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交往

2010-04-11 16:38杨振升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学教育

杨振升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试析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交往

杨振升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现,离不开教学交往。教学交往不仅是实现教学任务的背景、条件和手段,同时交往本身也是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是教学活动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讨教学交往活动重在促成师生关系和教学性质的转换,重在用教学交往的旨趣重建教育理想,促进观念转变。

教育理念;教学交往;主体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教育界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的交往问题。因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传统教学的系统讲授遭到了人们的强烈质疑,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现,离开了交往又难以成为可能,于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交往迅速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教学与交往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不仅是实现教学任务的背景条件和手段,同时交往本身也是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是教学活动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交往,学生不仅学习、发现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表达思想、体验情感和与人交流等,实现师生互动、互利、共识、共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从教学本质上看,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内容的交往活动;从教学价值上看,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为基本价值取向;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学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途径和手段[1]。

在今天,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对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课堂教学唯一目的的教学现状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认识性发展过程,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人发展、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和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生发、完成的过程。教学交往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蕴涵着交往主体的价值取向、知识经验和生活理想。人的发展存在于交往过程中,交往的根本意义在于发现、展示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主体性和全面性发展。教学中的交往还可以作为模仿、理解和体验的对象,内容直接进入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现实的基本成分,再加上对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视,就使其从一般教学内容目标背后凸现出来。这时,如果还仅仅把教学交往看做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一种便利和有效的手段,看做一种比较高级的教学技能甚至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那就有失全面了。

二、教学交往的特征

教学交往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但具有一般交往的共性,而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是从实质看,交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目的。这是教学交往最突出的特点,交往不仅是教学的外在条件,而且也是教学目标、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使信息反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使凸现交往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可能。

二是从主体看,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双方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学生和教师。他们居于不同的层次,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代际沟通。教师代表社会中成年人的一代,学生处于发展之中,是未成年人一代。而不同代际的人在知识、经验、语言、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学交往既不是“成人式”的社会交往,也不是“儿童式”的交往,而是教师代表成人社会对未成年一代有目的施加影响的交往。这种特殊的交往,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符合社会交往的规范。

三是从性质看,教学交往以正式交往占主导地位。交往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教学交往主要是正式交往。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师生双方要恪守教学交往的规则。因此,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规则性,而不是松散的联系。

四是从内容看,教学中的交往是以经过选择、净化的人类文化精华为核心内容的。教学交往不是随意进行的,应着力体现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教材这一文化中介,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格日臻完善。

五是从形式看,教学交往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话构成了师生间的“我—你”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做一个对象,而是一个与“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两者均亲临现场。可以说,“我—你”关系就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在“我—你”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角色都有了新的发展,教师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学生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文化的建构者[2]。

上述教学交往的特征,客观地反映了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学与交往的关系,正确把握和运用好这种关系,就能使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交往的形式

教学交往的形式,一般来说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又称网络式交往)三种基本形式。双向交往又有人分为环式、链式和轮式交往[3]。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更多地使用单向交往的形式,师生间仅仅保持传授和接收的单线联系。单向式传播学习是传统学校的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经典策略,是这几种交往中效果最差的一种。单向式交往是传统教学观的反映,它以教师为核心,能够突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沟通秩序良好,容易产生稳定的组织化交往,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比较快,错误信息少,但它会使一些不善于与教师沟通的学生丧失应有的学习机会。在轮式交往中,教师作为明显的核心人物,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仅限于与教师的沟通,团体之间有稳定的组织,沟通错误较少,但是无法满足成员之间心理上的需要。环式和链式交往没有核心人物,教师只是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参与沟通,只是一个参与者,整个交往过程明显缺乏有力的组织,沟通错误较多,致使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偏低,但它们体现了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占有性方式转变成了分享式学习方式,从维持性方式转变成了创新性学习方式。教师也不再是真理代言人,而是变教导为诱导,变中心为参与者,变解惑为使之惑。网络式交往是多向交往,既有一个权威人物,成员之间也可自由交流,沟通渠道较多,内容丰富多彩,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员之间心理上的需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劳动,在互相了解、影响、讨论、激励和鼓舞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交往中,最好的交往方式是将环式和网络式结合起来的多向综合交往。教学组织者既能给学生适度的交往自由,教会学生自我调控,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交往规范进行适度的控制。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观点来看,这种交往形式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和优势:交往的多层次性,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交往的自主性,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往的求异性,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交往的差异性,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4]。它不但有利于提高成员交往的积极性,便于迅速协调意见和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而且会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有利于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交往的缺失

有效的教学交往对学生的成长是如此重要,然而,在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每天师生都在见面,但却存在着教学交往的实质性缺失和阻隔。

首先,这种缺失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交往的发生状态主要体现为“知—知”层面的“授—受”关系,而缺失“情—情”层面的心灵碰撞,即师生之间的交往只限于外在信息纯知识上的交流,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往和心灵上的沟通,也就是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人格的感染。现代社会日益强化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最终使我们的教育陷入了非人性化的境地。在教学交往中,学生的情感、生命处于被压抑状态,整个课堂气氛是紧张的、冷漠的、无人情味的。这种状态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现代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一部分。其次,这种缺失又表现为教学交往的单向性,缺少互动。在被应试教育扭曲的课堂中,学生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受众,进行着单向传播式学习。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在教学实践中,教科书、黑板、教师天经地义地成为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将教学内容毫无保留地集中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再把这些内容接收、理解、记忆,再进一步整合、同化或顺应,形成自己更大的知识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和潜能得以凸显、生发和丰富。再次,这种缺失还表现为教学交往形式单一。有研究者对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的构成进行社会学分析后发现,师生交往占绝对优势,其中师生交往由教师与班级、教师与个体交往构成,教师与小组交往可以忽略不计,生生交往严重不足。最后,这种缺失还表现为教学中存在着虚假的交往现象。从交往形式上看,主体之间的交往是肤浅的,远离了交往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功利性较强。从对象上看,交往具有独裁性和垄断性,教师在组织交往中处于一个权威地位,严格地控制着整个交往过程,而且只关注少数学习成绩好、活泼、爱交际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整体。从结果上看,交往具有造作性,背离了交往的初衷,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活动方式的原版复制,缺乏创造性、发散性。并且,有很多交往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作为教师为了贯彻“教学交往”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真正的教学交往应具有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评判、共享智慧、讲究实效等特征。可以说,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交往中,这种种虚假的教学交往处处可见,这无疑是和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相关,往往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控制着话语权,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存在,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教学交往活动,重在促成师生关系和教学性质的转换,重在用教学交往的旨趣重建学校教育理想,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重塑教学关系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交往,而不是单纯劳作;是艺术创作,而不仅是授受;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口耳相传和结论展示。

[1]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4).

[2]靳玉乐.理解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81.

[3]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44.

[4]黄瑾.走向文化取向的教师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责任编辑 许 昌]

G420

A

1000-2359(2010)03-0231-03

杨振升(1956-),河南温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和高职教育研究。

2010-02-16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