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万历新政特点及悲情结局探析

2010-04-12 14:55张文青
关键词:张居正万历新政

张文青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张居正的万历新政特点及悲情结局探析

张文青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明代张居正实施的万历新政是在中国处于农业封建社会晚期而商品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的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而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

张居正; 万历新政; 悲情结局

万历新政是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面对明朝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情况,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大刀阔斧而又卓有成效的改革,以期扭转局势,增加政府收入,巩固边塞,振兴朝纲。经过张居正近十年殚思竭虑的改革,出现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1],“国库充盈,太仓粟可供十年,太仆金积存四百余万,这一自明初洪武、永乐以后从未出现过的新气象”[2],新政时间大约为十年,史称“万历新政”。最后的结局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改革政策被废除,张的爵位被剥夺,其家人皆饿死,流放,其状甚惨。

张居正(1525年-1582年),中国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今属湖北沙市),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年五十八岁,谥号“文忠”。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1]张居正著有《张文忠公全集》四十六卷,及《太岳杂著》、《书经直解》、《帝鉴图说》,均收入《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一、改革的背景

一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亲征却被蒙古俘获,史称“土木之变”。有史以来中原正统王朝的皇帝,在首都未被攻占而被俘的,历史上是少而又少。这一事件是明王朝的统治由兴盛转向衰微的分界线。

皇帝庄田、后宫庄田、东宫庄田以及未就藩的诸王赡养地开始膨胀扩大,官员,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夺占民田。“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3]土地兼并动摇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基础,激化了阶级矛盾,加深了统治危机。

二是军备废弛,边患不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吏称“庚戌之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

二、改革的条件

(一)张居正执掌内阁。张居正在隆庆年间,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居正受徐阶提拔,进入内阁,然后张又排挤首辅高拱,让其回原籍,而他自己做起首辅,为自己的新政打下权力基础。

(二)太后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明朝中叶太监的权势日重,宫中王保为人正直,承担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掌批红之权,张居正一直和王宝保持良好的关系。隆庆皇帝去世后,其皇后尊为太后即李太后。李太后在主少国疑时,放手让张居正理政,权柄悉以委居正。?

三、张居正改革的特点

(一)政治。改革先从人事上解决。因为改革的推行首先要有支持者,而这些支持者必须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不是庸人。当时朝廷,内政以贿成,民不聊生,官员大多是无能之辈,只是应付政事。面对此种情况,张居正首先加强官吏的考核,即“课吏职”,实行“考成法”,“斥诸不职”,“省冗官”、从中央的内阁到地方府县各级政府,层层考核,对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淘汰,在他执政期间,朝廷的效率大大提高,内阁号令一出,莫敢不从。

(二)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代都是这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支持改革和应对政府和皇室的花费,张居正开始对全国的土地进行清查,重新绘制鱼鳞图册。万历八年,土地丈量完毕,比原来应纳税土地额多出200多万公顷,同时,强力打击地主和贵族隐瞒土地,于是明朝政府的田赋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加。

改革赋税,推行一条鞭法。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户口与田地额数不相符的情况,作为田地是不变的,而人是流动的。张居正把差役,杂役按田亩折成银两交付,总称为一条鞭法。这样既可以防止漏税又方便老百姓交税。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当时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市场发展迅速。交税使用白银,使白银的流通量增加,山西的钱庄出现了,大大促进了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军事。明政府的军事防御主要对象是北方蒙古。农业时代军事实力的增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发展,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二是有优秀的军事将领,士兵训练有素。西汉武帝对匈奴如此,唐太宗对突厥也是这样。针对北方蒙古袭击,张居正开始文武两手抓。在边境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启用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分别镇守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同时戚继光组建步、骑、车、辎重诸营。

四、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使明朝的政府职能高效运转,冗官贪官无藏身之地,政治一片清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是萌芽,为明朝的统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军事上的一武一文,使北方的边境获得安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1.张居正改革与其他改革相比较

中国比较有名的改革主要有秦商鞅变法,宋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和张居正的变法。张居正的变法背景和王安石的差不多,都是国家面临外忧内患,日子不好过。秦商鞅改革背景完全是秦国王想富国强兵,一统华夏。在措施上三者都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法上是各有千秋,效果却是不一样,秦国商鞅的效果最好,秦灭六国,建立封建社会第一个正统王朝。张居正改革次之,明政府稍有起色,经济转好,国势渐强。王安石的改革在宋朝最没起色。当然这是由当时三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否继续变法决定的。结局都是不太好,商鞅反被车裂,张居正差点被鞭尸,王安石则被罢官。

2.张居正的悲情的结局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新历7月9日),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赐祭十六坛。但死后随即被辅佐的皇帝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官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4]万历推行的新政也被废除,一代贤相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五、悲情结局的原因

张居正悲情结局的原因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分析,如张居正同时代的清官海瑞说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一结论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同时后人有的从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分析,说明导致悲剧的原因。有的从明代政治制度的设计去考察。还有的从明代政治生活领域的道德氛围去研究。但笔者认为张居正的结局与自身无多大关系,与明代最高统治者倒是有一定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明朝是朱家的天下,皇帝都是朱家的人。明朝皇帝非常有权利,比如大太监魏忠贤,党羽布满天下,但还是被崇祯制服。明朝没有出现东汉那样太监可以决定皇帝的生死。所以明代的大臣只要皇上说好,那就好。明朝的万历皇帝整体素质堪忧,万历皇帝本人天资不高,几于常人,本身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三十多年不上朝品德也不好的一个统治者。万历因幼年时张居正对其管理较严,但皇帝是唯我独尊的,同时他亲政想树立权威,所以怀恨在心,张死后极尽报复之能事,可惜的是,新政也都废除。

秦国商鞅死,但秦国国王比较明智,虽然心里不满意商鞅,但知道变法可以富国强兵,所以继续推行新法。清朝的孔圣人的后代,有次犯法,康熙皇帝知道后,没有说什么,其后这位后代获得升迁,对康熙感恩戴德。但是不久以后康熙皇帝借一件错事,削夺其一切官衔。这就是艺术,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式。

万历皇帝既无心机,又无才计,一切从个人自私角度出发,他的智商和品德及工作积极性实在与大明天子的角色难以搭配。一个很能干的大臣,在一个昏庸,自私的皇帝手下工作,并且使用皇帝的权利,可以想象张居正的结局也是很自然的。

第二,李太后的无情。面对张居正的结局,改革的支持者李太后竟一言不发,有些时候还落井下石,让人感到费解。其原因是:李太后是皇帝的母亲,最高统治者的角色决定了她对张居正死后结局保持沉默。她在主少国疑时利用大臣为自己的朝廷服务,等到儿子皇位保住,可以亲政时,李太后也就不需要大臣,什么君臣情谊都是假的。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当然要亲政,他要处罚大臣就随他吧。

张居正的改革对皇室贵族的利益有些损害,李太后暂时可以忍忍,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人走茶凉历来都会出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倒张运动正是适应了李太后所代表的封建贵族清除改革所带来的对其扩张权益的诸多限制的需要”[5]。

[1] 张居正传[M]//明史:卷213.

[2] 龚 虹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J].浙江学刊,2002(6)

[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九[M].

[4] 万 明,张兆裕.北京城的明朝往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5] 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J].南开学报,2005(5).

K 248

A

1672-6219(2010)增刊-0152-02

2010-09-29

张文青(1979-),男,河南信阳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张居正万历新政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磨砺是一笔财富
张居正宽待对手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