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摘 要:老舍对康拉德的接受情况,可以通过把两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显现出来。这种比较是在老舍对康拉德极其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康拉德与老舍表现出来的极大的相似性及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也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关键词:老舍;康拉德;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7.42;I0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7
我们都知道,文学史上有名的小说大家都喜欢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运用陌生化技巧,康拉德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典范。老舍对英国文坛中各位名家在创作中运用的“陌生化技巧”也是相当了解和倍加推崇。
在此主要是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与老舍的《二马》这两部作品来看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康拉德很善于运用叙事技巧,一般性的叙事语言已不能满足这位形式革新者的需求。
正如康拉德本人在《“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序言中的描写那样,其首先表现在对人与景的描写上。
在《黑暗的心灵》中我们通过马洛的眼睛看到了在山上做苦力的黑人,这段描述让我们觉得那群黑人像是一些黑色的物体而非正常的人。这与我们平时看过的人物描写很不一样,这些陌生化手法的“变形”让读者受到感官上的刺激。
无独有偶,老舍也很强调“陌生化”技巧的运用。老舍在《我怎样写<二马>》中说,他在写《二马》时开始尝试使用白话文这种写作方式,这点在文章对风景的描写上就可以看出来。与《红楼梦》做对比,《红楼梦》中写到风景便立刻改变语法腔调并用诗句相辅助;而在《二马》中一个洋车夫是不太可能使用“幽径”等词的,这就需要使用白话来表达他想表达的。这样的描写反而体现出了美由心出。
老舍在《二马》中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主要体现在抛弃文言词汇,连刻画内心活动与写景抒情也全部采用大白话。在小说中一律取用民间口语,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学的阅读惯性,改变了读者通常的阅读感觉,使读者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充满新鲜感。
此外,在《二马》中老舍还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来突出通过画面层与语音层象征性表现感情的功能。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就是这样描写马威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的玉石牌楼和演讲者一地带来回徘徊一下午的。
伦敦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最理想的世界,而海德公园演讲者之角,更是自由民主精神所在地。可是马威看到各种政治斗争与社会运动,感到十分茫然。老舍描述的海德公园的这一幕,对当时通讯和媒介都欠发达的国内读者来说充满新奇感,当时的中国对演说、游行并不陌生,但是经过老舍的艺术加工“变形”,使之如同第一次见到,读者在面对这些熟悉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不自觉地延长了感受的过程,老舍正是将声音和画面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才使语言显得生动新鲜,增强了审美性。
比起老舍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康拉德的语句显得更具有“疏离感”“反常化”“复杂化”,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延长了感受的时间。
他在《黑暗的心灵》中描写丛林探险的情节时,就像哥特式小说弥漫着恐怖、阴森、神秘的气氛。如“这处海岸几乎没有什么特点。好像仍处在形成阶段,只给人们一种单调冷酷的感觉”。
除此之外,作者对景物还有各种拟人化的描写:
“大地的沉静深深沁入人的心脏深处——带着它的神秘、它的伟大、它的内在生命的令人生畏的现实。”
“树木像一具面部模型那样一动不动——像关着的牢房的大门一样沉重——它们向前注视着,具有一种富有知识却含而不露,善于期待且有耐性,沉默不语而又令人难以接近的神态。”
一棵普通的树都能让人产生如此丰富的想象,不得不佩服康拉德对“陌生化”技法的娴熟运用。
从以上作品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老舍的《二马》在“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上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比起来还稍显不足,对文学语言的“变形”“扭曲”“疏离”还不够。
参考文献:
[1]老 舍.二马[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2]约瑟夫·康拉德.康拉德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老 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高继海.马洛的“寻觅”与库尔兹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5]刘学明,陈义东.论《二马》中的“陌生化”技巧[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