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君
(河南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007)
纺织品印花是染整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印染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纺织品印花后可获得各色各样的花形图案,使纺织品更加美观,美化人们的生活.
目前,河南工程学院染整技术专业所用的纺织品印花教材是2008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介绍了花筒雕刻、制版及印花设备、印花用原糊、各种印花方法(包括直接印花、防染印花、拔染印花、特殊印花、喷墨印花)、印花工艺的制定及印花疵病的预防.
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多、工艺繁杂,而实际授课时间只有45个学时,有些课本上讲得很详细的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已不再应用,而某些现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工艺教材中讲解得却不够详细,有些甚至没有讲到.新型印花工艺的发展很快,而教材内容偏旧,教材所讲内容不能与实际生产同步更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适应性强、竞争力强、就业率高的染整技术专业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及染料、助剂工业的快速发展,纺织新材料与印染新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纺织品印花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等不断推出.而纺织品印花工艺多而复杂,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又相对陈旧.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用的印花工艺,了解印花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满足目前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上手快、用得上、干得好”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归纳和调整,并引入了新的科技成果,更新了课程内容.
首先,对课程内容要进行剖析,按照了解、掌握等不同的教学目的,分成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在印花工艺的教学中,把常用染料的印花工艺作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应用较少的染料只要求学生了解.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在纺织品印花工艺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常用染料的印花工艺,如涂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直接印花,活性染料防染印花等.对实际生产中有应用但应用逐渐减少的印花工艺只作简要介绍,把相关内容以参考文献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生去自修.这样,不仅满足了掌握丰富的纺织品印花工艺的要求,也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同时,这对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有益的[1].并且,还能减少讲授学时,为引进新的科技成果提供充分的时间.
其次,要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跟踪学科的前沿课题和热点话题,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专业课知识常常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知识上的发展和应用.纺织品印花是建立在染料基本染色原理基础上的知识应用.在学习印花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纺织品染色课程,掌握了各种染料的性能及染色机理.在印花课程的讲授中,联系染色讲印花原理,让学生了解纺织品染色和印花的传导介质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工艺差别.使学生懂得要根据织物的特点和花纹的大小调制印花色浆,避免实际生产中因印花色浆过薄而造成渗化疵病或因印花色浆过厚而造成塞网、露地等印花疵病.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印花工艺,减少学生机械背诵工艺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可经常采用对比方法.例如,在讲授活性染料直接印花时,和已学过的活性染料轧染工艺做比较,使学生懂得活性染料印花后固色所需时间较长的原因,并且理解印花后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沾色疵病,后处理时要先用冷流水冲洗的工艺措施.
目前染整专业与印染行业的联系多局限于学生的供求关系上,而深层次的问题如行业如何参与人才培养,从思想意识到行动几乎是空白.通过聘请卓有建树的管理人才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聘请企业具高技术水平的、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教学任务,可逐步从目前简单的人才供求关系过渡到教学与行业相互弥补、共求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与企业的求职与求才的矛盾等问题[2].例如在喷墨印花工艺的教学中,课本及文献资料上的内容都比较抽象,通过与相关企业联合,聘请生产工程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讲授,使授课内容更形象、具体,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使授课内容与实际生产同步,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工作.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忙于记笔记,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认真思考的学生不多,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近代科学家本杰明·福兰克林曾说过:“告诉我,我就忘了;教我,我就记住了;让我参与,我就学会了.”[3]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是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推行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4],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从被动依赖教师、依赖课堂的传统学习方式向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使学生“愉快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活性染料直接印花时,讲完一相法印花后,把二相法印花处方列出,提出问题:“一相法印花色浆处方与二相法印花色浆处方有什么异同?”并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进一步提出问题:“色浆中相同助剂的作用是否相同?”学生经过瞬时的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这种方式与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印花工艺的对比学习方法,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状况,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每讲完一章内容,让一个为生上讲台总结5~10 min,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仅在考前一两周突击背笔记应付考试的状况,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消化吸收.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有94%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2%通过视觉获得,12%通过听觉获得,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学生在学习时如能将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效果会比单用听觉好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因其具有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欢迎[3].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获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并且,对一些难理解的工艺过程,通过观看具体的生产操作,就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与以前板书、挂图讲解的教学方式相比,节约了大量的讲解时间.在讲圆网印花机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到具体的印花过程,包括对花、供浆、刮浆、花纹印制、烘干、落布、橡胶毯的运行、橡胶毯的洗涤等.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学生中的试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容量明显增大,而且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难题.另外,多媒体课件修改方便,可以根据学科的发展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团队精神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极快的新形势下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我国教育长期过分强调独立思考的作用,学习上只要求个体单独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可能造成学生单兵作战、缺乏团队精神,尤其是这一代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所以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分组,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公担、责任公担、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改传统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个体学习方式为以组为单位的团队学习方式[5].例如,在涂料直接印花的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提高涂料印花质量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定一个提高涂料印花质量的措施,组内分工合作,集体查阅文献,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和论证,然后设计可行性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PPT报告,用两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堂演讲和短时间讨论.在汇报交流阶段,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满足企业所需的团队合作精神奠定基础.
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使纺织品印花课程的教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并且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通过课程的衔接及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工作.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及学习效率.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传统的枯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纺织品印花作为染整技术专业的主干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与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反映到教学中.在教学上,要注重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冉蓉,丁泽扬,潘固平,等.轻化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 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14(1):52-54.
[2] 廖隆理,陈敏,程海明,等.轻化工程专业皮革方向发展战略研究(Ⅳ)[J]. 皮革科学与工程,2004,14(6):49-53,57.
[3] 胡啸林,董玲.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2):91-93.
[4] 王春梅. 轻化工程专业染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广西轻工业,2008(7):129-131.
[5] 冯涛,田怀香,俞根发.对轻化工程(香料香精)专业学生食品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