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丽
(中国戏曲学院 宣传部,北京100073)
当前全球学理论研究的特点
郑卫丽
(中国戏曲学院 宣传部,北京100073)
全球学是当前国内外学术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当前对全球学理论研究表现出片面性、矛盾性、滞后性和缺乏协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限制了对全球学研究的开放性、纵深性和“全球化”。
全球学理论;特点;限制
自从1968年全球学成为科学的一个研究流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有大量的论著问世。但学者们对全球学的许多问题看法不一、争论不休。可以说,时至今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学研究的日趋深入,争议与分歧也体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通过梳理和归纳,从总体情况分析看,当前学术界对全球学理论研究呈现出片面性、矛盾性、滞后性和缺乏协调性等特点。
当前,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全球学的定义,研究的对象、特点等发表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看法。国内学者紧跟时代步伐,对全球学的定义,研究的对象、特点甚至研究的趋势等热点问题也发表了有中国特色的见解。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许多研究都没有跨出本学科的范畴,只是根据本学科的学科需要来解释全球学,缺乏综合性、立体性、跨学科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只能得出对全球学某一方面的认识,并不能概括全球学的全貌,存在片面性的缺憾。
从对全球学的定义来看,明显存在以学科背景为出发点来定义:“全球学”的特点,社会科学领域将其定义为:“它是研究全球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1]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又将其定义为:“以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产生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的综合性学科。”[2]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观察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角度和目的不同,当前,学术界对全球学的研究体现出矛盾性。
全球化是全球学的一个分支,但当前在全球化的理解上存在两个极端。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否存在、进而全球学是否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全球学是否是一门学科等问题。在当代东西方学者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分为必然论和怀疑论两派。
全球化怀疑论者以保罗·赫斯特 (Paul Hirst)和格雷厄姆·汤普森 (Grahame Thomp son),琳达·韦斯 (Linda Weiss),英国战略管理专家阿兰·M·鲁格曼 (Alan Rugman)、俄罗斯学者А·С·帕纳林 (А·С·Панарин)等为代表。总体上看,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并不只是意味着趋同。从全球流动的性质、容量和分布等方面来看,全球化趋势是不明显的,充其量只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或跨国化,而即便是存在着全球化趋势,目前阶段也绝非是史无前例的。如俄罗斯学者А·С·帕纳林便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全球化。
必然论的代表则持反对观点,承认全球化的存在。代表人物为索洛维约夫、维尔纳茨基、普列特尼科夫、丘马科夫等人。持必然论的学者很早就预言,全球化开始的过程要早于19~20世纪,当时人类的活动已经具有了全球性质。如马尔萨斯认为人类应控制人口,人口最终会导致全球问题,拉马克考虑过人在自然界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此后的索洛维约夫、维尔纳茨基、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罗素等人的著作为了解全球化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了 “不断增长的地球人口”、 “永恒的世界”、“无产者的世界性大联合”、“智力圈”、 “世界政府”、“世界主义”、“核威胁”等概念,为研究全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和美国学者保尔·库格曼等人认为,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自然的发展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的继续和深入,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当代全球化的发展结果是建立了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积累制度。[3]俄罗斯学者普列特尼科夫也认为,全球学是一门科学。俄罗斯学者В.А.图拉耶夫认为能够把全球学判定为有关全球化世界的一门新兴科学。丘马科夫肯定全球化的存在,并提出全球化始于文艺复兴,但是以 “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并由此产生全球学这门新的学科却是在20世纪。
对此问题,在中国,多数学者肯定全球化的存在,学者俞可平、黄卫平[4]、龙永图[5]、张碧琼[6]等人强调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或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学者汪信砚强调全球化为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主体条件,使人类的共同利益成为可能。刘力、章彰[7]、沈骥如[8]认为,最贫困的国家的经济落后与全球化毫无关系;相反,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确实是由于它们积极参加了全球化过程。从这个判断出发,全球化被看作对所有国家都有利,只有顺应这个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甚至唯一选择。学者蔡拓也赞同全球学是一门科学并主张建立独立的 “全球学”学科。[9]
全球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越来越多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政策选择,但全球学研究的滞后性影响了这一美好的愿望。
以哲学为例,最近五次世界哲学大会体现出对全球学研究的滞后性。1988年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上,有人提及全球性的问题,但并没有人严肃对待它。这与1968年建立罗马俱乐部的主要目的——研究全球化问题明显滞后了20年。1993年第十九次世界哲学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与1988年的世界哲学大会相比,全球性有了强化,但是会议还没有提出 “全球性”这个词,当时讨论只是全球性的过程。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世界哲学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全球化概念。哲学家对全球化的反应,却比科学家晚了30年。2003年伊斯坦布尔世界哲学大会的议题为 《哲学:面对全球化》,这时候全球化的问题才成为哲学大会的主题,而此时距罗马俱乐部成立已经35年了。2008年在首尔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全球化问题成为了热点,专门设立了分会场——全球化与世界主义。在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全球化的一些问题,但是哲学家们40年后才从哲学的角度来严肃探讨这个问题。为此,俄罗斯哲学协会第一副主席丘马科夫批评哲学家们太保守了。
如今,人类已经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维的一面,继续把全球化研究局限于具体的学科,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全球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跨学科的全球学理论,从纵向角度分析全球化运动变化的特点、规律,从横向角度考察全球化在不同阶段对人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这需要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协调一致,遗憾的是,当前各个领域都研究全球学,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机构或协调中心,结果,学者之间、机构之间不能相互谅解并阻碍了跨学科的协作,不利于解决全球化所产生的矛盾。
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学者曾呼吁:在俄罗斯现有许多小的、设施不配套的研究所,它们从各个科学方法的立场出发研究全球化问题。但是俄罗斯缺少一个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中心。希望在俄罗斯着手进行创建这样的协调中心的组织工作。[10]不仅在俄罗斯,在其它国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全球化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之一,针对它所进行的研究和发表的出版物数量与日俱增。虽然在该领域已积累了诸多重要成果和汗牛充栋的研究资料,但是,人们对全球化的研究仍劲头十足。尤其在最近十几年内,由全球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增多,但与此相关的来自世界共同体的联合协作却未能跟上。[11]
总体上看,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拘于本领域难免研究的角度、范围受限,甚至观点对立。全球学理论研究表现出的上述特点,限制了对全球学研究的开放性、纵深性和“全球化”。现代人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已非一国或一地区所能单独解决。甚至本属一国或一地区的问题,也因与某些外部问题互相连结、交互作用而更加复杂,难于独立解决。因此可以说,科学无国界,全球化也是科学发展的趋势。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全球化的研究,并非单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在开始或加大对全球学的研究工作的同时,逐渐赞同引入交叉学科的研究。
[1]张光忠.社会科学学科辞典 [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38.
[2]金炳华,余源培,尹继佐,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58,1022.
[3]明栋才.当代西方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 [J].重庆社会科学,2007(10):97-100.
[4]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
[5]龙永图.“经济全球化丛书”总序言 [C].//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
[6]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
[7]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5.
[8]沈骥如.中国不当 ‘不’先生——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 [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260,261.
[9]赵宝煦.“全球学”,在中国应有较快发展——兼评蔡拓:《当代全球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1995(1):1-3.
[10]ПыринА.Г.Рубрика“Глобалистика”[J].ВЕСТНИКРОССИЙСКОГОФИЛОСОФСКОГООБЩЕСТВА №1 (33),2005г,(256 с.)
[11]郑卫丽.全球化的跨学科研究理论—— 《全球化:整体世界概论》评介 [J].国外社会科学,2005(6):81-82.
(编辑:程俐萍)
The Current Theory of Global Characteristic
ZHENG Wei-li
(TheNationalAcademyofChineseTheatreArts,Beijing100073,China)
Global Studies is the academic focus at home and abroad as a hot spot.The current theory of the global performance of a one-sided,contradictory,hysteresis and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other features,which restrict the study of global openness,depth and"globalization."
Global theory;Characteristics;Limit
D80
A
1671-816X (2010)06-0697-03
2010-10-30
郑卫丽 (1973-),女 (汉),内蒙古乌兰浩特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
2008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课题 《深化全球学研究,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0081D050110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