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10-04-12 15:13:49孙小泉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三个代表政绩观政绩

孙小泉

(临沂师范学院 法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孙小泉

(临沂师范学院 法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和目标;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和尺度。

正确政绩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

政绩观是对执政成效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什么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绩观,什么是创造政绩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版,第 366页、第 369页、第 373页。新时期我们党所追求的政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一政绩的过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加快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国际事务和党的建设的三个重大课题。这三个课题事关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版,第 366页、第 369页、第 373页。而且要做到:坚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追求政绩,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把握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把创造政绩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创造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取得政绩的思想保证。几年来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等等,都是全党全国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胡锦涛指出:“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作实,我们就能聚集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版,第 366页、第 369页、第 373页。

二、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①胡锦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 不要搞“花拳绣腿”》,《人民日报》2009年 2月 23日第 1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也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版,第 730页、第 729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是“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③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求是》2009年第 1期。也就是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为人民创造政绩的过程。实现科学发展,创造更大的政绩,必然要求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从而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三、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和目标

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政绩观的实质性问题。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绩,是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绩。

亲民、爱民是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始终认为,作为国家领导人,必须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办人民之所需。”④胡锦涛:《我的梦想和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一致的》,《人民日报》2008年 8月 2日第 1版。“世间有真情,人间有大爱。中国共产党人最博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深切的爱也是爱人民、最真挚的爱还是爱人民。”2008年“5·12”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胡锦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动,风尘仆仆地奔赴一线,指导部署救援工作,为老百姓分忧解难,为广大干部做出了表率。关注民众的生活是亲民、爱民政绩观的根本取向。领导干部要多到基层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政绩才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追求的实实在在的政绩。惠民、富民是正确政绩观的最高追求。领导干部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制定惠民、富民的制度和措施,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务实中。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使全体人民改善生活,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也应该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最高政绩追求 。

四、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⑤胡锦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 不要搞“花拳绣腿”》,《人民日报》2009年 2月 23日第 1版。这就是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创造政绩,而且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胡锦涛曾以“不懈怠”、“不折腾”的大白话,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他要求共产党人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版,第 730页、第 729页。“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⑦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 1月 14日第 1版。可见,求真务实的政绩,不是虚张声势喊出来的,也不是“做秀”做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正是由于我们有的干部没有做到求真务实,所以在政绩观上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起,就是形式主义、虚假浮夸、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官僚主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克服,不但会严重防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还会带坏党的作风,瓦解党的队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之际,突出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于推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和尺度

用实践标准衡量政绩。首先,实践出政绩。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实践是一切从实践出发,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实践。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实践中去,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务实,才能求到真知,务出实效。为提高实践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 1月 14日第 1版。其次,实践检验政绩。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各项工作的成效如何,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如何,必须接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那些“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的所谓政绩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只有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样做出的实绩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用群众的标准衡量政绩。也就是以民为本,以老百姓是否受益作为评价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领导干部政绩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这要求各级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不应仅仅看 GDP多少,而要看是否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要看那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多少,要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解决了没有,要看是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要看广大群众是否认可。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创造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对政绩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有没有政绩,政绩大小,最根本的还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说。只有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用历史的标准衡量政绩。历史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进程。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政绩,就是要把政绩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分析其实际作用和长远影响。既要看政绩带来的近期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

D60

A

1003—4145[2010]07—0160—03

2010-05-20

孙小泉,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猜你喜欢
三个代表政绩观政绩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环境(2022年10期)2022-05-30 10:48:04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代陕西(2022年7期)2022-04-26 07:40:24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中国盐业(2018年18期)2019-01-14 01:17:10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14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船山学刊(2004年4期)2004-02-23 08:20:20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
军事历史(2003年4期)2003-08-21 06:35:22
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科研中的指导地位
军事历史(2003年4期)2003-08-21 06: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