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典型报道中的创新思维
——从自身的采访报道实践谈起

2010-04-12 14:55岳修科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思维

岳修科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新时期典型报道中的创新思维
——从自身的采访报道实践谈起

岳修科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尽管学术界对于典型报道的概念还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新世纪以来,针对先进人物、先进事件的典型报道又逐渐繁荣,在从业者的努力之下,大有复苏之势。这些报道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网络媒介兴起、传播环境开放、受众意识觉醒等原因,受众对于典型报道的心理期望更高,要求更加苛刻,要使典型报道发挥像以前那样强大的作用,也更为困难。笔者结合自己在暑期实践活动中采访劳模典型的切身体会,探究如何用新思维报道老典型,展示老典型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使老典型在新时代重焕生机,使典型报道更适合读者品味,产生更好、更长远的宏观社会传播效果

典型报道; 创新思维; 新闻媒体

2009年暑假期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河南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沧桑巨变·印记河南”实践采访活动,24名同学分为11个小组奔赴中原各地采访,用特殊的方式向祖国60华诞献礼。当时,我作为新乡组的成员,采访了该地区刘志华、吴金印、张荣锁等全国劳模,聆听了原阳县农科所所长李兴启对原阳大米太空育种情况的介绍(报道作品均已在2009年10月份河南日报农村版上发表)。通过和典型人物的接触、对话,以及对写作稿件过程中具体感受的梳理,笔者对在新时期如何用新的视角做好典型报道,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何谓“创新思维”

结合董广安教授对新闻报道中“创新思维”的解读,笔者认为,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宏观思维:指思维模式跳出了一时一地或报道本身的范畴,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领域思考新闻作品传播意义的思维方法。宏观思维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前者指思维的延展度、覆盖面,后者指思维的深度。宏观思维是新思维产生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宏观思维能使典型报道更具普适意义。

第二,超前思维: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超前思维是指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后,能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科学预测,从而揭示事物前景的一种思维方法。好的典型报道不仅能轰动一时,且应当效果深远,影响后世。例如穆青同志的代表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之所以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在于其蕴含的超前性。记者通过报道展现了焦裕禄自强、爱民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仍能感染人、激励人,帮助人们面临困难、解决问题。

第三,创造性思维:是指记者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思维形式,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创造性思维不是宏观思维、超前思维等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综合的、较高层次的思维,其中包含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

二、如何在典型报道中体现创造性思维

宏观思维和超前思维需要新闻从业者对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的把握,要培养以上两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是必不可少的。而对新闻作品风格和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也是新进从业人员在操作层面上较容易驾驭的一种思维方式,则是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报道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思维呢?笔者结合自身在《东方今报》实习的经历和这次采访活动的感受,谈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改变“一刀切”“一风吹”的思维惯式,处理好老典型的先进事迹和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笔者相信,以往那种为了拔高典型而牺牲周围群众形象,甚至侵害到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做法,将很难再出现。

其次,写人不写神,纪实不拔高。由于特殊时代的宣传语境,“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一度成为许多典型人物的共有特征,这些典型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渐渐退去神色的光环。当下,盲目的、非理性的崇拜已经难寻踪迹。在以人为本、“居民收入和经济水平同步增长”的今天,典型人物不是高高在上、静坐神坛,而是和群众一起,和百姓打成一片,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也和常人一样经历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最后,要抓住细节,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先进人物、先进事件。如果先进人物没有不同寻常的经历,非同一般的意志、品德和素质,显然难以成为典型。也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观察细节,变换角度,挖掘典型人物鲜为人知的侧面,把先进人物写得层次化、立体化。

这一点,笔者在七里营镇龙泉村进行采访时感触尤为深刻。在村委会办公室对支书梁修昌等几位村干部进行采访后,我们获得了有关该村经济发展的详实资料和具体数据,也得以了解梁书记治村安民的心路历程。但几名成员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便和街边休息的老人们攀谈起来,没想竟然获得了一个在官方媒体难以获悉的小细节:在梁修昌的弟弟和另一位村民同时违背村规刨了公家的树之后,粱修昌决定对他的兄弟进行更重的处罚。后来笔者决定将这一细节写进稿件之中,稿件最终在2009年10月1日的河南日报农村版上发表,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详见报道作品《七里营的昨日今天》,2009年10月1日《河南日报》农村版)

三、用新文风展现典型魅力

可以说,典型人物或地区自身具备的优秀特质是典型报道能吸引人、打动人的原因所在,若非这些“自身魅力”,任凭记者在报道中采取何种表现方式,典型事迹也难以引起共鸣,获得公众认可。在典型事迹被发现、报道、熟知过程中,媒体部门承担的职能独特而重要。新闻工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力求在报道老典型时能突出新意;在报道新的典型人物、地区、事件时能将其闪光点以最高的“保真度”传达给受众,挖掘他们在新时期震撼人心、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所谓“文由意生”,对典型人物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是从业者做好典型报道的动力之一。如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和典型人物成为朋友,在感情上息息相通,作品的文风自然会清新可人,受到欢迎。在原阳县农科所进行采访时,所长李兴启讲述起推广高品质太空米的工作经历,言语之中既有对品种优化、提升后的欣慰之情,又有对农民出于经济利益而舍弃种植太空米的遗憾和感慨。这种复杂心境,很能打动记者。而李所长也在讲述的过程中,促膝倾谈,说了许多他自称“在平日很少提起的话”。(报道作品《原阳大米的品牌之路》,见2009年10月1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典型报道也应顺应时代特征,实现由“刻版化”向深度化的转变。

要在典型报道中体现深刻性,首先要着力关注人物、事件的复杂性、多样性。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个人特质的不同决定了老典型具有各种复杂特点。新时期的典型人物并非都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英雄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踏实做人、展现人间真情,又能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平凡人,也能成为典型。煤矿矿工谢延信出身普通、地位平凡,却能坚持30年照顾患病亲人。对爱情的忠贞、对老人的孝顺,使他成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从谢延信身上,新闻工作者应当得到启迪。另外,典型地区在新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众所周知,七里营曾是解放初期“红色改革”的试验田,而根据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的情况,七里营也有“新困惑”,比如环境问题和外来人口安置问题。当地人怎样用自身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记者若能把这些动向如实、详细、全面地反映出来,无疑会令报道增色不少。

其次,要考虑到受众可接受性、公众价值选择多样性。在多种所有制和谐并存、互补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也相应异化,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趋于多样化。因此,记者在报道典型时,要凸显那些容易被公众普遍关注、认可和接受的要素,注重情感因素的适度平衡,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不同情况,以情感人,以理化人,避免说教。

五、典型报道的未来

上世纪末,由于种种原因,典型报道陷入了短暂的低谷。有学者质疑典型报道存在的必要性,甚至认为典型报道“即将走向消亡”。诚然,以往的典型报道并非完美无缺,过度拔高、神化典型、千文一面等情况也早已引起业界注意。这些做法与特定时刻的政治语境有很大关系,也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和人性化的基本要求。改进这些问题,避免典型报道公文化,争取典型事迹的“软化”“新闻化”应当是当下从业人员不断追求的境界。

新世纪以来的报道实践,尤其是河南境内涌现出的任长霞、李学生、谢延信等新一代优秀典型,以有力的事实对“典型报道即将消亡”的观点给予回击。作为我国特有的新闻题材,典型报道的风格、创作手法经历了很大变化,然而新老典型的精神力量却始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进;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下,典型报道会继续发挥自身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各种新闻题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做有深度的典型报道

当今深度报道风靡各类媒体:报纸、杂志纷纷要做“观点纸”,而不再愿意只做“新闻纸”;广播、电视也试图以“深度新闻”、“深度评论”、“深度调查”吸引受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1] 王俊伟.典型人物报道的新思维[J].当代传播,2006(6).

[2] 李连伟,王 辉.典型报道的缺失和创新[J].青年记者,2007(17).

[3] 董广安.当代新闻写作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G 212

A

1672-6219(2010)增刊-0173-02

2010-11-08

岳修科(1988-),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应用。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典型思维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