择学科、专业课程和学习进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2]。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基础上发展产生的,是针对选课制而采取的一种管理办法。没有选课制就没有学分制。因此必须完善选课制,使其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学分制下,选课制管理需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3][4]。
1. 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增加任选课程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框架下,我校的课程设置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已经形成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教学平台,课程性质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选修课又包括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果说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专业成型的话,那么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拥有自主空间、形成自身特色提供了可能。任意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分制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是学分制选课的核心和意义之所在。公共选修课,又称人文素养课,意在培养学生除专业课程以外的文化素养水平。我校根据选课管理的实践经验从课程性质上将公共选修课划分成不同类型:人文社科类、工程技术类和经管类课程,学生自主选修该类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可免修部分公共选修类课程学分,例如,理工类、专业免修工程技术类课程学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免修经济管理类课程学分;文学类专业免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分。通过开设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方向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等情况进行选课,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实现自主选课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学校从数量和质量入手,加强课程建设,开设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内容新颖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及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发布各学院各专业开设的全部课程,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并允许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跨校选课。我校地属上海市东北片的普通高校,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开设跨校辅修课程,校际之间相互认可学分。自主选课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拓宽其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多样化、全面化。
3. 允许学生选择教师,形成教学竞争机制
教师间存在着施教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即使知识水平相当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上也各有千秋,选课制管理允许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同时可以选择授课教师,尽可能地享受自己所喜爱的教学风格。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一人一课,循环往复”的僵化局面,形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课多人开,一人多开课,促进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并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专长。
4. 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
选课制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修读课程的时间、修读方式以及完成学业的时间。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可以提前或延期毕业。在修读方式上,不硬性规定统一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学申请免修,只要考试合格,就承认学分。
依据学分制的选课管理的要求,我校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实用的网络选课程序,在选课全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选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学校制定了严密的组织程序和详细的实施计划,并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教学单位的负责人、教学秘书和专业导师对选课也相互密切的配合,在学生选课中提供详尽的指导帮助。目前我校使用的网络选课程序,在操作上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需在学校规定的选课时间段内,利用任意一台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登录到校园网上的教学管理选课系统,即可进行网上选课。
学生选课分为两期三阶段,即海选、抢选和补退选三个阶段。每学期期末进行第一阶段的海选和第二阶段的抢选。在海选阶段,学生根据专业培养计划选定下学期要上的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此阶段对于开设的教学班不设上限人数,学生选入时间不分先后,只要求学生所选课程在时间上不能冲突。有时会出现选课人数远远大于课堂可容纳人数的情况,选课系统将根据教学资源而预先设定优先级,对超额的学生进行筛选。比如对某一门课来说,必修课程只供本专业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本专业的学生优先级大于外专业的学生,以保证本专业学生能够优先选上;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高年级学生优先级大于低年级学生;在优先级同等的情况下,系统随机抽取超出教学资源所能容纳的学生。被系统筛选出的学生应当在随后的第二、三阶段中重新选课,这样操作的原则对于每个参加选课的学生来说机会均等,公平、公正。第二阶段为抢选阶段,对课堂人数仍有余量的必修或专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此选课阶段采用“先到先得,额满为止”的原则。第三阶段是补退选阶段,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学生可以对自己上学期期末所选的课程进行试听,对每门课的教师授课情况及课程难易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选、退选或补选,从而决定了最终的个人课程表。
实行三个阶段的选课,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切实有效地增加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也保障了选课的公正性。全面有效的组织管理保证了学分制选课管理的高效实施,为选课制工作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
1. 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排课
由于学生的自主选课,课程就相对分散,因此排课时需提供给学生授课时间相对分散的课表,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上课时间,但授课时间又受到现有教学资源的制约,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排课就显得更重要。排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避免冲突现象的发生[5],主要包括学生冲突,即避免学生在同一时间上不同的课程;教师冲突,即避免教师在同一时间讲授不同的课程;教室冲突,即避免同一教室在同一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我校采用了分时法编排课程表,把每天上课时间分别按不同专业交叉安排通识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周二、四晚上安排公共选修课,周一、三、五晚上及周末安排全校重修课及第二专业的课程。在避免冲突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学生能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同时积极稳妥地推动学分制改革进程,使之更合理,更科学。
2. 克服学生盲目性,导师指导选课
实行选课制后,学生的自由度增大了,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6]。那些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选课时容易出现避难就易、拼凑学分的现象,以致造成所学知识的支离破碎,形成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盲目选课的弊端,选课前每个专业都有专业导师指导本专业学生选择本专业课程,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本专业课程提供咨询和指导。此外,网上提供了文字及动画版的选课指导,例如,培养计划中某些课程规定了先修课程,选课系统也会提示学生必须在修完必要的先修课程后才可选修这些课程以保证学习的循序渐进。
3. 选课过程实时监控
选课管理人员根据选课管理系统提供的后台数据分析窗口,及时了解选课实时动态,对选课异常现象进行处理。每个阶段的选课结束后,及时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整理分析,适当地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合班并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选课过程的监控管理,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得选课相关信息或实时地通过网络直接查询自己所选的课程,使我校两期三阶段的选课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实施学分制是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教学管理应随之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我校在学分制下的选课管理方法是不断积累教务管理的经验累积,也许并非尽善尽美,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仍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加以认真研究及改进。
[1] 王慧青. 学分制与选课制. 教学研究[J],2005,28 (1):21-23
[2] 曹莉艳,郑意长. 我国高校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4,17 (9):34-36
[3] 翟雪峰,赵丽花. 学分制下的选课管理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6,6:123-124
[4] 彭云. 对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文教资料[J],2007,1:15-16
[5] 辛向仁. 高校学分制选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教育[J],2009,7:91-92
[6] 王俊生. 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J],2008,10:84-86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selecting-class managemen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Peng Wei-wei1Gu Qiu-jie2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School of Medical Instrument and Food Engineering,2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ghai 200093)
Elective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credit system. A sound elective system must be established in the credit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elect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network elective of USS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safeguarding the progress of elective management smoothly.
Elective System;Credit System;Network El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