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琼瑶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酉阳401331)
低碳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谢琼瑶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酉阳401331)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相对而言,农业问题却日益突出。通过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工业化、城镇化趋势不可扭转,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低碳农业
悠悠华夏,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息。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尽管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象征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然而,历史的车轮越是向前推进,就越是反复地证明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
马克思曾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社会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这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深刻地揭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依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政权后,一直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问题。在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就指出:“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1]邓小平也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2]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考察河北省农村时更是明确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胡锦涛同志则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民以食为天,农业提供着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是整个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历史的经验反复地证明,农业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而什么时候农业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也会受到大的影响。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村人口至今仍占大多数,这个国情决定了我们要解决吃饭问题,只能立足于国内资源,自力更生,不可能依靠扩大进口来解决。显然,要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甚至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吃饭问题,发展好农业是根本的出路所在。
我国古代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直至今日,我国农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仍然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众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农业发展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人均耕地少。近代以来我国飞速增长的人口使得我国的人均农业自然资源急剧下降。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又加剧了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状况。据资料统计,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亿公顷,到2006年年底,已降为1.22亿公顷,10年间净减少800万公顷。[3]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占用2667公顷土地。且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进程正在加紧。由此可见,我国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而持续减少耕地面积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
2.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我国北方总体上严重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东南沿海地带水资源相对丰富,相对于北方来讲,东南沿海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东南沿海地带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快于全国,在实行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减少大量耕地面积的同时,也使当地本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转为了非农业劳动者,另外还吸引了大批外来就业人口。这样一来,东南沿海地带的粮食生产能力下降了许多,而粮食需求量却在不断增长。有资料显示,2005年,东南沿海十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307亿千克,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3]因此,粮食增产的重任便只能由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来承担,其可持续性如何,颇令人心忧。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消耗了大量的高碳能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严重。据2007年2月联合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1906年~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74℃;近50年的线性增暖趋势则进一步攀升到每十年增加0.13 ℃,[4]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3.5℃。[5]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直接导致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发生变化,最终使地球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全球气候变得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据专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尤以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沿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会大大的增加,产量波动继续增大。例如今年在俄罗斯大地上突然燃起的大火疯狂吞噬森林、农田,等待收割的小麦灰飞烟灭。为保住自己的粮食安全,俄罗斯总理普京于8月5日宣布,在2011年之前,俄罗斯禁止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粮食和面粉出口,从而带动国际粮价出现恐慌性飙升。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粮食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因为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有分析认为,全球主要的粮食进口国,如埃及、巴西、中东以及非洲等等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会因此受到重创。目前,由于天灾,已经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以及粮价的波动,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将给农业甚至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担。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为中华文化的千古流传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处于文明转型的过渡期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却又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
首先,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规模小,效益低,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其次,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薄弱,生产主要靠人力,畜力,使用手工和铜制、铁制工具等传统的生产方式,人均农产品消费量及劳动生产率较低。
再次,生产技术水平低,几千年来牛拉犁耕的传统耕作方式至今还占很大比重,机械化、化肥化水平低。
最后,投入要素单一化。农业增收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如扩大耕地面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投入品,这种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还大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使农业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约有2亿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投放在土壤中。[3]这些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当前学术界还没有给 “低碳农业”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低碳农业应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尽可能节约各种资源的消耗,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绿色的、安全的、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特点是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5]目的是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向生态农业进军。就我国当前农业状况来看,发展低碳农业既是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长远的历史任务。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若处理得当便能化挑战为机遇,真正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最近在北京召开的粮食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目前人类面临最尖锐的危机是金融危机,最可怕的危机是粮食危机,最令人警醒的危机是气候变化。这三个危机互相紧密联系。现在地球每天要增长22万人,2050年全球人口将突破90亿。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对粮食的更高需求,随着贸易的开放,区域性的粮食生产竞争将进一步凸显当前面临的粮食危机。因此,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迫在眉睫。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对农业生态环境,还是农产品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当前在市场上出现的有机食物尽管价格高昂,却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所谓有机食物,就是指零污染的食物,即是不经过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污染的食物,而且肥料必须用有机肥,凡是任何加害土壤的添加物,都不可使用。安全、绿色、高效益食品正是低碳农业的一大方向。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逐渐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再者,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由于对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长期关注和发展,大量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已存在于广阔的农村中,如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稻米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料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可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糖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稻米的生产基地。[6]只要我们稍加以宣传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指日可待。例如,我国淮北市农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无公害食品放心工程为基础,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已使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7]这一事实证明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口号,而且是具有现实依据和可行性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农业发展当前的利益与困境,更是要看到农业的长远发展方向。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自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 “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尤其是拥有资金和技术的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 “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制高点。而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更是把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相应地,低碳农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应有之义,已然是箭在弦上。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工业化,因此,在节能减排中工业理应勇挑重担,但可以节能减排的不仅仅是工业,事实上,农业在我国节能减排及向低碳经济战略转型中,可发挥重大作用。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通过减少能耗,提高能效,使用清洁能源等来实现,最终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是唯一可以生产生物质的产业,生物质可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温室气体及污染物。[8]生物质等新能源的开发,在我国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将大有所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从全局入手,统筹兼顾,决不能顾此失彼,只单方面从工业减排入手,而应把农村当做节能战线的大后方,把农业和农民当做节能减排的生力军,使包括开发使用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各种措施为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如前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农业在历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在新时期遭遇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缺乏,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加剧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流失,造成了资源困境。另一方面,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使用高碳燃料及化合物等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从各个方面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者,传统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模式也制约了农业本身的发展。这一切都在不断地侵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农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要像传统农业那样纯粹地依靠物质投入来增收是不可取的。而对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除了工业排放之外,农业生产活动也与温室气体的排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自身的发展规律入手,按客观规律办事,那么,发展低碳农业,无疑是中国农业发展最好的出路。
[1]毛泽东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99.
[2]邓小平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3.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8-197.
[4]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 [J].世界知识,2007(9):12.
[5]马友华,王桂苓,赵艳萍.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J].生态经济,2009(6):116-118.
[6]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 [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7]张天龄,张星.对淮北市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考 [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50.
[8]张令玉.生物低碳农业:高价值创新的低碳农业革命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53-57.
(编辑:程俐萍)
Low-carbon Agriculture-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XIE Qiong-yao
(PoliticalScience,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YouyangChongqing401331,China)
Into the new century,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socio-economic areas of 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will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Relatively speaking,agri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Based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analysis,it is obtained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rend is not reversed,the excess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situation,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onstraints;Low-carbon Agriculture
F323
A
1671-816X (2010)06-0656-03
2010-09-26
谢琼瑶 (1986-),女 (土家),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