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左”倾路线对山东省革命斗争造成的危害及其教训3

2010-04-12 13:35:37朱兰芝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山东省委武平王明

朱兰芝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 250021)

王明“左”倾路线对山东省革命斗争造成的危害及其教训3

朱兰芝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 250021)

王明“左”倾路线统治时期,山东省委领导的革命斗争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北方会议”前后由武平任省委书记的一届省委,由于大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造成的危害最大。武平省委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还因为承接了前届省委的某些历史遗留,而导致了组织路线上的宗派主义,酿成了对诸如博兴暴动等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极端错误的评价和处理,并进而导致了后来的严重恶果。这是一个应当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

山东;王明“左”倾路线;危害

王明“左”倾路线给山东省的革命斗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特别是武平任书记的一届省委,在王明“左”倾路线的推动、指导下,发动了一系列不切合山东实际的罢工、哗变、暴动等,使山东艰难地发展起来的党的组织和经过艰苦的努力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几于土崩瓦解。

一、上海中央对胡允恭为书记的山东省委执行王明“左”倾路线不力的批评

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决议案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并且在这一伟大斗争的本身,就是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①《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79页,第284页,第285页,第290页。甚至还认为“中国革命对帝国主义的猛烈的争斗,必然要掀起世界革命的高潮”②《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79页,第284页,第285页,第290页。;提出“加紧组织群众的政治斗争,加紧宣传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必要,注意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注意武装暴动的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注意布置以武汉为中心的附近省区首先胜利,是目前党的策略和路线。”③《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79页,第284页,第285页,第290页。为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党的组织“坚决执行反右倾的斗争”④《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279页,第284页,第285页,第290页。。1930年9月,中央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评了立三路线的这一些“左”的倾向,但是又在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国情的“左”倾思想情绪的影响下,提出“必须坚决地实行两条战线上的斗争——反对左倾,反对右倾和调和主义,尤其要集中火力打击主要的右倾危险”的主导思想。1931年1月份的六届四中全会在思想路线上进一步强调党内目前主要危险是“右倾”,决定用那些更“左”的人物“来改造和充实各级的领导机关”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63页。。

在这个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30年11月份派张寒辉任山东省委书记。4月份,山东省委被破坏后,滕英斋继任山东省委书记。8月份,省委又遭破坏,滕英斋本人被捕。1931年8月,胡允恭主持省委工作,9月担任省委书记,1932年3月被中央撤销职务。武平接任省委书记,10月4日被捕自首叛变。从胡允恭省委到武平省委计一年的时间,构成了中共山东党史的一个独特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胡允恭省委与武平省委均执行了王明的“左”倾路线。但是严格说来,胡允恭本人还在很大程度上带着对李立三路线的某种程度上的理解贯彻王明“左”倾路线,所以他为书记的山东省委被中央点名批评为执行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武平省委则遵照中央指示对胡允恭省委“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斗争,于是武平省委就把已经很“左”的做法推到了极“左”的程度。这两届省委,主要是武平省委,给山东的党组织和革命斗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胡允恭上任后,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的有关工作都是准备中的,大多数没有付诸实际的直接的行动,特别是对王明所特别属意的“动员广大群众拥护苏联”的斗争表现迟钝。中共中央在听取了巡视员报告后,于1931年12月30日致信山东省委,批评山东省委对国际路线采取两面派的态度,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要求省委对过去政治上组织上所犯的错误作坚决的斗争,切实加强对职工、农民、士兵运动的领导。胡允恭敏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即在1932年1月26日给中央写了《山东省委三个月的工作总报告》,报告称“省委本身仍坚决的反对遗留下的政治上的右倾观念”,并点名说与张容礼(当为张鸿礼之误)进行了斗争,说“张容礼”关于“各帝国主义都拜倒在日帝国主义脚下”和“日美联合”的说法即是说“帝国主义之间没有矛盾”。同时还谈了在济南与铁总巡视员李芳岐的斗争,说“李芳岐同志说创造山东苏维埃是过早,是立三路线,因此济南市委便与他斗争,后来李同志与市委竟各不相下,工作便受影响。胡萍舟同志到济南巡视,才将这一斗争解决”;“李同志过去与胡萍舟见面时,他又说创造山东苏维埃区域不正确,因为山东只有部分的前途,现在没有全省的前途,说全省还是夸大,否则便以创造山东苏维埃为宣传口号倒可。这仍是投机的了解,仍是右倾的根源”。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关于胡允恭对“张容礼”的观点的批评,是基于山东省委1931年9月30日发布的文件《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宣传大纲》的观点。但是,中共中央《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一文表达的观点是,“右倾机会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在对于目前两个世界的对立,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了解不足”,“因此我们的同志放松了动员广大群众拥护苏联的战斗任务”。

关于胡允恭省委对李芳岐的批评,中共中央同一篇文章引述了胡允恭省委的观点:“对于工人运动这种机会主义的估计,在各省也是同样的严重。这里最有趣味的例子是山东省委巡视员与铁路特派员李芳岐的争论。机会主义者李芳岐,虽是在他领导下面发生了津浦路与胶济路的罢工,然而对于他,这是‘工人运动低落’的表现。但是在省委巡视员的结论中也同样地表示出对于工人运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估计。他说:‘认为工人害怕,不敢斗争’,这自然是右倾,‘不过在津浦路中,虽然现在正有斗争的可能,也有若干自动的组织,但这一铁路没有斗争的历史,群众受我们的政治影响很少。我们不要忽视了,要领导工人经济斗争革命化,没有广大群众围绕与拥护,那是很难可能的’。”②《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513页。然后,文章不无揶揄地反驳说:“不在领导工人的经济斗争中去取得广大的工人群众,去使斗争革命化,而是先要有了群众,然后能领导斗争。这不是很明显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吗?”③《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514页。

胡允恭省委对张容礼、李芳岐的批评本意是在表白山东省委执行的不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但又正好提供了它在坚持“右倾机会主义”,因此,胡允恭省委个报告不但没有洗刷山东省委的“右倾”,反而在这个报告发出不久,胡允恭就被撤职了。

后来胡允恭自己说,他是被王明排挤出党的,但是这种说法只有在胡允恭被撤职发生在王明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个意义上是正确的。胡允恭来山东烟台后,当时的顺直省委特派员白之钰就在关于烟台党组织的情况的报告中指出:“负责同志工作不力。一切工作的消沉,固然不能归咎于负责同志,但是负责同志对于一切工作不能艰苦地督促。”④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工作布置的错误,外边转来的同志,都是党替他找职业,几乎把群众工作都抛弃了,没有坚决地教同志到群众中去。同时,同志的意志太薄弱,一找到职业,就丢掉了工作。”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此后,即1930年3月7日,胡允恭给中央军事部写信,提出因有反动人物认识他,还有的同事被告发等,处境困难,要求调离烟台,“至迟我拟在本月内要走”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胡允恭还在这封信中对他“找工作”问题作了解释,说“克波教书一节,中央前不同意,实因无法居住。白又文同志又说中央教我找公开职业,不是擅自找职业也。”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胡允恭是受中央军事部派遣到烟台做刘珍年的统战工作的,临来时周恩来与他谈了话,并给他改名“胡克波”的,只是他到烟台后的工作没有“克波”,而是如一叶“萍舟”,被冲到上海去了。此后担任过江苏省委的秘书长,又经周恩来安排,到上海秋阳书店做联络工作,后因遭破坏离开秋阳书店,中央再派他到山东工作。恰恰是到了王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即于1931年1月份的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用那些更“左”的人物“来改造和充实各级的领导机关”的时期,胡允恭接替滕英斋担任了山东省委书记。也就是说,胡允恭被任命为山东省委书记和被撤职,都发生在王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时期。

胡允恭先是被上海中央任命为山东省委书记,后又被指责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撤职,只不过是他还不适合更“左”的王明路线的要求而已。实际上,胡允恭在主持山东省委工作期间,即使从他给中央写的《山东省委三个月份的工作报告》看,他也是同样执行了王明的“左”倾路线的,虽然在他表述的理论观点上有着立三路线的某种程度上的遗留。

二、武平为书记的山东省委大力推行王明“左”倾路线

中共中央1931年12月30日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要求坚决反对过去省委对国际路线采取两面派的态度,与右倾机会主义作无情的斗争。武平来山东后,即遵照中央的指示对胡允恭省委发动了斗争。武平省委在1932年5月6日给中央的信中说:“就省委本身上说,宣传部长裴同志,思想既不健全,文字又不通顺。魏同志(即张)更不能担任领导工作,最近我们才完全将他的一切错误与缺点揭发出来了。他是十足的官僚主义与立三主义的模范,他是丝毫教育同志的精神都没有,他时常向下级工作同志乱发脾气,而自己是无论如何不愿意脱掉西装到群众中去的。”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而他自己呢?“武兄由沪回济后,即开始红五月工作的讨论和布置”,“为了完成以上的任务,我们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肃清全省各级党部的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首先由省委本身发动斗争。中央虽然没有特别指出山东党的严重,但我们从中央给江苏省委的信以及其他的文件中,我们认为许多缺点和错误同样存在山东党内。因此我们从4月20日起即尽量揭发一切错误,并将这种斗争发动到下面去。泰安、博兴二处的工作最近有进步,完全是这个斗争的结果。”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这即是说,武平来山东,不仅一般地把王明的“左”的路线化为山东的具体实践,并且还把中央在给江苏省委的信以及其他的文件中指出的“许多缺点和错误”也揽到山东党组织身上。武平在1932年6月24日参加上海“北方各省委代表联席会议”之后,更是在批判“北方落后论”的呼喊声中变本加厉地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山东一系列农民暴动便是武平省委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极致。

对武平来山东后贯彻王明的“左”倾路线的“成绩”,上海中央是认可的。“北方会议”通过的《革命危机的增长与北方党的任务》决定说:“在山东,在最近的时期中,在撤换机会主义的领导之后,加强了在中心的产业区与个人中的工作,领导了许多罢工斗争与反帝运动。”④《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541页。

但是,武平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和领导的运动事实上都流产了,或者失败了,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武平省委在1932年7月1日写给中央的信中不无沮丧地说:“六月份是我们最受打击的一个月,最初在省委本身方面遭到了一部分的破获,不久在青岛市委有遭到很严重的破获。市委本身只剩一个同志没有捕去。三个区委,有一个区委是完全被捕了,其余二区委有的走开了,有的失掉了关系。……富士、大康共有四五十个积极工人被捕。本月二十日以后,潍县又受到一次打的破获……”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页。紧接着,武平省委在7月15日的报告中又说:“在最近的四五天中,山东的统治阶级及无耻的叛徒们疯狂似的到处向党进攻。在青岛一处竟一连破获了三次。被捕的同志及群众将近八十人;潍县捕去了二十余人;泰安捕去了三人;郯城的特支同志全数捕去;省委本身也受了一部分损失。”这些教训本来就足以使武平省委惊醒过来,但是它还是错看了形势:“山东统治阶级这样严厉地向我们进攻,正是证明了中国红军苏维埃的发展及其对于民众影响的扩大以及群众斗争的剧烈,使反动的统治阶级不得不手忙脚乱了,这是表示了统治阶级统治的动摇。”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由于武平省委的这种“左”的情绪使它不能从实际出发汲取教训,反而把失败看作是由个别领导人和具体行动策略的失误所致。因此我们看到,武平省委总是重复着一个“周期律”:先说计划不错、进展不错,然后就是谈失败,失败原因是具体的领导人和具体行动如何失误。例如对枣庄矿工斗争问题,他给中央写报告说,“枣庄矿工这次的斗争,事前是经过了特支相当的准备,一般工人的情绪非常高涨,斗争的环境是有利于我们的”,“完全打击了‘北方落后论’者的胡说”,但又说“同志反而落到了群众的后面”,后来省委派人去“斗争与批评”之后,同志又“代替群众”,结果,特支负责同志均因这种原因而被捕了,群众也有七十余人被捕。”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5—66页。明明是由于在宏观上以“左”倾路线为指导发动的不切实际的斗争和具体指导上的“左”的要求导致失败,却说这是“因了特支领导的错误而失败了”。

最典型的事例是博兴暴动。博兴暴动前,武平省委给中央写报告说:“博兴已发动了游击战争,这一工作是经过相当准备的。基本队伍有一百二十人,枪支齐全,有五分之二是民团的士兵和士兵同志,其余均是农民。”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但是一旦失败,就全成了领导人张鸿礼的错误了:“这次博兴游击战争的失败,完全不是因了敌人的打击,因为根本就没有与敌军接触过,而是因了领导游击战争的同志(主要的是魏)在工作上与政治上的动摇畏缩所断送的。”是在张鸿礼等的“机会主义的领导之下,经过了两天半的乱跑”失败了。“从这些事实证明,魏同志丝毫没有执行党的路线的决心,而且是有意消灭游击战争与阻止游击战争的发展。”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8页。

武平省委把张鸿礼领导的博兴暴动的失败归于立三路线的“机会主义的领导”的结果,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立三路线”是从1930年6月11日由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他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开始,到同年9月24日瞿秋白、周恩来回国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这一错误路线止,总共不到4个月的时间。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扩大)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立三路线作了如下评价:“立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时间也很短(不到四个月时间)。”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60页。“1930年9月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六届三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对于立三路线的停止执行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虽然六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还表现了对立三路线调和妥协的精神(如否认它是路线错误,说它只是“策略上的错误”等),虽然六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还继续着宗派主义的错误,但是六届三中全会既然纠正了立三路线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极左估计,停止了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恢复了党、团、工会的独立组织和经常工作,因而它就结束了作为立三路线主要特征的那些错误。”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61页。事实上,从1931年1月分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以王明为代表的比立三路线更“左”的“左”倾路线就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开始了用那些积极拥护和执行其“左”倾路线的干部“来改造和充实各级的领导机关”的工作。

所以我们看到,1930年12月初新组建的以张含辉为书记的山东省委还批评任国桢、张若臣认为山东的武装暴动条件完全成熟的观点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1页。等,但是它同时又以王明的新的“左”的路线来批评立三路线的“右倾”,说“山东党组织上的缺点,亦异常严重而复杂”,其中之一就是“党内右倾危险,过去比任何地方都厉害,同志的消沉、失败、畏惧情绪一场浓厚”⑦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2—383页。。而为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其中就有改组烟台市委,由张鸿礼担任烟台市委书记,不久,又于5月6日在《山东省委工作总结》中向中央提议,调换几个人的工作,“不调换也可以,不过减少了工作的活力”,并提议张鸿礼参加省委工作⑧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页。,随后又于6月25日在吴亚鲁写给中央的关于山东省委改组的报告中就确定了张鸿礼任常委、军委书记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3页。。这说明,张鸿礼不是站在了立三路线的方面。显然,张鸿礼担任军委书记这一阶段的工作,如果说执行了错误路线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执行的是新的中央的“左”的路线。而事实上,张鸿礼本人关于“帝国主义都拜倒在日本帝国主义脚下”的看法、关于“富农路线”的看法,都是王明的“左”倾路线的观点,而不是“立三路线”的“右倾”。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武平来山东后遵照上海中央的指示清算前省委的“右倾机会主义”,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胡允恭“另眼看待”的,这一点可以从他把胡允恭为书记的山东省委那一个时期称为“吴亚鲁时代”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看出。这可能与他来山东后与胡允恭有一个交接时间有关——武平是在3月4日来山东的,而胡允恭在受到中央批评后还于3月15日写给中央写了报告。胡允恭在3月15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山东一般上,新同志比旧同志勇敢积极,党籍深的同志多是尾巴主义,工作积极的少得很。”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胡允恭离开山东后,武平即在“斗争”中对前省委主要成员,除汤美亭外,进行了攻击,甚至对下级领导的群众斗争,也是指责“同志”落到群众后头。这样,“左”倾路线的失败被转嫁到领导实际运动的同志身上。显然,胡允恭对武平产生了影响。

1932年10月4日,武平和被武平省委称为“很好”的“汤同志”汤美亭被捕,随后又自首叛变,而此前省委宣传部长裴光已经被捕(后牺牲),张鸿礼又被武平省委以领导博兴暴动失败为借口撤销了职务,所以实际上武平省委在10月初就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但是,由于王明“左”倾路线在当时继续占据统治地位,所以武平省委在山东推行的“左“倾路线及其后果又延续流传了下来。

三、武平省委在山东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

武平省委在山东大力推行王明“左”倾路线造成的影响极为深刻和广泛。对武平省委的“左”倾领导错误,直到1933年12月8日新的山东省委写给中央的报告才提出了切中要害的批评。报告说:“在山东党的领导上,是犯了极端的‘左’倾的机会主义,而不是顺次地由经济斗争的训练及提高斗争情绪并影响民众对党的认识,在领导上忽略一切。只直接地开始了政治斗争……”“在山东农村的经济的斗争是有很多的场合。可是在党的领导上,一切都没见到(如抗租抗民团捐,租地承种,抗税分粮吃大户),真是错误。”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但是这已经是后话。武平省委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造成的危害决不是一时一事,而是祸及后来。其典型的事件就是对军委书记张鸿礼的批评斗争。

武平省委来山东不久即对张鸿礼发动了斗争,后又在张鸿礼还在领导博兴暴动的过程中,即8月22日,就写出了给中央的报告,谎称暴动经过了3天就失败了,而且隐瞒了韩复榘派兵镇压的过程,诬蔑张鸿礼是由于“逃跑”才导致了博兴暴动失败,并撤销他的一切工作,开除党籍(武平省委给张鸿礼以撤销一切工作,开除党籍的处分中央没有认可,并在大约9月底到10月4日这段时间派特派员到山东重新讨论了给张鸿礼的处分)。在武平省委给中央写报告说张鸿礼执行立三路线的一个半月后,武平、汤美亭就被捕自首叛变,又过了两个月,到12月6日,张鸿礼就被捕了。由于武平省委从王明“左“倾路线出发对博兴暴动所作的评价和给张鸿礼的并非实事求是的批评与处分的影响,加之个别人的宗派主义活动,使张鸿礼被捕坐国民党的监狱后,仍遭受打击和非议,例如有人给狱中的张鸿礼制造谣言,说他是“托派”,导致了同他一起被捕的妻子与他断绝了关系。张鸿礼被判处徒刑15年,直到1937年秋国共再次合作,才被释放出狱。张鸿礼回到他的家乡,与当地的党组织和“民先”取得联系,并受当地的“民先”队部派遣到历文礼部做统战工作,紧接着与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分头在潍县东南乡和潍北拉队伍抗日,此间对日寇发动了著名的苟家庄战斗。但是这时候又有人以张鸿礼是“托派”的谣言企图杀害他。④李怀章:《安丘地区人民抗日武装的兴起——七支队二大队的组建》,《安丘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11月版。不久,张鸿礼即在“我冤枉啊”、“共产党万岁”的呼喊声中被杀害了。

有人说这是“消灭了张鸿礼的托匪队伍,把张鸿礼打死了”。

当然,张鸿礼被杀害不单纯是武平省委贯彻王明“左”倾路线的结果,而是还有王明“左”倾路线对其他人的影响的作用,但是武平省委在山东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是造成张鸿礼被杀害的根源。

四、沉痛的教训

无论是李立三的“左”倾路线还是王明的“左”倾路线,都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左”的指导在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上的反映,甚至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直接执行共产国际的路线的产物。如果再往前推,陈独秀、瞿秋白的不同的错误路线,都是与共产国际联系在一起的。李立三后来鼓吹中国革命到了全国总爆发甚至能够引发世界范围的革命的时候,实际上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左”的估量造成的一种狂热。对这种狂热,共产国际觉得是过分了,于是对李立三的“左”倾路线的批评就开始了。但是,对李立三的路线的斗争还与王明排挤、打击以至取代李立三的目的有关。当李立三一经被王明取代,王明就开始批判立三路线的“右倾”了。这个实际情况是我们认识和总结李立三之后的王明“左“倾路线统治时期山东省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从这个前提和基础出发,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那些依据苏联国情得出来的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例如在山东,过高地估计了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民革命斗争的形势,盲目地提出了工人阶级在城市举行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在农村立即举行农民武装暴动的斗争任务,这是不符合山东的实际情况的。当时,山东除青岛、济南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有较强的基础和发展外,其他地区并不具备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斗争的条件;在农村,由于小农生产的分散性、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和封闭性,不经过长期的革命宣传与动员和革命力量的积累而幻想一哄而起就推翻一个政权也是非常幼稚的。毛泽东创立革命根据地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完全相反的做法并且是成功的范例。

与此相联系,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应该承认,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苏联是一个中介,或者更贴近一些说,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为范本的。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直接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相联系的中央领导集团,在很长的时间是诸如瞿秋白、李立三、博古、王明等人,他们比较直接地贯彻国际路线;另一方面是在苏区从事直接革命斗争的实干家,主要是毛泽东,他们更注重当时当地的实际、注重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因而稳扎稳打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山东,胡允恭虽然比较注意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阐释,但是他似乎没有注意到上海中央对各帝国主义在日本占领满洲问题上所表示的一致的赞助与拥护背后的动因的担忧,因而当他拿对张鸿礼的观点的批评来论证他对立三路线的“右倾”进行了斗争时又恰好抵牾了上海中央的观点;武平是留苏学生,对共产国际的路线理解得比较快,但是比之于有着较长的革命资历又是在山东本土成长起来的张鸿礼来说,就更容易脱离山东实际。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张鸿礼就成了从胡允恭省委到武平省委贯彻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活靶子。

但是即使武平本人,也不完全认为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他被捕自首写的材料就谈及“左”倾路线导致了不断的失败因而使许多人失去信心的问题,这甚至被他当成了自首叛变放弃信仰的理由。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给中央写信表示拥护、执行中央的路线,并在山东大力推行这种路线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抛开武平的个人品质方面的原因不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国际通过王明对中共中央采取了专断高压的领导方式。但是,即使共产国际采取了专断高压的领导方式,也还有一个他要推行和得以推行的“国情”方面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小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宗法制社会传统基础雄厚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视野的狭窄、带有封建性的等级关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共产党队伍自身,于是在组织上盲从、执行上级指示过火、加码,就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风气。在这种风气下,实事求是者往往被认为是保守落后,投机钻营者往往被认为是积极先进,以至酿成颠倒是非的恶果。武平来山东半年的时间内,被点名攻击的省委主要成员裴光被捕后坚贞不屈(后英勇牺牲),张鸿礼被捕被判刑15年矢志不渝,而武平和汤美亭被捕即自首叛变并当了特务——这就是中国社会深层的弊端在“武平时代”的山东的鲜明的反映。

中国小生产遗存和宗法制社会传统的根基是深厚的,它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这是一个至今也还须深刻反思和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

(责任编辑:陆影)

D231

A

1003—4145[2010]10—0158—06

2010-08-15

朱兰芝,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山东省委武平王明
武平仙草新品种对比试验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应用数学(2022年3期)2022-07-07 07:37:14
All Is Well
走过318
北方音乐(2019年10期)2019-07-10 19:13:36
“看不见”的王明华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22
提高武平炒绿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6:58
因祸得福
颜世元:从副省降为副厅
党史天地(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李世华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馆长
山东档案(2016年4期)2016-02-04 07:13:07
SOLUTIONS TO NON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A GRAD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