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
——对《绯闻少女》中美粉丝群的比较研究

2010-04-12 17:20霖,李
关键词:亚文化冲突文化

陈 霖,李 霁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
——对《绯闻少女》中美粉丝群的比较研究

陈 霖,李 霁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美粉丝群在同时观看《绯闻少女》时,对剧中代际冲突、情爱冲突、阶层冲突中展现的青年亚文化内容的解读却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粉丝表现出比较充分的认同,中国粉丝则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他者”,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归属。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在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包括个人价值、家庭伦理、自由精神、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如此的差异在基于新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暴露的同时也得到理解,从而为相互借鉴、融合、修正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绯闻少女》;粉丝;青年亚文化;文化差异

粉丝(迷)文化作为一种伴随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中一个常设的课题,并呈现出这样的轨迹:从对粉丝的文化行为、文化经济、文本的研究到消费主义和文化权力学说视野下对粉丝的社会阶层、文化资本及其与消费社会关系的研究,再到对粉丝在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媒介空间中消费方式和文化实践的研究[1]。国内近年也出现了对具体的粉丝群或粉丝现象的研究,探讨其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实践特征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媒介生态、青年文化的关系,等等,对我们理解粉丝文化现象带来了颇多启发。

今天的粉丝文化现象,与文化传播的新媒介技术特点和全球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定的文化现象及其传播所激发、催生的粉丝群,往往是超越国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个球星、一个歌星、一个影星、一部作品,都可能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族群中拥有大量的粉丝。在此过程中,同一迷的对象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粉丝群之间的种种关系,不同的粉丝群对同一对象做出的反应和阐释,都带来了饶有趣味、值得探究的课题。对这样的课题,目前的研究少有涉及,而本文即是一次初步的尝试。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绯闻少女》的中美粉丝群,关注的焦点是这两个粉丝群对剧中青年亚文化现象做出的不同解读。

以美国作家Cecily的畅销小说《Gossip Girl》为母本改编拍摄的美国青年偶像剧《绯闻少女》,主要展示的是纽约上东区贵族富家子弟的生活面貌,反映他们从高中到大学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关他们生活的所有消息都来源于一位网名叫“Gossip Girl”的神秘人物的Blog;没有人知道这位“绯闻女孩”的真实身份,但是圈子里的每个人都依赖她发送的手机短信或者网上留言来获得第一手独家信息。剧中主要角色有任性叛逆、因为闯祸刚从寄宿学校归来的Serena和她的好友兼偶尔的敌人Blair——诡计多端霸道嚣张的高中女王;还有混世恶魔Chuck和他的死党Nate,一个拼命想挣脱父母束缚找到自我的公子哥儿;也有来自布鲁克林平民区、看不惯上层社会腐败奢华的文艺青年Dan和他那一心想和富家女成为朋友的妹妹Jenny。剧中像酗酒、吸毒、滥交、狂欢派对这类青年亚文化的内容,是作品传递的文化信息中最为突出的部分。

《绯闻少女》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大量的青少年观众,借助互联网,中国“绯迷”们的观看几乎与美国的同步。那么,对剧中的青年亚文化内容,中美粉丝们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看态度?中美粉丝对待同样的现象看法是否一致呢?如果有差异,其具体表现和背后原因是什么?笔者从美国和中国选取了关于这部连续剧的两个最大的论坛:美国TV-fanatic网站的Gossip Girl Forum,中国的Gossip Girl绯闻少女中文网的论坛,从中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该剧每季结束后停播四个月,期间在这两个论坛的General Discussion板块会有大量的原创剧评更新。因此,笔者在每季结束后随机选取一周的帖子及其回复帖子作为样本,共有3904篇美国粉丝的帖子,3414篇中国粉丝的帖子。①

青年亚文化不仅是该剧传递的文化信息,而且也是该剧故事情节构成的主要元素,其戏剧冲突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与父母长辈之间的斗争;二是人物之间友情爱情的发展;三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矛盾。所有这些也正是激发粉丝们热烈讨论的内容。通过比较中美粉丝群对剧中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解读,我们发现,美国粉丝对其间的青年亚文化有着比较充分的认同,同时基本上遵循着美国社会主文化的价值传统;相比较而言,中国粉丝在对其间的青年亚文化接受中,则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他者”,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归属。

在笔者搜集的3904篇美国粉丝的帖子当中,涉及主人公父母家庭话题的帖子有121篇,占0.03%,3414篇中国粉丝的帖子中,涉及这类话题的帖子有247篇,占0.07%。由此可见,中美粉丝对剧中人物与他们父母之间关系的关注并不多,比较而言,中国粉丝的关注程度稍微大一点。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对待同样的问题上,中美粉丝的看法可谓截然不同。

在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上,美国粉丝普遍认为子女的成长与父母并没有太大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有平等的权利。比如剧中的Chuck与其父亲Bart的关系冷淡,Bart是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而Chuck则是个精通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在父亲突然去世后,Chuck用继承的财产开了一间色情俱乐部。对Chuck的这一举动,美国粉丝持批判态度,他们不喜欢Chuck油头粉脸的贵公子样,对他阴阳怪气的腔调以及只会和酒与女人打交道的本领嗤之以鼻。美粉jasmine说:“如果我是一个英俊又有魅力的老狐狸,而我的儿子却是那样,除了把他当一只没用的小狗那样溺死之外我还能怎样呢?”②名为peonies的粉丝则更直接地指出:“他让他的父亲感到羞耻”。他们觉得跟父亲相比,Chuck一无是处,他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整天一副娘娘腔的味道。而中国粉丝对Chuck则是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天使安妮说:“Chuck是个悲剧的男人,从小以为自己的妈妈是因为生自己难产而死,Bart叔很喜欢这个儿子,但是不懂得表达……”。牛奶宝贝说:“……可怜的Chuck又要再次被打击了,有点不忍心看编剧一次次伤害这个小孩儿了。”中国粉丝因为他不幸的家庭背景,因为他缺少父母的爱而原谅了他的纨绔子弟作风。又如,剧中少女Jenny偷礼服、贩毒,而父亲Rufus因为忙于自己的爱情对此一无所知。中国粉丝对此大声批判:“Rufus大叔是个胸无大志的家庭煮夫,纵容自己教而不善的女儿……”,而美国粉丝则认为“Jenny是剧中唯一有自己个性的人……”。中国粉丝对Serena的妈妈Lily极度称赞,不仅因为其高贵端庄,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的子女付出很多甚至牺牲个人的幸福。CX的恐龙说:“在她眼中,儿女是最重要的……”备受父母保护的中国青年一代潜意识里觉得子女的成长与父母的关心照顾有着必然的联系。美国粉丝则并不在乎Lily的伟大母爱,粉丝Lain说:“Lily是个优雅的大众情人,Bart给她的企业帝国远比不上Rufus的爱。”而M.plz则质问:“谁能告诉我Lily爱的到底是谁?”美国粉丝在乎的只是有过5次婚姻经历的Lily最终能否得到真爱。

与看待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态度直接相关的是对代际矛盾解决方式的态度。剧中的主人公Serena为了引起自己父亲的注意,故意酗酒、酒后乱性、甚至不惜骑马摔伤自己。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美国粉丝的赞赏,一方面他们觉得Serena这个人物不仅性感而且勇敢;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刺激精彩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剧情的可看度。粉丝loveGG4ever说:“S很可爱很勇敢,希望他的父亲可以理解她,S有她自己的风格……”。中国粉丝却对这个人物的表现很失望,认为Serena过于冲动,没有大脑,只是个不会思考的长腿美女。如中国粉丝CCQ1619的评价说,Serena“像个傻大姐一样,身边的男人一个又一个换个不停,生活乱七八糟毫无目的……真希望编剧不要把她编的太乱,否则无法接受了”。

包含在上述冲突之中的,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它在中美粉丝中引起的不同反应,也就反映了粉丝们所持守的价值观的不同。剧中的Jenny是一个有时装设计天赋的中学生,她很期待能与富家女Blair成为好朋友,碰巧后者的母亲是一个知名的服装设计师。Jenny偶然有机会去Blair母亲的时装公司做暑期实习生然后被发觉。她的父亲因其年龄太小极力反对她辍学去就业,Jenny离家出走,并企图断绝与Rufus的父女关系。美国粉丝为Jenny的举动大声欢呼,支持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Jovan说:“Jenny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我爱她”。中国粉丝则认为Jenny很荒唐,不听父亲劝告,想做设计师的梦想只是一个小女孩妄想挤入上流社会的白日梦而已,以至于tulip0209很直接地说Jenny是“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可见,对于剧中青少年为了反抗父辈而做出的极端行为,美国粉丝基本上都持赞同的态度,把一片欢呼声给了叛逆的主人公们,欢呼他们抵抗父母的权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亚文化都注定要分享主体文化的一些主要价值,这是因为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所容忍的偏离,一种缺乏毁灭性的偏离”[2]。在剧中人物的叛逆之举中,潜隐着美国社会文化价值的主导方向,那就是“信奉个人主义和持续不断地寻找共同的和群体的生活的冲突是美国社会和文化特性的核心”[3]。美国青少年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迫切地想要彰显自己的个性,不惜以越轨行为作为手段,性、暴力、毒品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独立欲望的武器。美国粉丝们对这些的认同,进一步折射出美国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和价值观所据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而中国粉丝则是从家庭和谐的视角来观看剧情的发展,其对代际冲突中青年亚文化的反应表明,虽然他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叛逆个性的表达,但在根本上对父母长辈的约束会持顺从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叛逆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有过分的举动。这同样折射出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对待父母要尊重,要守孝道,要服从长辈的安排;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跟长辈并不应有太大的分歧,子女的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和指引。

情爱的冲突是任何一部偶像剧成功的要素,其所占的戏份通常都很大,爱情与友谊对于青少年来说几乎就是人生的主题。《绯闻少女》中人物的恋爱关系非常复杂,六个主要人物之间都相互产生过爱情。剧中人物之间的交友与爱情是粉丝们关注的重点,从统计结果看,也是占比重最大的。美国粉丝有关这部分的讨论帖子共有2833篇占总数的47.9%。其中关于异性恋爱情的占36.4%共有1033篇,同性恋的占28.5%共有810篇,友情讨论帖子数量占11.5%共326篇;中国粉丝论坛有1662篇占总数的48%,其中异性恋爱情占61.6%共1025篇,同性恋占其中24.6%共410篇,友情贴占12.5%共209篇。粉丝们对剧中不同配对的偏爱有所不同,支持同一对的粉丝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在论坛里表达着对自己关注的恋人的美好的期待和祝福。

美国粉丝支持最多的异性恋配对是忧郁贵公子Nate和贫民叛逆小女子Jenny,理由是两个人背景差异大,性格反差大。如美国粉丝DT说:“Nate和Jenny在一起的时候会显得更加风趣点”。Aussies LOV GG说:“Nate和 Serena太过于相似了,Jenny会带出Nate狂野的一面,而同时Nate可以安抚jenny,让她变理智冷静从而更讨人喜欢”。而这一对恰恰是中国粉丝最反对的,因为中国粉丝对Jenny的人品和外貌十分反感,认为这个来自普通阶层的小女孩心机太重,爱耍手段,任性又爱慕虚荣。在中国粉丝看来,帅气的富家公子Nate本质温柔又有亲和力,这样的王子应该和公主在一起,能配得上他的就只有单纯简单的同是上流社会背景的Serena。如粉丝乐乐乐说:“Nate和Serena在一起的时候,笑的是那么的开心灿烂,两人从小在一个圈子长大,彼此熟悉了解,再配不过啦。”

中国粉丝大力支持的是剧中的另一对Chuck和Blair。混世魔王Chuck和霸道女王Blair在中国粉丝的眼中是绝配,不论身份地位家庭背景,还是两人的性格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剧中两个人总是打打闹闹,互相折磨对方,相爱的同时又彼此利用。这在中国粉丝的眼里充满了魅力,他们之间那种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爱吸引了无数中国粉丝。zhangyi0802说:“恶魔与女王相爱是吸引我们看下去的动力……”薇安之齿说:“Blair不知道自己的幸福就是和chuck之间那种邪恶的算计。”粉丝们甚至希望演员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成为一对,大肆抨击剧中Vanessa的扮演者,因为她是扮演Chuck的演员的真实女友。而这一对恰恰是美国粉丝最反对的,理由是编剧让Blair为chuck付出改变了太多,使得Blair这个角色失去了自己的特点。美国粉丝Jess108说:“在Chuck眼里,自己不论对Blair做了什么坏事,只要一个温柔浪漫的举动就可以弥补……但是,你知道吗,最浪漫的举动就是你需要学会如何尊重和关心别人……”。

《绯闻少女》中表现了美国上流社会的青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同龄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的情爱、友谊关系中本身包含着许多反叛的因素甚至越轨的行为,对他们所处的主流社会的情感逻辑和价值取向,都构成一定的威胁,因而,情爱和友谊关系在他们这里也构成了其亚文化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美国粉丝和中国粉丝对剧中这部分冲突的不同反应,同样映射了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美国粉丝对忧郁贵公子Nate和贫民叛逆小女子Jenny的热烈追捧,看起来强调的是性格的差异、碰撞与互补,其背后潜隐的则是爱情对阶层与等级的超越,在这一点上,美国粉丝甚至表现出一种古典浪漫主义的审美倾向。相对而言,反对Nate和Jenny的中国粉丝则更加现实一些,他们更多地持守“门当户对”与“琴瑟和谐”的爱情观念来看待剧中的情爱关系及其冲突,而对Jenny的个人野心和个人奋斗中显示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则抱以漠视和否认的态度。中国粉丝大力支持而美国粉丝竭力反对Chuck和Blair的情爱关系,原因其实与上面我们所分析的一致。当然,在中国粉丝对Chuck和Blair的赞同里,也有对浪漫的色彩和对青春反叛的热情,而美国粉丝的反对,则基于爱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趋附或改变,而是相互的尊重和独立性的保持。

因此,我们看到,中美粉丝间表现出的差异,其根本所在即是个人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青年亚文化聚焦了个人主义和群体主义的价值冲突。青年亚文化的个人主义之独特性在于,它渴望超越他人的引导,而完全尊崇自我意识的引导。”[4]《绯闻少女》中的所有复杂的情爱关系,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一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取向。对这一价值取向的解读,如果说,美国粉丝更多的是获得一种价值认同,那么,中国粉丝则在这里将其当作了争辩自身文化归属和价值的“他者”。要求感情的发展不以个人的牺牲为代价,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正是因为这种个性的不同才会使人相互吸引,形成了美国粉丝解读的基础。而中国粉丝强调的是包容、理解和妥协,是两个人之间经历了曲折之后的和谐。

尽管有上述差异,但是对剧中与同性恋相关的方面,中美粉丝则表现了某种一致性。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粉丝对异性恋同性恋关注的分布要平均一点,而中国粉丝更倾向于关注异性恋。但是,在对剧中唯一的一个同性恋Serena的弟弟Eric的态度上,中美粉丝都没有表现出排斥的倾向,对剧中涉及到的姐弟恋、同性恋、师生恋等与社会常规相违背、具有越轨性质的恋情,中美粉丝都没有采取歧视的态度,没有道德批判、人格歧视,也没有热烈赞成、积极拥护或深致同情,而是表现出宽容。如美国粉丝Declare极力推崇同性之爱:“为什么一定要男女配呢,Dan是那么的男人,Nate是那么的羞涩,难道你们不觉得他们俩应该是一对么?”中国粉丝相对来说要含蓄一些,对剧中出现的同性之吻,粉丝八姑和香说:“Chuck的男男之吻真是太可爱了,不过可惜男主角不够帅,委屈了腼腆的小C……”。

从美国粉丝的角度看,他们分享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性别革命和女权主义运动的成果,情爱和性别价值取向上的个人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尊重。从中国粉丝这个角度看,或许表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卷入全球化、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极具亚文化色彩的同性情爱在年轻人当中得到理解甚至认同。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它往往被分解成三个相关的方面:政治地位(权力)、经济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声望)。《绯闻少女》虽然反映的主要是美国上流社会家庭的子女们的生活,但是,这些少男少女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入其他社会阶层,来自其他社会阶层的青年带来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阶层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并主要借助于婚姻、爱情、学校教育表现出来。

相比较于前两个方面,粉丝们着眼于阶层冲突的讨论,总体上要少得多。而中美粉丝对此关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粉丝涉及有关这方面讨论的帖子有689篇,占总数的20%,而美国粉丝对此的讨论只有54篇,0.01%都不到。从量化的角度看,美国粉丝对阶层及其间冲突的意识远逊于中国粉丝,似乎他们并不关心人物的社会等级秩序。这或许在很大程度是因为,《绯闻少女》表现的人物及其生活与其受众所处的阶层比较接近,即都主要属于美国中产阶级社会,因此,对剧中的阶层冲突美国粉丝显得见怪不怪。譬如,54篇里帖子中,有几篇是针对剧中Nate的表哥Trip竞选议员时发生的丑闻的,粉丝们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把它视作理所当然,就像美国粉丝AL所说的 “丑闻伴随政治而生”那样。而就中国的情形而言,中产阶级还是一种生成之中的社会阶层,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尚未形成稳定、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剧中关于阶层的冲突对中国粉丝来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异质性”,因而对之更加关注。

尽管数量较少,但就性质而言,中国粉丝与美国粉丝对阶层冲突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粉丝关于阶层冲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Rufus一家身上。Rufus由于与Serena的妈妈、完美女人Lily结婚,然后来自社会底层的这一家人从布鲁克林搬到纽约上东区,进入了贵族圈。剧作设置的这一情节,不过是追逐财富和地位的故事与追求爱情的故事相交织的老套,包含着打破门第贵贱的想象和期待,阶层的冲突被作为故事的起点,冲突的弥合则是其最终的目标。故事的重点在于Rufus与Lily的结合引发的子女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中,青年亚文化的行为方式,或许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不能被看作一种抵抗形式,充其量只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表达”[5]。但是,中国粉丝注意的不是这种“自由选择的表达”,而更注重从实际的世俗人情加以解读。他们不喜欢Dan、Jenny和Rufus组成的家庭,认为Rufus成了一个靠女人吃饭的没用的老男人,原本那个摇滚帅气的老爸为了爱情变得毫无事业心,也不管自己孩子的死活。粉丝su1011抱怨:“Rufus终于跟了Lily,然后没事吃吃醋,怀疑自己老婆,整个一小媳妇的样,当年组band的Man,开画廊的艺术感,全然消失……”Rufus的儿子Dan与Serena的爱情也不被看好,遭到中国粉丝的反对。如粉丝flying说:“生活在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毕竟还是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纵然Serena在Dan的面前可以柔软得没有一丝上层的味道,但是Serena却始终是镁光灯下的人。这和讨厌Party的Dan就是截然的区别,在短时间内,两人可以互相谦让,但是长期来看,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冲突不可避免。”这些都表明,中国粉丝将社会阶层的分野和界限视为一种稳固的难以撼动的存在,以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对待任何跨越阶层的“非分之想”。

相比较而言,美国粉丝似乎更支持“非分之想”。在学校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再生产的场所,其间的亚文化表现的一个突出方面便是如文化研究学者威利斯所说的,青少年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而总是伺机表达自身的反抗[6]。剧中为了Dan,他的老师Rachel被任性的Blair陷害失去了工作,Dan与同样被欺负的老师Rachel发展了一段短暂的师生恋,好男孩Dan的举动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抗拒着上层社会的霸道。美国粉丝对此大呼过瘾,专门为Dan和Rachel发帖甚至还成立后援团表示支持。这段恋情最终被Dan的父亲制止之后,粉丝们依然没有罢休还期待后面的剧情会再次出现二人的结合。与此相应的是,美国粉丝对阶层冲突中暴露的社会公正问题予以强烈的关注。成绩优异的Dan,在申请耶鲁时,因为不肯爆料自己贵族好友的私生活而被知名作家拒绝写推荐信。但是经常翘课,甚至不去参加SAT考试的Serena、Chuck等一帮人却只需参加一个party就能去上最好的大学,而当事人本身却还不稀罕这样的机会。美国粉丝对这样的不公平深表同情:“我们能感受到要多努力才能得到一些东西,因为Dan从不曾享受特权。”同时也正是因为对Dan的平民身份的同情和他所遭受的不公待遇的愤慨,以至于编剧安排剧情中Dan的父亲拥有一间画廊和咖啡店,被视为粉饰太平、掩盖现实的做法,引起粉丝不满。粉丝Suki说:“穷人不会拥有画廊和咖啡店,他们也不会住一间看起来像一架飞机一样的阁楼”。美国粉丝们明显站在弱者的立场上,捍卫他们的权利。

如何看待上述两国粉丝面对阶层冲突表现出的差异呢?费孝通先生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或可给我们带来启示。他指出,西方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团体格局”,团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并且分界很清晰,即群己关系明确,强调的是平等和个人的权利;中国社会结构则是“差异格局”,群己关系没有明确的界分,人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7]。我们看到,美国粉丝对阶层冲突中的不公平现象比较敏感,基本持支持弱者、反抗强权的态度,而中国粉丝更在意的是“守本分”和接受现实,基本上没有权利平等的意识,更谈不上去捍卫弱者的权利,实际上是费老所说的社会结构的差异的反映。

综上所述,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美国粉丝与中国粉丝看待该剧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样。美国粉丝在乎的是人物各自的成长,而中国粉丝在乎每个家庭最后的结局。为了增强真实性,该剧中出现的地点、场所、背景甚至是客串的明星都是现实中被大众所熟悉的,电视剧里虚构美化的一些情节在美国青少年粉丝看来是虚伪的,他们熟知现实中并没有这么美好,剧中对一些亚文化现象的叙述对他们而言还不够真实。所以有些粉丝会抨击编剧,直接指出剧情的虚假之处;有的粉丝借恶搞剧情来讽刺该剧;还有些粉丝认为既然这是一部剧,那么越“乱”才越好看,只有充分刺激眼球,才能满足娱乐心理。而剧中越轨亚文化对中国粉丝有吸引力但却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由于自己潜意识里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粉丝难以按其原貌接受和认同其间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剧中人物之间爱情的来去那么短暂?为什么吸毒犯罪那么大的事情却可以那么简单的发生?《绯闻少女》的剧中人物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粉丝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他者”,于是,他们在解读剧情的时候干脆植入了本土文化观念,重构了一个符合自己文化思维的剧情来解决这个矛盾。所以他们选择只关注Chuck与Blair的爱情,或者是Jenny和父亲的关系发展等等。

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部剧情是以青年亚文化现象为噱头吸引青少年粉丝的,但是剧中所有的这些越轨现象最终都得到了修正而并不是像小说描写的那样越演越烈。剧中Serena之前酗酒但是为了Dan而愿意改掉一切坏习惯;Jenny最终为了亲情不再偷卖毒品;放荡不羁的Chuck还是听了继母Lily的话回到了亲人身边等等,所有这些越轨行为都有轰轰烈烈的开头,也都有适时终止的结尾,亚文化青年最终都回归主流。不管剧中年少的主人公多么叛逆,都会被亲人长辈劝服而回归正途,个人的贪婪和欲望与家庭的最高利益冲突,道德错误可以得到容忍,但却不能永远得以宽恕。只要罪人向共同生活的社会这个观念本身低头认错他们就可以回归,就可以得到挽救。每个情节线结束时,所有的冲突都得到解决,使社会和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念再次得到肯定[8]。美国青年粉丝对这种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关系的反应比中国粉丝更加激烈,不甘心剧中所体现的这种臣服。相比较而言中国粉丝并没有那么偏激,中国粉丝可以适应美剧中的幽默大胆刺激和跳跃性,却很难大范围地理解和接受它所包含的那种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既定的文化身份赋予了个体道德、文化与精神的方向感,使其据以判定什么是好的或者有价值的,或者应该赞同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在跨文化传播所展示的多元文化并立与交相作用下,文化冲突正进入文化中人的心灵深处,文化身份的体认将越来越困难[9]。中国粉丝面对西方亚文化表现出一种出于好奇而想接近的心理,但潜意识里又有本土传统文化观念的抵制,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似乎比美国粉丝更能接受剧中青年亚文化的最终归属——向主流文化低头。

我们还需要充分注意,互联网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跨文化传播行为,提供了青少年粉丝表达自我、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的平台,也因此带来了跨文化传播和接受的新特点。面对外来文化(包括其间的亚文化),中国粉丝们的反应虽然烙上了本土文化的印记,但也向我们证明了他们开放的接受态度。中国美剧迷的一个标准形象是:18~30岁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其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高校校园网络加上走出家庭生活氛围等于重度依赖网络影视资源[10]。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思想观念上是前卫的,他们大多数都能接受开放的奇异的思想,任何一种观念他们都能很快地适应。当然,接受、适应是一回事,完全服从、根本上改变则是另一回事。就像观看 《绯闻少女》的中国粉丝可以接受Serena不懂事的时候酗酒吸毒,却还是希望看到她可以彻底改变并找到自己的幸福;可以接受Jenny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梦想,却还是希望最后她回到父亲和哥哥的身边;可以接受剧中混乱的恋爱关系和背叛荒唐的性关系,但最终还是祈祷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就表明,在经济与传媒的全球化格局下,理性的文化交往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尊重文化上的“他者”的主体性,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等,似乎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交往的一般信条[11]。各自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会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暴露,同时也得到理解,从而为相互的借鉴、融合、修正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注:

① 两个论坛分别是:TV Fanatic论坛http://www.tvfanatic.com/forum/gossip-girl/general-discussion/和绯闻少女中文网http://bbs.gossipgirl.cn/forum-2201-1.html。选取的三个时间段分别为2008年5月18日~2008年5月24日,2009年5月24日~2009年5月30日,2010年 5月18日~2010年5月24日。

②本文所引用的美国粉丝的话语,均系笔者对来自论坛的英文的翻译,限于篇幅,英文原文略去。剧中人物和粉丝代号的名称保留了英文方式。

[1]邓惟佳.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J].国际新闻界,2009,(10).

[2][罗]康斯坦丁.亚文化与青年文化[J].青年探索,1990,(5).

[3][美]鲁斯·罗森.找寻昨天——关于美国肥皂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2).

[4]任翔.青年亚文化与价值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6).

[5]Ked Gelder and Sarah Thornton.The Subcultures Reade r[M].London:Routledge,1997.190.

[6]李婷婷.保罗·威利斯与青年亚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6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7

[8]胡疆锋.意识形态媒体商品——亚文化的收编方式[J].现代传播,2009,(1).

[9]单波,王金礼.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

[10]钟道荣.海外电视剧收看行为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4).

[11]谭诚训.媒介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2).

【责任编辑:来小乔】

Abstract:While watchingGossip Girl,a recent most popular American TV series,Chinese fans and American fans show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youth sub-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lovers.American fans show full identification while Chinese fans tend to regard the youth sub-culture as“him”and thus constructed their own cultural affiliation.The root cause lies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cluding personal values,family ethics,freedom,justice and so on.This diversity emerged and is understood by each other a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just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for cross-reference,convergence and amendments.

Key words:Gossip Girl; fans; youth-subculture; cultural diversity

Cross-cultural Reading About Youth-Subculture——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Chinese and American Fans Group ofGossip Girl

CHEN Lin,LI Ji
(Phonix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

I 106.4

A

1000-260X(2010)05-0013-07

2010-06-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08BXW018)

陈霖(1963—),男,安徽宣城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学、媒介文化研究;李霁(1985—),女,安徽宣城人,苏州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亚文化冲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谁远谁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