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舍的生命背景透视《二马》民族情的书写*

2010-04-12 13:47傅晓燕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二马老马老舍

傅晓燕

(德州学院 中文系,山东 德州 253023)

从老舍的生命背景透视《二马》民族情的书写

傅晓燕

(德州学院 中文系,山东 德州 253023)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这些思想意蕴展示了老舍缱绻的民族之情,而其生命背景则是对作品民族情的最好阐释。

老舍;《二马》;生命背景;民族情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借由北京侨居伦敦经营古玩商店的马家父子的生活经历,对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对比,特别是通过二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纠葛,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所有这些都展现了老舍浓浓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情,而其生命背景则是对作品民族情的最好阐释。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曾说过:“有人要求我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可以凭这几句话把他和别的作家,比如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诸先生区别开来。我,终于,想出五句话,自认为可以交卷了。这五句话是: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十年在国外;他生在 1899年,去世于 1966年。”①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2页。这五句话可以说解读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以此为依托来阐释其文学作品,无疑具有深厚而丰富的意蕴。

一、京味与满味——缱绻民族情中的反思与批判

《二马》的主人公马氏父子就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老北京市民马则仁 (老马)带儿子马威 (小马)去英国伦敦继承哥哥的古玩店,老马重官轻商,只会套人情、讲面子,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格格不入,闹了不少笑话,最终使古玩店陷入困境。在老马身上打着明显的北京老派市民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他虽然不能普遍地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老舍最熟悉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与有所依靠;若没有自己的子孙,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个儿子。也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这使他很可爱也很可恨;很安祥,也很无聊。②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载《老牛破车新编——老舍创作自述》,老舍著,胡絜青、舒乙编,香港三联书店 1986年版,第 17页。满族人多礼,北京人亦多礼。《二马》中,则特别提到了圣诞节马则仁的花钱送礼。老马对这个节日的最大感触是圣诞节的彼此送礼让他可有机会套套交情啦!他屈着手指盘算,到英国后认识的人全算上了,要准备十来份礼物,甚至连温都太太的小狗也要挖空心思给准备上一份得体而别致的礼物。对于送礼这件事情,从筹划到实施,都让他喜欢,带给他无比的快乐。而悠闲的生活方式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又一特征。马老先生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中国人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出美来,而且美的表现是活的,是由个人心中审美力放射出来的情与景的联合。烟雨归舟咧,踏雪寻梅咧,烟雨与雪之中,总有个含笑的瘦老头儿。这个瘦老头儿便是中国人的美神。这个美神不是住在天宫的,是住在个人心中的。所以马老先生不知不觉地便微笑了,汽车由雨丝里穿过去,美。小姑娘的伞被风吹得歪歪着,美。一串灯光在雾里飘飘着,好象几个秋夜的萤光,美。他叼着小烟袋,看一会儿外面,看一会儿炉中的火苗,把一切的愁闷苦恼全忘了。他只想一件东西,酒!“来他半斤老绍兴,哎?”他自己叨唠着。伦敦买不到老绍兴,还是回国呀!老马始终忘不了回国,回到人人可以赏识踏雪寻梅和烟雨归舟的地方去!中国人忘不了“美”和“中国”,能把这两样充分地发达一下,中国的将来还能产出个黄金时代。把科学的利用和美调和一下,把不忘祖国的思想用清明的政治发展出来,中国大有希望呀!可惜老马,中国人的一个代表,只是糊里糊涂有点审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识。可惜老马只想做官,而不知道作官的责任。可惜老马爱他的儿子,而不懂得怎么教育。可惜……这种知足、乐天的精神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投影。抱着这种内倾的审美心理,只会使人沉醉满足、不思进取,成为现代社会竞争中的劣败者,给全世界的人作笑话用。这种自尊、虚荣的心气,闲适、优雅的风度,愿做点沾“文化味”的清高事,已经败落到食不果腹的份上,还以拿手艺换钱为丢人,这是典型的精神“阔绰”,经济贫困①关纪新:《老舍评传》,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 392页。的满族人的感觉,老马是开古玩店的小商人,可他打心眼里看不起经商,也没有一点经商能力,而骨子里却始终留有满人追求艺术,讲究“美”的那点情调。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老舍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异常清醒,他珍爱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与优秀底蕴,同时又为民族文化的老大愚弱担忧。②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桥》,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 153页,第 241页,第 242页。正因为老舍对北京、老北京人倾注了溶于血液的深厚感情,所以他最了解老马等北京人的精神内质和特征,也对影响和妨碍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老化的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老舍曾在小说中慨叹:“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便是‘出窝老’”。“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吭地呜呼哀哉了”!这里的“出窝老”,不是指身体的先天不足,而是说中国人一生下来便被消融与淹没在“熟透了”的老化文化中,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老中国儿女中的一员。马则仁先生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由这两层“老”的关系,可以断定:他一辈子不但没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的。在英国,人家问他什么,他老顺着人家的意思爬:普通英国人知道的中国事没有一件是好的,他们最喜把这些坏事在中国人嘴里证明了。比如人家问他有几个妻子,他说:“五六个!”高耳将军讲演英国往上海送兵的事,特意请他去听并问他:“英国兵要老在中国,是不是中国人的福气造化?”老马站起来规规矩矩地说:“欢迎英国兵!”有位老太太告诉他中国衣裳好看。他第二天穿上绸缎大褂满街走,招得一群小孩子在后面叫他chink!他这一辈中国人是被外国人打怕了,一听外国人夸赞他们几句,他们觉得非常的光荣,连一点儿国家观念也没有。在老舍看来,欲救国,必先救民。所以,他一直是把改造国民性格和改造国民精神,提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老舍的批判锋芒直指以北平文化为代表的,日益聚集膨胀的国民劣根性尤其顽固的老马等市民,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使他们从陈陈相因的传统思想意识与文化羁绊中挣脱出来,从而达到民族振兴与文化更新的目的。如果说对老马的批判是老舍痛定思痛的反思,那么对马威 (小马)的期待则构成了他对改变国民性的热烈憧憬。马威和他父亲不同,他对新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追求,这与他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威到伦敦的第二天就不顾旅途的劳累出去跑了一天,而马则仁却留在家里睡懒觉,连把窗帘打开看看到底伦敦的胡同什么样子都没有看。父子俩行为的对比实则是新旧的两种文化的对比,马威的形象是老舍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来的“晚一辈”中国人的代表。他有着弱国子民深刻的悲哀,但在受到一系列的凌辱之后,他树立起了民族自尊心和献身祖国的志愿。③他到处游历英国的名胜古迹,感受英国文化;他和李子荣一起为古玩铺的转机而创新;他勇取追求心目中的爱情,他心中有国家主义的概念,认定只有国家主义能救中国。他清醒地意识到:“普通的英国人全咧着嘴笑我们。因为我们的陆海军不成,我们打算抬起头来,非打一回不可!——这个不合人道,可是不如此我们便永久不用想在世界上站住脚!”马威无疑是老舍渴望的年轻一代中国人的形象。

二、贫困而意志刚强的穷人——理想人格的塑造

《二马》中,李子荣“重实际”,不尚空谈和幻想;做事干练,忠于职守,有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是老舍崇尚的理想人格。④老舍出身于贫民之家,父亲仅仅是保护皇城的一个小小的护军。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就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中,从此,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靠给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来艰辛度日,洗得手成年鲜红微肿,粗茧厚皮;然而所得寥寥,只能勉强糊口。夏天吃的是盐拌小葱,冬天吃的是腌白菜帮子,虽然日子穷苦,老舍的母亲却是个极其要强、体面的女人,她爱清洁、爱整齐,乐于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穷街坊、穷亲戚们,日子再苦也咬牙坚持下去。母亲的品格影响了老舍的一生,他不但自己待人处世耿直刚强,还往往把这种在贫困中不低头、坚强刚毅的人物,赋予到他钟爱的人物身上。《二马》中的李子荣原是山东官费留学生,先到美国,住了三年,得到商业学士之后到了欧洲,但战争使官费没了指望,家中贫穷无力支付他的学费,于是他独自在英国半工半读,贫困无依的生活反倒磨练了他的意志,刚强、有骨气、善于吸收新的思想并有自己的思想,如饥似渴的对知识的探寻,这正是老舍心中完美的理想的新一代青年的形象,他们寄予着老舍对国家振兴的希望和期盼,李子荣虽然穿着汗衫,挽着袖子,整天忙忙碌碌,脸上却终日洗得干干净净;虽然他的腿弯着一点,可走起路来,一点不含糊,走得飞快。一向认为中国人是哈着腰挨打的货的英国人对这个体格粗壮的小伙子也不由得啧啧称奇,因为他的腰板挺得笔直!由他的爱干净、刚强坚毅的外形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的身世背景在其作品中的影响和渗透。李子荣身上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正直、善良、讲义气,他尽心尽力地帮马氏父子打理着古玩店,对同样憧憬于美好理想的小马一见如故、热情相待;在他身上同时又折射着现代精神的理性之光:他能够从英国小饭铺的干净与中国的肮脏的对比中反思中西文化的差异,他对自己国家种种生活上的陋习也不无自省,因为在饭桌上打嗝被英国人嘲笑蔑视使他尴尬难过,开始意识到当着别人的面抓脑袋、剔指甲、打嗝等不文明的举止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国家的形象,会让英国人拿中国人当野蛮人对待!他还有广阔的胸襟:“我希望成个财主,拿出多少万来,办图书馆,办好报纸,办博物馆,办美术馆,办新戏团,多了!多了!好事情多了!”李子荣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二马》这部作品压抑沉闷基调中的一抹亮色。他埋头读书,刻苦勤俭,而且崇尚实干精神。老舍特别突出了李子荣的务实精神,包括他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也是极端实际的。他宁愿要一个会做饭洗衣服,能互助互谅的老式妻子,也不愿要一个念过一两本爱情小说便发疯似的自由恋爱的摩登女性。尤其在民族歧视的氛围中,他认为中国人的人格都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去奢谈什么爱情呢?马威追求玛力受挫,李子荣对马威说:“她不拿咱当人看,还讲爱情?”他到英国是要脚踏实地干一番事业,边工作边学习,还准备写出中国劳工近况的论文,他就是要用这种实干精神来为自己的民族争气。可以说,李子荣的思想更能体现出老舍心目中的一个自幼贫穷的中年人的理想,这个贫困而意志刚强的穷学生的塑造寄托着老舍对国民理想人格的热切期待,同时也是对民族振兴的热切期待。

三、国破家亡的童年体验——更近更切实的国仇家恨

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外族的侵略、狭隘的民族歧视有着更痛彻的体会、更深刻的批判,这在《二马》的字里行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烙印:伊牧师“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的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人要不叫英国人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头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在英国人眼中,“在伦敦的中国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等,工人和学生,工人多半是住在东伦敦,最给中国人丢脸的中国城,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的时候,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为的是找些写小说、日记、新闻的材料。中国城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住着的工人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举动。就是因为那里住着中国人,所以他们要瞧一瞧。就是因为中国是个弱国,所以他们随便给那群勤苦耐劳,在异域找饭吃的华人加上一切的罪名。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他们的记载上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大烟、私运军火、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奸妇女不问老少和做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描写中国人全根据这种传说和报告。然后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国皇帝,把这种出乎情理的事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没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阴险诡诈,长着个讨人嫌的黄脸。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脏,臭,糊涂的傻蛋。怀着满腔的悲愤,老舍写下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入侵、排外和蔑视心理,同时也怀着满腔的深情,呼吁国人猛醒:“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中国是个弱国,中国‘人’呢?是——!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这是心中淌血的痛与呼喊,遭受歧视之痛、祖国贫弱之痛、切盼强国之呐喊,都在字里行间突现出来。

四、留学经历——开阔的文化视野

虽然对英国人傲视中国人和强权入侵的心理有着痛彻心扉的忿恨,五年客居伦敦的经历,依然让老舍能够打开胸襟,以开阔的视野来观察和辨析异国习俗与文化,所以能客观地看到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对其发展的良性推动与影响,从而学习和借鉴。老舍认为,该开拓我们的思想,把世界上那些最善最美最真的都须略略知道一点,使我们成为一个会为全人类思想的中国人。在《二马》中,老舍以超人的胆识,把老马这个“老中国”的老派市民放在强国强权的英国,以此来完成他对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思考。老舍赞赏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英国国民对国家的“普遍参与意识”:“中国人见了别人有危险,是躲得越远越好,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外国人见了别人遇难,是拼命去救的,他们不管你是白脸人,黑脸人,还是绿脸人,一样的拯救。他们平时看不起黑脸和绿脸的哥们儿,可是一到出险了,他们就不论脸上的颜色了!我们以为看见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而不去管,满可以讲得下去;外国人不这么想,他们的道德是社会的,群众的。”“英国的强盛,大半是因为英国人不呐喊,而是低着头死干。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可是,奇怪,大学里的学生对于学校简直的没有发言权。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可是,奇怪,处处是有秩序的。几百万工人一齐罢工,会没放一枪,没死一个人。秩序和训练是强国的秘宝”。“然而中国人,如老马,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没有国家观念的人民和一片野草似的,看着绿汪汪的一片,可是打不出粮食来”。还有西方人丁是丁,卯是卯,事事论实“理”而不讲虚“礼”的现代精神,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对英国的进步与中国的“老化”的对照和昭示中,老舍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应该说,我国作家,甚至外国作家,批判本民族弱点的作品甚多,但提倡向其他民族,尤其是侵略过本国的民族学习的作品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舍在从事文化批判的同时表现出的这种胆识和胸怀是难能可贵的。①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桥》,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 169页。老舍是著名的爱国作家,他曾说过:“一出国,我才真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可爱,每逢看到自己的国旗,泪便要夺眶而出。”②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十四卷第 450页。老舍爱国,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理解不封闭、不狭隘。在对西方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进行的梳理和观照中,老舍能够以开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怀,超越了封闭的文化体系,探讨本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实则是痛定之后的反思,是浓浓民族情的深切表现。

老舍一生热爱故土北京,热爱满民族骨肉同胞,热爱出身穷苦意志刚强的有志之士,热爱一切先进的民族文化,这些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溶于他的血液中,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化为缱绻的民族深情,流动于他的文学作品中,使之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I06

A

1003—4145[2010]05—0147—03

2010-03-10

傅晓燕(1971-),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艳红)

猜你喜欢
二马老马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马
老马的三个愿望
老马与老贾
老舍的求婚
“二马”领衔支付战场转向中国香港
从《二马》与《黑暗的心灵》看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寻找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