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论 忻 州 面 塑 艺 术 的 形 成 及 发 展

2010-04-12 11:43郭建海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忻州面塑民间艺术

□郭建海

(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山西 五寨 036200)

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这些民间艺术的发展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又受到当地风俗习惯和大众思想的约束,在长期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厚艺术风格和当地文化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面塑艺术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结合了山西面食饮食文化的特色,在不断发展中吸收借鉴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祭祀、喜庆的活动当中。忻州的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在长久的不断发展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型制较小,风格简洁、古朴、粗犷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些风格的形成都和忻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人文特点息息相关。

一、忻州面塑的形成

1.自然因素。 忻州地区地处中华文明的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忻州地处晋北,北临朔州大同、西靠黄河,周边和内蒙、陕西等地交接,是一个集多民族文化和风俗于一身的区域。就忻州而言地处山西中北部,全区地里面貌风格迥异,主要以山地为主。虽然山西作为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但是小麦的生产主要集中到了晋南各地,忻州全区气候条件恶劣,主要以土豆、玉米、高粱和莜面为主要农作物,解放前忻州大部分地区缺少粮食,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很少吃到小麦,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用平时积攒的少量面粉蒸制一些花馍,主要是用来祭祀和小孩们的玩具兼食物,大多数人民则处于饥饿状态。全区就地理条件来说主要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六县以定襄、原平、代县等地为代表,西部八县主要以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等地为代表,东部六县地理位置相对较平坦,部分地区可以产少量小麦,西部八县地理环境恶劣,土地以山地为主,主要以种植一些粗粮为主。农民生活困苦,面粉也非常稀少,因此面塑对于忻州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珍贵,面塑不仅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要,而且作为一种祭祀和传达人民思想的承载物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人文因素。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忻州各地历来代表贫穷和落后,信息技术的落后和地理环境的的影响制约着忻州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整天被繁重的农活压得抬不起头,因此只有在过节或者嫁娶这些喜庆的日子里才有难得的休息,大家围坐一起家长里短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融入到这小小的面塑当中,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希冀。贫困和落后使得忻州的面塑艺术的主要风格表现为原始性的文化和古朴自然的风格。贫困的生活加上面粉的稀有珍贵形成了忻州地区面塑整体形制较小的特点,忻州面塑大多以寒燕等小型面塑为主,只有在婚嫁时候才会蒸制一些形制稍大的面花来表达人们对这种喜庆节日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

忻州面塑当中的色彩和花纹也和当地的一些文化习俗有关,例如忻州面塑当中的福寿、佛手、莲花等造型都与当地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对神灵的崇拜。体现了忻州面塑在粗犷的外型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内涵。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以最朴素的眼光来观察自然,但是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人的艺术活动都难免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更何况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积淀,给我们留下那么多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面塑艺术的造型中大多包含了吉祥的意味,以此表达期望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情。如龙凤、鸳鸯因其雌雄偶居不离,常作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美好象征;凤是传说中的瑞鸟,常被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鹤是鸟类吉祥长寿的代表;莲花因出污泥而不染,常被誉为君子,给人以圣洁的形象。在面塑艺术的造型中还有许多植物的造型,例如花草、果瓜等。葫芦在人们传统的意识观念中其谐音是“护禄”、“福禄”,人们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祷幸福,使子孙绵延,人丁光旺,于是葫芦便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的象征。民间把瓜视为吉祥物,瓜与葫芦一样具有结实,子多,其蔓卧地而生,绵长不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子土沮漆。”寓意绵绵不绝,子孙繁衍兴盛,象征天长地久,世代绵长,瓜瓞绵绵。梅花图案中的梅花有五个花瓣,被古人比喻为五福,即幸福、快乐、长寿、顺利与和平;在面塑造型内涵中讲究寓意,运用假托、借喻、谐音的手法传情表意以满足世俗的愿望,这不仅是面塑艺术同时也是整个民间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忻州地区处于蒙古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界区,所以面塑艺术也表现了多种文化的结合。例如保德的长脖子面人,这种特色的面塑原本是陕西特有的面塑形式,主要用于七月十五鬼节祭祀以及结婚礼馍,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和陕西省的府谷县仅一桥之隔的保德县也出现了同一形制的面塑形式,除了在外形大小上稍作变动以外基本没有大的区别,在保德主要是用于过年时孩子的玩具和满月时的贺礼。

二、忻州面塑的发展

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了面塑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地的面塑风格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在题材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直到现在忻州各地的人们依旧喜欢在嫁娶、丧葬、满月等事宴上使用面塑来表达喜庆的气氛,再加上媒体宣传和经济的发达忻州面塑艺术开始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山西的面塑艺术,晋南的精美大型的面塑艺术吸引着人们的眼光,但是晋北的面塑也凭借着其精美小巧的造型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代县、定襄一带寒燕等精品面塑作品已经开始作为工艺品出售,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欢。但是面塑中蕴含的古老内涵和寓意却在逐渐的消失。传统的面塑艺术主要是以寄托思想和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为目的,保持着原始文化的特点,题材多以日常生活的素材和吉祥图案为主,大多表现了生殖崇拜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渗透表现在面塑题材当中就是题材的不断创新和更多新题材的加入,外国花纹、卡通、戏剧人物等大量新型的题材造型使得面塑的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大多数工艺品出自农村之手,保持着民间的乡土特色,但是一些传统的制作初衷和人们寄托于其中的祝愿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转变。面塑中融入的人们的宗教思想已经开始淡化,面塑在民间开始由祭祀、祭祖转化为喜庆的符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融入了人们新的生活当中。面塑作为一种礼品在民间流传的传统并没有改变,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深藏在人们的心中。历史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脚步是永恒的。从近代到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面塑赖以生存的条件开始慢慢的发生变化,老艺人的逐渐离去再加上年轻一代缺少学习这门手艺的兴趣,使得这门流传千百年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忻州的面塑艺术应该如何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结语

社会在发展,民间艺术也要发展,这是每一个民间艺术形式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将被淘汰有的则继续发扬光大,忻州的面塑艺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笔者认为忻州面塑在保持原有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应该更具艺术性和时代特点,我们也应借鉴其他艺术,使面塑艺术向横向发展。总之,面塑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贴近市场,让市场来评判,紧紧跟随山西面食这样的品牌效应,让其成为一个整体,山西面塑艺术才有望得以更好的发展、壮大。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使忻州的面塑艺术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以质朴的风格逐渐适应现代社会人们讲求完美、讲求品质的需求,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断适应的新形式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精编版[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2]杨金鼎.中国文化史词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3]薄松年,段改芳.中国民间美术全集4(山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赵美燕,王欣.关于山西金代黑瓷的若干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忻州面塑民间艺术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面塑的美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