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
(靖江市土桥初级中学 江苏靖江 214500)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顾正
(靖江市土桥初级中学 江苏靖江 214500)
快乐的多少,来自有乐趣事物的多少。
快乐的大小,来自所做有乐趣之事的大小。
快乐的长短,来自有乐趣之事持续时间的长短。
快乐的深浅,来自该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浅。
快乐,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多少快乐呢?大小、长短、深浅又如何呢?老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快乐,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也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初三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压抑,有的甚至整天生活在抱怨、自责、失败之中,十六岁花季雨季般鲜活的生命可能变的愁眉不展、郁郁寡欢。怀着这样心态这样情绪的学生如何能把学习化学当成一种享受、一种快乐呢?所以,我们要唤醒学生的自信,找回学生的快乐,做学生学习化学的点火器,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助推器。
学生学习化学的快乐源自哪里?幸运的是,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有趣的化学实验、极富吸引力的实验现象、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快乐之源。但如果让学生整天为背不熟实验现象、记不住化合价、默不出原子团的符号而懊恼,那这股快乐之源就要干涸了!所以说,教师才是学生学习的快乐之源。
几年前,我托南京的朋友捎来了一本《化学趣史》,书中记载很多化学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把它们改编成小故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吧,在讲“水的组成”一课时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列,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朋友们来到他的实验室里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看清楚。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普利斯特列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笑罢,他把秘密告诉朋友们:原来,瓶子里事先灌进氢气,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混合以后,点火,会燃烧起来,发出巨响。他不知将这个“节目”表演了多少遍,使它成了一出“拿手好戏”。有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壁上有水珠。奇怪,变“魔术”时的瓶子是干干净净的,那瓶壁上的水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普利斯特列仔细揩干瓶子,重做实验。咦,瓶壁上依旧有水珠。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凝聚在瓶壁上!在普利斯特列之前,尽管人们天天喝水、用水,可是并不知道水是什么。自古以来,人们甚至把水当作“元素”。1770年,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曾试图揭开水的秘密。他把水封闭在容器中加热了100天,水依旧是水,称一下,重量跟100天以前一样。他弄不清楚水究竟是什么。至于普利斯特列呢?虽然他揭开了水的秘密,然而,他是在变了好多好多次“魔术”之后,才注意到瓶壁上的水珠……
通过这个故事,不仅引入了上课要讲的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就像水这种再熟悉不过的物质,也是有探究价值的。这个故事还告诉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有探究地收获。
当然,寓教娱乐只是一个形式,内容才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老师们细心地想,总会找到自己的办法。
有一位学生曾这样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化学不是一门纯粹的理科,在学习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需要去记忆。我觉得它是一门半理半文的学科。”显然,这位同学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会被精彩的化学实验所吸引,学习兴趣也很容易被激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能不断保持下去吗?
很多化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做到演示实验的时候,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后排的同学甚至会站起来看,可要是要他们课后记住这些实验现象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一部分同学老是记不住,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再也没兴趣看你的实验了,因为老师一做实验,他的苦日子就来了。
怎么解决呢?我用了这个办法: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如果操作不是太复杂,就找那些“记性不太好”的同学到讲台上,让他们来做,让他们来叙述实验的现象。其他同学一边观察,一边注意他们的操作方法。然后第二天课堂上提问,那些“困难户”就能非常流利得回答出来了,而且这些同学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我甚至遇到这样一位同学,他的实验现象老是记不住,我一次一次地叫他做实验,他还是记不住。正当我为此感到痛苦和无奈的时候,他找到我,说:“老师,对不起。其实我都记住了,我故意回答不出来,就是为了获得上讲台做实验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之不易,但要把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一直保持下去,更是老师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学生丢失了学习的兴趣,整天生活在死记硬背的枯燥之中,哪有快乐可言呢?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被别人欣赏。”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有效的运用赏识教育。但不要简单地认为赏识就是课堂上的几句表扬、夸奖、赞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满足流于这样的形式,他们需要发自肺腑的赏识——看得起。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就如教孩子学走路学说话一样。孩子不小心跌一跤,有哪个父母会冲上去又打又骂?不说一跤,就是十次百次千次,我们都会说:“没关系,再试试。”如果每位老师都能有这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始终给他们“赏识”的养料,哪有教不好的学生呢?我教过这样一名叫王鑫的学生,背功特别差,那些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老是背不熟。英语老师也无奈地告诉我,他的英语成绩从没及格过,单词词组就是背不熟。我决定找他谈谈心。
“我也很苦恼,为什么别的同学背得熟,我就背不熟。也许,我就不是读书的料。”
他的眼中流露出自卑和无奈。
“可我听说,你很喜欢唱歌啊!而且唱得很好。你唱的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真的很好听。我也喜欢唱,但我一唱啊,办公室的同事全跑光啦。我要是有你的天赋就好咯!”
“老师,说来也奇怪,那些歌词我唱个几次就全背下来了。可化学符号就是记不住嘛。”
他的神情已经舒缓开来。
“呵呵,那你就把知识改成歌词唱嘛。”我这样建议。
“改成歌词?”他的眼中充满疑惑,“怎么改?”
“哎,我又不会唱歌。你有唱歌的天赋,你去改。”
于是,周杰伦的歌里便有了“氧是O二啊,水是H二O,这两样生命离不了”……
一个月后,他在班里的化学用语竞赛中竟然能答对80%,连外语老师也兴奋得说:“王鑫的英语及格了!”
其实,学生获得进步的时候,最高兴的不是老师和家长,而是他自己。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其实快乐就在我们心里,何不让我们化学教师成为播散快乐的人,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化学学习的快乐,享受学校教育呢?
1008-0546(2010)07-0041-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