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

2010-04-11 12:55李英华
关键词:国学中华民族精神

李英华

(海南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21世纪儒学研究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

李英华

(海南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国学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学术文化。国学复兴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它有助于弥补中国现代教育的严重缺陷,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并赋予人类生态文明以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国学复兴;文化自觉;现代教育;和平崛起;生态文明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引用了两句古语,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并指出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必然迎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即“国学复兴”。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而“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又必然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简要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 国学与国学复兴

晚清以降,“国学”一词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即与“西学”相对而言,“国学”代表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自性。

时至今日,“国学”名词能否成立?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与价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对而言,笔者赞同吴光先生的看法,即“国学”最一般的涵义是“代表国家民族精神风貌的学术文化”。“国学”概念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民族的,又是兼容的;既是学术的,又是文化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国学”,应当是一元主导、多元兼容、与时俱进的新国学。[2]基于此,国学内容大致可分如下几类:儒道佛三教、古典史学、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传统中医、传统武学、传统蒙学等。从中又可剖析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常识与民俗;第二层是学术与技艺;第三层是精神与价值。国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治国安邦之学、是天人合一之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念。

近年来,从学术界、知识界、文化界到企业界乃至社会大众,都对“国学”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国学热”现象。但从另一角度看,当前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还相当陌生、隔膜,因此还谈不上“国学热”。其实,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倒是相当西化了。因此,面对所谓“国学热”,不应该盲目乐观,而应该看到它的不足,特别是它的浮躁化与功利化(或商品化)的一面。*参见张岂之《国学传播要少点浮躁》,见《人民日报》2007年8月10日;陈来《国学热与国学研究》,见陈来新浪博客。这种浮躁化、功利化的“国学热”并不代表真正的“国学复兴”。

所谓“国学复兴”,指国学精华的全面复兴。特别是儒学、经学的复兴,以及蕴涵于国学、特别是儒学、经学之中的民族精神的复兴。“复兴”不是复古、倒退,而是深刻地体现了一种孔子所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的文化自觉精神,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昂首奋进的时代精神。

总而言之,“国学复兴”以复兴国学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为核心内容,以促进中华崛起为根本宗旨,“国学复兴”解决了亨廷顿所谓中国文化的自性问题,是中华民族之文明属性的主要标志。故“国学复兴”依赖于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

二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文化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觉醒,即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民族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费孝通先生晚年以“文化自觉”作为最重要的问题加以强调,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个字来概括他的“文化自觉”理论,值得我们珍视。参见乐黛云《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见“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432537.html.:明白它的起源与发展,懂得它的内容与特色,明了它的地位与作用,认同它的精神与价值,开创它的新的内涵与意义。要言之,“文化自觉”还蕴涵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损益扬弃的创新意识,以及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超越精神。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些“国学复兴”的迹象。这种迹象体现了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企业家认识到,在学习、借鉴西方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经验与智慧,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道。另外,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诚信缺失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于是,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弘扬国学来唤醒社会的道德良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这表明了“国学复兴”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也体现了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精神。

第二,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表明国学复兴与中央强调弘扬中华文化、提倡以德治国、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理念有着深刻联系。事实上,“和谐”等思想本身就根源于国学,是国学中的精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重要内涵与体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有它的严重局限,即缺乏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崇高的神圣感。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完全照搬西方民主制度,而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植根于中国悠久的政教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第三,近年来,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与出版界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科研院校相继成立了国学的教学机构或研究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在央视《百家讲坛》上,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等;《光明日报》开辟“国学版”,百度开辟“国学频道”,新浪设立“乾元国学圈”等;出版社纷纷出版关于国学方面的书籍,许多书店也相应地设立了国学书籍专柜,且常年畅销。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大众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以致不少地方重新出现了私塾、书院和读经等现象。

第四,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纪。中华文明应该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中国学者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把国学发扬光大。[3]的确,国学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更加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努力继承和发扬国学的优良传统,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陕西、山东等地每年举办各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如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等,都会有很多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我们的人文始祖。这些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和认同反映了“国学复兴”的广阔社会背景,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自觉”精神。

由上可见,“文化自觉”是“国学复兴”的重要前提,“国学复兴”是“文化自觉”的显著标志;反过来,“国学复兴”有助于深化和提升“文化自觉”的内涵与精神。这是因为“国学”本身即是由先哲“文化自觉”精神所凝结而成的文化珍品。所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国学”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必然有助于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精神。

三 国学复兴与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取代传统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而且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国现代教育日益明显的缺陷,即朝着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工具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毫无疑问,以儒道佛思想价值为主导的“国学”教育能够在这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和纠偏作用。正如吴光先生所说,国学对于改进国民教育、提高国民道德人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重新确立国学的权威性,大力推广国学教育。[2]

但是,曾几何时国学教育传统已经中断了。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经典,不但没有起码的尊重,而是反过来妖魔化、丑化自己的文明及其经典,把近代以来国家民族的落后挨打统统归罪于传统文化,要孔孟来负责。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这种全盘否定国学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所造成的文化精神的裂痕与创伤深刻久远,长时间无法得到弥合。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国学原有的整体结构,这导致了我国的文脉出现了断裂。现在要重新树起这个脊梁,延续中国文脉,必须要“重倡国学”。[4]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国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纪宝成先生在闭幕式上发表了一篇“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国学”的讲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津津乐道,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知之甚少。这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国学这个大旗举起来,为振兴国学、接续文脉尽一份力量。[5]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国学院。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2006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大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吴光先生更加具体地指出,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设立国学学科,在大、中、小学课程中设置国学课程系统进行国学教育,是“功在千秋”的百年大计;在儿童教育中深入浅出地传授国学经典、适度开展“儿童读经”活动则是培根立基的良好举措。特别地,吴先生认为,“国学”作为一门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通识之学,应当拥有国家一级学科的权威地位。在国学学科之下,可以分设“经学、史学、子学、文学、艺术”等五大门类作为“国学”的二级学科。鉴于现代学科门类已经非常专业化,国学只能突出其基础性、综合性、通识性的特征,故国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是通典、通论、通史、文选之类的基础课程,国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博通人才而非高精专才,是学生的道德人文素质而非精深的专业素质。[2]这是国学教育的精义所在。在这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中小学开设“中华礼仪”与“中华武术”课程,在大学中开设“中医概论”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加强国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还应倡议在各级党校与行政学院开设国学课程,普及和提升领导干部的国学素养,以便更好地在全社会开展国学教育,促进国学复兴。

四 国学复兴与中华崛起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和平崛起”的伟大征途。我们很有必要深刻认识“国学复兴”对中华崛起的巨大意义。可以说,“和平崛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王道”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这表明了“国学复兴”对中华崛起的深刻意义。事实上,“国学复兴”与中华崛起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国学是国家的软实力。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国学资源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形成民族认同与伦理共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输出。”[6]

诚然,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代社会所普遍认同的诸如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科学技术,乃至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必须强调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所谓“国情”,不仅指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还包括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即国学资源)。只有深刻地领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关系,才算完整地把握到了“中国国情”的基本内涵;只有创造性地把“传统”转化为对“现代”的一种积极的促进和提升的力量,才算无愧于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使国学智慧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才会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同时也使国学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必须更加注重文化实力的积累与建设,特别注重国学资源的现代转化,从中概括和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诸如“忧患意识”“和谐思想”与“时中精神”等。

从梁启超到张岱年,再到张岂之、冯天瑜、余敦康等先生,这些著名学者都认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最为精练地概括出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周易》的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天行健”,是指天道的运行刚健有力;所谓“地势坤”,是指大地的品性柔和宽顺,因而宇宙法则就表现为刚健与柔顺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即启示人们应该把天道的刚健有力转化为人类的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应该培养大地那样宽广涵容、化育万物的胸怀。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周易》称之为“太和”,也就是今天所谓“和谐”。进入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7]

五 国学复兴与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类社会的自身和谐,而人类社会的自身和谐(包括个体的身心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前提。可见,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中华文明的精神理念基本一致。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闪烁着现代生态智慧的光芒。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是现实的存在或既定的事实。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不是完全合一的,因为人毕竟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自然物。人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和创造性。这种意识和创造具有两重性。如何尽量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然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应当看到人为社会着想与为自然着想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类在不断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锻炼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特殊使命就在于自觉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也使人性本身不断得到升华和完善。从哲学本体论上讲,“天人合一”还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与意义。天与人合于“道”、合于“德”。这种合一既是潜在的,但又是有待自觉和努力去实现的。从肉体上说,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人;但从精神上讲,每一个人都有待于努力地做人,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天人合一”是整体性的大生命观,它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体,人类是其中有机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天人合一”观蕴涵了一种深刻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这就需要加强国学教育,使国学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渗透于国民的思想意识之中。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植根于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自觉和文化自觉,而不流于一种短暂的功利性的权宜之计。总之,“国学复兴”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从而表明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结 语

古人云:“国于天下,有与立焉。”(《左传·昭公元年》)这句话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显得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所谓“立”,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综合实力的屹立。其中,文化精神的屹立是最为核心的。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过程中,这一核心精神就表现为“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国学复兴”的重要前提与关键所在,在现代教育中普及国学教育则是“国学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是“国学复兴”的根本旨归,“生态文明”则表明了“国学复兴”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正如“和平崛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史过程,“国学复兴”也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文化自觉”精神,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国学复兴”与“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1]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EB/OL].(2008-05-08).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5-08/1243665.shtml.

[2]吴光.“国学”的内涵及当代定位[N].北京日报,2009-05-11.

[3]周婷.张立文:今天我们更需要国学[EB/OL].(2005-08-01).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reading/writer/11022791/20050801/12532579.html.

[4]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05-26.

[5]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国学——在“国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思想史通讯,2006,(1).

[6]郭齐勇.关于“国学热”的思考[EB/OL].(2008-01-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f1ea0100849a.html.

[7]余敦康.国学概论[EB/OL].(2007-05-3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ea050100092a.html.

(责任编辑:沈松华)

ChineseNationalCultureRejuvenationandCulturalConsciousness

LI Ying-hua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300387, China)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s a kind of academic culture, which represents the ment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state-nation.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embodies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t can help to remedy the serious defects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promote peaceful ris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o enrich hu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profound connotations and significanc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rejuven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modern education; peaceful ri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09-09-05

李英华(1970-),男,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外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学、春秋公羊学、中华政教文明。

B262

A

1674-2338(2010)02-0027-05

猜你喜欢
国学中华民族精神
“垂”改成“掉”,好不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