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湛
骨化性肌炎又称损伤性骨化,是在肌肉挫伤伴肌内血肿的基础上发生间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钙质沉着,在软组织中出现骨样组织而成。虽然损伤是重要易患因素,但约40%似与外伤无关[1]。笔者回顾了2003 ~2009年超声诊断23例骨化性肌炎的超声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6 ~37岁,平均2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 年。均有明确外伤史。临床症状:局部软组织肿块,肿块质硬、活动度差、疼痛,运动受限。发生部位:大腿12例,上臂3例,小腿8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仪器:PHILIP-IE33彩超仪,高频探头频率7.5 MHz。患者取适当体位,在病变处涂耦合剂,直接扫查。测量、记录团块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声影、内部血流等。
本组23例患者超声图像显示为软组织不均质低回声肿块7例,软组织不均质包块合并骨样强回声及声影16例, 23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术前彩超提示为骨化性肌炎11例,软组织实质性占位病变8例,肌间脓肿4例,诊断符合率49%。
骨化性肌炎的高频超声表现:肿块骨化早期,声像图上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边缘清晰;后期,声像图表现为不连续的壳状强回声或不规则点片状强回声,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其后方可见声影,后缘边界示不清,未完全骨化者,周围可见低回声带。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骨化早期,肿块内及周边均可探及血流信号,骨化成熟的肿块内血流信号不明显。
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外伤后。好发于肘、肩、大腿、臀部和腓的腹侧肌肉, 常发生在肌肉与骨连接部,也可发生在筋膜、肌腱、骨膜。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肿块质硬、肿胀、疼痛,受累关节活动受限。外伤后3 ~4周在肌肉内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增生,形成软组织肿块,声像图上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边缘清晰;骨化性肌炎的骨化自边缘向中心发展, 6 ~8周完全骨化后,肿块周围有骨小梁生成并逐渐形成骨样组织和钙化。声像图表现为不规则薄片状强回声或不连续的壳状强回声,表面凹凸不平,其后方可见声影,后缘边界不清。临床切除骨化组织要在骨化完全之后进行,否则骨化会比原来更活跃而难以补救[2,3]。
骨化性肌炎肿块完全骨化时声像图特征明显,表现为软组织内不透声的骨性包块,结合外伤病史不难诊断。骨化不全时声像图上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边缘清晰,因该阶段图像缺乏特征性易误诊,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外伤后肌层内血肿表现为肌层不均匀低回声团块,与本病早期声像图相近,但血肿肿块边缘不清,内部多有无回声区,而骨化性肌炎肿块边界比较清晰,一般没有无回声区。 ②肌层内脓肿早期未液化时也表现为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杂乱,与本病难以鉴别,但脓肿一般无外伤史,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一般会升高。③肌层内的肿瘤亦可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如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等。皮质旁骨肉瘤与骨化性肌炎的骨化肿块尤难鉴别,超声检查要注意有无异常的软组织回声延展到强回声钙化以外,骨化性肌炎的肌肉病变局限于骨化范围之内,邻近骨皮质的骨膜完整,这些是两者的最大区别,且肿瘤一般无外伤史[1]。
高频超声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可多方位扫查的特点,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确定肿块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评估骨化性肌炎的进展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依据。彩色多普勒则有助于显示肿块的血流情况,对肿块性质的鉴别诊断起辅助作用。结合临床病史,高频彩超在骨化性肌炎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1] 郭瑞军.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4.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260.
[3] 杨梅, 夏明银, 李锦.高频超声对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