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亮,荆 媛
( 1.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目前,“任务驱动法”已广泛运用于许多课程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上的误区。“任务驱动法”要求“任务”有目标性,并创建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和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而有些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不透彻,往往是为了任务而任务,在设计任务时不考虑任务的有效驱动性,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脱节,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使学生处在被动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流水线上,学生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任务变成了学生的负担,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减弱。目前,不少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模式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在编写教材时,只是刻意地将以前的章、节换成了课题、任务,然后在每个章节前加一例子导入,这就成了所谓的任务型教材,而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教材的出台实际上就反映了教师在理念上的误区。
(二)对任务驱动功能认识的误区。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师生实现角色转换,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教师也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了 “任务驱动”的功能,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任务驱动法,都千篇一律地加以运用,致使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对任务涵义认识的误区。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是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相结合的,为了完成工作过程,可以把整个工作的总体目标作为母任务,完成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可以作为子任务,不论母任务还是子任务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实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将任务庸俗化的现象,具体来说,有些教师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课堂的作业当作任务,如教师讲完教学内容后,在教学行将结束时,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而这些所谓的“任务”实际上就是异化了的作业,只不过是变了个形式、换了个说法而已。
(四)对任务驱动法负面影响认识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这一方法的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时,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当然对后续学习是有益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可能会忽略他们的感受,从而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学生自尊心的发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学生的分组与合作问题。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在分组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分组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能力等因素,致使组与组之间不能达到“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使分组流于形式;又如,虽然表面上分了组,但在工作时,小组成员却还是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再如,在小组活动中,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搭便车,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二)任务的质与量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任务的质与量的把握不够好。从质的方面来说,不能充分考虑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致使任务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匹配,要么任务过难,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要么任务过易,学生不用努力就可轻松完成,致使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从量的方面来说,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要么任务太多,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产生厌烦情绪,要么任务过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些都是与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三)师生的角色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处于被动地位,而“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必须要发生转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虽然也在努力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却仍然不自觉地主导课堂,总是过多地讲授理论;而学生由于多年来养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主动性,总是不自觉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致使教师主观上积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客观上却没有实质改变。
(四)课堂的组织问题。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忽略,应用写作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后放任自流,致使学生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迷失方向,不知道该怎样完成任务;有的教师管理能力较差,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没能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致使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还有的教师教学节奏把握太死,缺乏应有的弹性,致使学生不能够深入讨论,浅尝辄止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五)教学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是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心的养成。而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如,教师往往重视对任务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对“成品”的评价,忽视对“半成品”的评价;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评价,忽视对不佳作品的评价;重视对任务本身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重视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的褒扬,忽视对任务完成不好学生的鼓励等。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分组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分组前,教师一定要提前对学生的写作基础进行测试。在尊重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情况进行分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又有利于各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这一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若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组,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优势趋同和排差心理,形成强强联手,差生结合,组间悬殊,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不易开展。所以,教师在分组前需做大量的思想工作,使分组更加合理、科学。
(二)任务要难易适当,有层次。任务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任务过难,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任务过易,则会使学生丧失探索的兴致,这些都违背了任务驱动的本意。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出规模适当、螺旋上升的教学任务来。
(三)师生角色要转变。“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从以前的讲授、灌输为主转变为要善于组织、引导,从以前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而学生也要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由传统中课堂的配角转变为“主角”,否则任务将无法驱动,教学改革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得到发挥。
(四)教学组织要严密,考核方式要灵活。为了使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观念更新的教育,教师还要定时严格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在组织形式上,形成教师指导组长,组长指导小组的模式;在组织策略上,教师要通过抓“优秀典型”,以点带面;在分层管理上,要发挥小组长的核心作用;在评价考核上,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只有将严密的课堂组织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机结合,才能保证任务有序、高效的完成。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相信,在当今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 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王吉庆.任务驱动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
[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